一、涂料行业联合重组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谢意菲[1](2021)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初期,工人俱乐部建筑诞生之初即是高潮,附带着“工人当家做主”的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在全国大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建成。又在众多新兴娱乐的今天,在城市中变得黯淡。工人俱乐部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因“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建筑产物,随着新兴文化娱乐产业的诞生与兴起,和工人俱乐部社会与政治属性的褪去,曾热火朝天、兴极一时的工人俱乐部建筑逐渐淹没在城市之中。西安工人俱乐部建筑在1978年建设达到最高峰339座,到19世纪80年代末,数量锐减。根据笔者摸排、调查发现,当前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仅有24座(铁路工人文化宫在笔者调研后因西安火车站北扩于2020年拆除)。这些工人俱乐部建筑已不复往日辉煌:有的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有的将俱乐部改造为门面房出租;有的虽仍处于为职工服务状态,但由于活动减少,闲置率较高。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一方面属于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俱乐部建筑为演艺、活动场所,属文化遗产。多重属性给予建筑多重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不仅是城市空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因此,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的意义不仅是提升俱乐部建筑空间使用率,也是延续建筑社会文化价值,更是丰富城市面貌、保护城市建筑类型多样性。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研了25座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依据西安工业发展分期,将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为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与衰落时期,总结出各时期俱乐部建筑主要风格特征,并将各时期建筑特征演变进行对比。对各时期的选址、平面、立面、空间、材料、细部、集体记忆等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各时期工人俱乐部建筑风格与特色;总结工人俱乐部现状问题及使用状况;探讨俱乐部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使用五大价值。具体来说,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年代较久远,见证着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着工厂的兴衰荣败,附带有“工人当家做主”的精神意义与政治意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另外俱乐部建筑空间体量较大,灵活性较高,适应性再利用自由度较大,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较大,具有了解各时期其完整历史风貌时间线的史料价值,并见证建筑结构及技术的进步;另外,俱乐部建筑作为生产区与生活区的重要建筑,具有良好的区位价值。拥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工厂多是年代久远、历史背景深厚的企业,从该层面来说,企业博物馆适应性再利用模式可宣传企业文化,提升职工自豪感的方式之一,且可作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补充;社区活动中心是延续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原有文娱活动,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场所的,同样可弥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不足。依据上述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的修缮和植入、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建筑立面的保护和重构及外部环境的重组和优化。以现有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改造案例、包括部分工业厂房、仓库等与俱乐部建筑空间类似的改造案例说明上述四方面改造的适用性与可能性。依据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建筑价值,选取具体的结构、空间、立面、外部环境适应性再利用策略,提升现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失落的环境、活化建筑空间、延续俱乐部精神文化与记忆。最后,结合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困境与对策,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并针对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提出适应性再利用思考和建议。最后总结本篇论文重点内容,提出研究展望。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起点,呼吁更多学者关注这一失落的建筑类型。本文提出其适应性再利用策略与方法,希望不仅能为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一些思路,更希望为全国更多地区千千万万同样境况的工人俱乐部建筑活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蓝席建,吴晓明,赵文杰,吴斌,王银璐[2](2020)在《宁波海洋涂料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历程,调查了宁波海洋涂料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总结回顾"十三五"期间宁波海洋涂料的优劣得失,并对"十四五"期间宁波本地海洋涂料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任玲[3](2020)在《AN集团原材料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化工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环境保护政策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环境安全保护法提出要推动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和循环发展经济模式,提高化工行业排放标准,加强清洁生产管理评价指标,化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始凸显。高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要求,意味着化工企业环保投入大幅增加,行业面临洗盘和很多未知挑战。对企业采购管理而言,则需提高供应商选择门槛和原材料采购标准,不断优化原材料采购策略,降低供应风险。AN集团虽然是老牌外商投资化工龙头企业,但同样面临市场竞争日趋白日化、企业成本不断增加、原材料供应风险不断增加等问题。如何根据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现状,优化集中采购管理流程、发展战略合作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和降低供应风险,已经成为AN集团长远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集团采购流程执行不一致、多数使用分散采购模式、原材料成本高、库存高、集中采购数据收集困难、供应商分散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AN集团全球采购管理架构变更、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共享服务中心、库存成本控制、采购风险预警和控制、供应商集团化管理等维度进行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AN集团发展的集中采购管理优化策略流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书籍和企业案例分析进行研究,结合AN集团当前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搭建了一套适合于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的流程优化方案。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得到有效实施、信息化系统全面高效运行、供应商集中化管理成果明显、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明显增多、采购成本和库存得到有效控制。AN集团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市场份额稳步上升,提升了AN集团的综合实力。
刘诺[4](2020)在《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我国“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4年国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理念,鼓励各界双创文化的发展,推动解决就业和创新发展的难题,在政府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创空间发展的浪潮,侧重众创空间和工业建筑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但是经过几年发展,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市场上出现了众创空间头部品牌聚集的现象,当前的众创空间承载主体逐渐被办公建筑替代,内部功能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实践的先行却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随着城市更新发展,增量建筑开发逐渐放缓,存量建筑资源再生利用逐渐受到各方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针对既有建筑再生的利好政策。在上述研究背景下,选取城市中已闲置或废弃的既有办公建筑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旧办公楼的再生改造进行设计实践。首先,整理国内外建筑再生学、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和众创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总结众创空间的起源、概念、特征、类型和不同建筑空间的联系,以及既有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办公空间的演变与模式概况、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八种研究价值。其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调研问卷和随机专访的手段分别对北京市、上海市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与众创空间运营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分析既有办公建筑的再生现状和众创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图表等形式提炼出当前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功能类别、功能配比和租用人的使用评价,以及不同类别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实践的现状问题、特点和再生方式,为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策略提供实践依据。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再生前的评估和诊断,总结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空间适宜性的三种再生设计策略。以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设计的飞跃,为今后同类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项目提供参考作用。通过对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实践设计的论证研究,望推动城市更新下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良性发展,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众创空间的普及增砖添瓦。
朱玲慧[5](2020)在《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涂装废气作为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排放重点源,具有风量大、浓度低、组分复杂等特点,这类废气的未达标排放严重危害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因此涂装废气的治理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涂装废气中典型的有毒有害废气苯、甲苯和二甲苯进行模拟去除实验。根据某建筑行业的涂装废气成分及特征浓度,模拟气体中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比控制为1:2:3,采用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联合运行方式处理“三苯”废气。通过改变单个装置的运行参数,探究最佳运行工况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将两个装置串联运行,确定适用的污染物浓度范围。主要结论如下:(1)当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微纳米气泡空化反应产生瞬时高温及释放器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水温逐渐升高,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当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运行时间在10 min时,装置运行稳定,溶解氧含量最高为15.3 mg/L,平均澄清时间196 s。有效气液混合比基本维持在1.2~1.5%。(2)以水及微纳米气泡分别作喷淋液考察VOCs的去除率可知,对污染物分子去除起主要作用的是气泡溃灭时的空化反应。微纳米气泡喷淋过程中当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分别为140 mg/m3、280 mg/m3、420 mg/m3左右,进气风量471 m3/h(即停留时间18s),喷淋液气比为4 L/m3,废气处理效果最好,苯、甲苯和二甲苯去除率分别达到41.95%、49.63%、54.63%。根据循环水质检测值显示,COD的浓度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3)低温等离子采用针筒式电极的直流电晕放电形式。当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分别为 100 mg/m3,200 mg/m3,300 mg/m3时,调控电压 30 kV、电流 250 mA、停留时间2.4 s、相对湿度30%时,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高达73.21%、84.22%、85.9%,其能量利用效率分别为 4.25 g/kWh、9.76 g/kWh、15.14 g/kWh。根据 COx、NOx、O3浓度变化分析,功率越大,气体彻底降解能力及装置电离能力越强。(4)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串联运行时,“三苯”组合气体的去除率随着浓度升高而降低。当设置气体流量500 m3/h(即喷淋塔停留时间17 s,低温等离子停留时间2.4 s),喷淋液气比4 L/m3,电压30 kV,电流250 mA,相对湿度37%时,串联装置能处理的“三苯”组合浓度需低于苯101.21 mg/m3、甲苯202.5 mg/m3、二甲苯293.2 mg/m3。
陈曼莉[6](2020)在《江宁区主要工业废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江苏省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近些年来,南京市经济发展朝气蓬勃,工业发展尤其迅猛,但南京市经济的繁荣也伴随着不容轻视的大气污染。现阶段,南京市的大气呈现出以颗粒物和臭氧为主的复合型污染,工业则是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重点排放源。党中央关于实现中国梦对江苏省提出了“强富美高”的发展愿景,“强富美高”因而成为南京市的发展目标,优良的大气环境则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基本要求,南京市为此正不遗余力地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工业废气控制则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南京市不仅工业体量大、行业类型丰富,且具有较多行政分区,这使得其工业废气排放特征复杂并因区而异。南京市江宁区在土地面积、工业体量及工业生产总值方面占全市比重均十分显着,是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全市工业污染排放的重点区域。基于此,本文利用江宁区第二次工业污染源普查核算数据,对江宁区主要工业废气污染物的排放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江宁区工业污染控制提供依据或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排放量和排放率指标,分析了污染物在全区层面的排放水平;通过研究污染物总产排量的源分布确定了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并对排放源污染削减状况进行了分析。(2)污染物的子域及行业排放特征研究。通过研究污染物总产排量的子域及行业分布,明确了污染物重点排放子域及行业;分析了子域及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及削减状况;评价了子域和行业的污染物综合排放水平。(3)污染物排放企业的聚类分析。利用模糊核聚类对污染物排放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出污染物的重点排放企业及散乱污疑似企业。结合以上研究内容,为江宁区工业废气控制提出以下参考对策,第一,论述了完善工业源环境管理制度的思路;第二,讨论了促进企业达标排放的策略;第三,论述了污染物排放控制思路;第四,为企业强化废气管理提出建议。
苏笑悦[7](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艾尼瓦尔·吐尔逊[8](2020)在《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员工持股具有提高员工收入、促进员工积极性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潜力,因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重启员工持股制度,员工持股制度上升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沿,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员工持股制度的高度关注。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有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企业员工和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收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实际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三十多年期间,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几经沉浮,经历过大力推广,也数次因各种问题而被紧急“叫停”,其发展历程比较曲折。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企业员工持股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够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不够成熟。与过去相比,我国推行员工持股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法律制度相对成熟,但整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非系统化、非细致化问题仍然存在,这不利于员工持股的顺利推行。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实践者仍然缺乏对员工持股制度功能作用的深入了解,只是把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为员工谋短期福利的工具。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员工持股具体的权利内容应该限定在分配领域,否则会降低企业决策效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员工持股制度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效果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目标是要“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就其追求的“利益共同体”理念而言,必须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经济激励功能、公司治理功能、收入分配功能都给予同等的重视。如果仅仅强调员工持股的收益机制,而缺乏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制度性保障,难以让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收益分享为员工带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正向激励,而员工参与管理则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效路径。现阶段为了保障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顺利推行,仍然需要强化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认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此轮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股制度改革还应坚持分类实施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自愿入股原则。在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阐述了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解析了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阶段,并对各阶段实行员工持股的目的、特征、相关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归纳说明;第五章对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的现状进行阐述,并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还用案例法具体介绍了个体国有企业中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情况,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面临的困境;第六章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员工持股制度,以便为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第七章首先提出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王本尚[9](2020)在《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速发展,单一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也会越来越激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供应链库存管理能力也逐渐演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的加剧,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快速获得的意愿与日剧增。企业应该怎么样设置库存策略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老牌民营涂料生产商XH公司作为切入点,分析公司在库存管理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点。从企业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结合当前流行的库存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库存管理经验,设计切实可行的库存管理过程改进方案,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确保优化方案能够落到实处,最终通过设计的管理指标监控库存管理改善工作的程度。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库存管理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建立起本文库存管理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文章分析了XH公司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以及在实际库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接着提出相对应的库存管理方案,利用改进的ABC分类法将成品(物料)区分成常规的库存品种和非常规的订单品种。常规品种由于需求相对稳定,所以可以建立一定的库存水平,非常规的订单品种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才进行补仓。利用再订购点法对常规库存品种进行起订量的量化管理,并结合ERP系统设置报警提醒功能,减少依靠经验判断的频次。还有从供应链前端的预测管理和中台的采购管理方面入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呆滞库存的产生,丰富采购方式方法,进一步降低库存水平。最后通过引入第三方培训资源,建立库存优化改善小组,开发适合的监控指标等一系列手段保证优化方案的顺利进行。确保XH公司在持续降低库存水平的同时,也逐步的吸收自身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库存管理水平。文章充分考虑了民营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前提下,针对XH公司面临的库存管理问题提出能够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对其他有相同或者类似情况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裕程[10](2020)在《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文创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IAM(国际建筑师协会)在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中将工作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四大基本活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之一,办公空间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信息化时代下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动,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在社会中得到迅速发展,企业架构与工作模式随其发生转变,办公空间的格局也产生了较大变化。文创空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空间,是集合创新思想、新型服务模式、文化背景等多要素的新型办公空间,传统工作模式和空间格局已不能充分满足其空间和产业效能。我国的文创空间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设计和评价体系尚未成熟,缺乏相关性的学术研究,呈现无序的市场发展现状,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在建筑思想百花齐放的今天,毯式建筑理论以时代先锋者的姿态致力于解决时代发展更替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当代毯式建筑理论秉承形式弱于关系的核心思想,结合拓扑学、数字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当代视角和需求角度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关系。当代毯式建筑理论强调的空间特性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及文创空间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当代毯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思想,将其空间特征和设计方法论进行总结梳理,并结合当今我国文创空间的设计需求,从文创空间的基本诉求的角度着手分析得出符合当今文创空间设计具体性、特殊性的策略方法及概念设计的结论。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象,并结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理,提出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毯式建筑的发展历程、相关特性进而初步总结毯式建筑方法论,为下文的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及操作指导。第三部分分析并整理办公空间的发展规律、探求文创空间的基本诉求并对文创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及分析,得出我国文创空间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作为后文研究内容的出发依据和参考。第四部分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指导,从设计原则、空间配置、空间环境等角度入手,为当代我国文创空间提供相对应的设计策略,并通过概念方案的表达完善论文整体框架并对论文结构合理性进行验证。本研究一方面是对当代毯式建筑实际应用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对我国文创空间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涂料行业联合重组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料行业联合重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4.3 可行性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2.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
2.1 苏联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
2.1.1 历史背景 |
2.1.2 建筑背景: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
2.2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
2.2.1 1949-1952:奠基时期 |
2.2.2 1953-1962: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 |
2.2.3 1963-1978:全面发展时期 |
2.2.4 1979-1990: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 |
2.2.5 1990 年后:衰落时期 |
2.3 西安工业与企业工人俱乐部 |
2.3.1 时间维度 |
2.3.2 空间维度 |
2.4 本章小结 |
3.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
3.1 总体布局 |
3.1.1 规划布局特征 |
3.1.2 俱乐部建筑选址 |
3.1.3 俱乐部广场 |
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
3.2.1 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
3.2.2 全面发展时期建筑现状 |
3.2.3 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
3.2.4 衰落时期建筑现状 |
3.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问题及分类 |
3.3.1 现状问题 |
3.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4.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的特征及演变 |
4.1 平面的演变 |
4.2 立面的演变 |
4.2.1 正立面 |
4.2.2 侧立面 |
4.2.3 屋顶立面 |
4.3 空间的演变 |
4.3.1 前厅 |
4.3.2 观众厅和舞台 |
4.3.3 后台 |
4.4 结构和材料的演变 |
4.4.1 建筑竖向承重及围护结构及材料 |
4.5 建筑细部的演变 |
4.5.1 第一时期建筑细部 |
4.5.2 第二时期建筑细部 |
4.5.3 第三时期建筑细部 |
4.5.4 第四时期建筑细部 |
4.6 本章小结 |
5.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
5.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价值 |
5.1.1 历史价值 |
5.1.2 文化价值 |
5.1.3 艺术价值 |
5.1.4 社会价值 |
5.1.5 使用价值 |
5.2 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必要性 |
5.2.1 城市文化设施的补充 |
5.2.2 俱乐部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 |
5.2.3 物质功能价值的开发 |
5.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 |
5.3.1 总体原则 |
5.3.2 目标控制 |
5.3.3 经济评估 |
5.3.4 技术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案例分析 |
6.1 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导向分析 |
6.1.1 博物馆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
6.1.2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
6.1.3 商业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
6.1.4 综合开发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
6.2 内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
6.2.1 结构处理 |
6.2.2 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 |
6.3 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
6.3.1 场地环境的利用和重组 |
6.3.2 立面的保护和重构 |
6.4 本章小结 |
7.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
7.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7.1.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 |
7.1.2 西安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功能定位 |
7.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
7.2.1 城市商业+展览导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新华印刷厂俱乐部为例 |
7.2.2 社区活动中心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宁西林业局俱乐部为例 |
7.2.3 社区商业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华山分厂俱乐部为例 |
7.2.4 展览+办公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庆安文体中心为例 |
7.3 本章小结 |
8.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后续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西安市历年各类工人俱乐部在册情况统计表 |
附录二 俱乐部建筑现状调研表 |
附录三 惠安文化宫平立面图 |
附录四 铁路文化宫平立面图 |
附录五 表录 |
附录六 图录 |
致谢 |
(2)宁波海洋涂料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海洋涂料“十三五”发展背景 |
2宁波海洋涂料发展状况 |
3宁波海洋涂料发展现状分析 |
3.1发展潜力 |
3.2不同地域数量分布 |
3.3进园区情况 |
3.4市场情况 |
3.5专业研发力量持续增强 |
4宁波海洋涂料发展趋势 |
4.1大环境的影响和跨国公司的冲击 |
4.2顺应潮流,加快战略布局 |
4.3产量预测 |
5发展目标 |
5.1环保、节能目标 |
5.2技术创新目标 |
5.3完善制度标准体系 |
5.4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
6积极向政府部门呼吁,尽快推进产业布局 |
7其他对策和建议 |
(3)AN集团原材料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集中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采购相关内容 |
2.1.1 采购的概念 |
2.1.2 采购的分类 |
2.2 采购管理 |
2.3 集中采购 |
2.3.1 集中采购基本概念 |
2.3.2 集中采购模式优缺点和选择标准 |
2.3.3 集中采购的类型与模式 |
2.3.4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集中采购管理 |
2.4 集中采购流程优化的方法 |
2.4.1 DMAIC模型 |
2.4.2 ECRS分析法 |
2.4.3 SDCA循环 |
第3章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N集团概况介绍 |
3.1.1 AN集团简介 |
3.1.2 AN公司经营管理现状 |
3.2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现状 |
3.2.1 AN集团全球采购组织架构 |
3.2.2 AN集团各子公司现有采购流程 |
3.3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流程问题 |
3.3.1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 |
3.3.2 AN集团集中采购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问题 |
3.3.3 AN集团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4章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设计方案 |
4.1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的原则 |
4.2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的目标 |
4.3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实施流程规划方案 |
4.3.1 健全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体系 |
4.3.2 健全AN集团信息化集中管理流程 |
4.3.3 健全AN集团供应商集中管理流程 |
第5章 AN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施效果评价 |
5.1 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实施效果 |
5.1.1 员工KPI考核制度成效显着 |
5.1.2 复合型采购管理人才增加 |
5.1.3 集中采购风险预警机制初步形成 |
5.2 集中采购管理信息化流程优化实施效果 |
5.2.1 原材料编码规则全球执行 |
5.2.2 BW数据统计系统高效运用 |
5.2.3 E-sourcing招标系统全面运行 |
5.2.4 GBS服务中心运行 |
5.2.5 原材料库存有效控制 |
5.3 供应商集中管理流程优化实施效果 |
5.3.1 供应商准入和审核评审进展有序 |
5.3.2 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改善 |
5.3.3 供应商分类管理初见成效 |
5.3.4 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信息共享成效显着 |
5.3.5 应付款账期优化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鼓励双创发展的政策背景 |
1.1.2 既有建筑再生政策的背景 |
1.1.3 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 |
1.1.4 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的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办公建筑 |
1.4.2 再生 |
1.4.3 众创空间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关于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研究 |
1.5.2 关于众创空间设计的研究 |
1.5.3 小结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众创空间和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基础研究 |
2.1 建筑再生学相关研究 |
2.1.1 建筑再生理论发展概述 |
2.1.2 既有建筑再生类别 |
2.2 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 |
2.2.1 众创空间的概念和特征 |
2.2.2 众创空间的类型 |
2.2.3 众创空间与其他建筑空间的联系 |
2.3 既有办公建筑相关研究 |
2.3.1 既有办公建筑发展概况 |
2.3.2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 |
2.3.3 办公空间的演变概况 |
2.3.4 办公空间模式研究 |
2.3.5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价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
3.1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调研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
3.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2.1 历史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2.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2.3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3.1 工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3.2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4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4.1 园区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4.2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4.3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5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5.1 政务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5.2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5.3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6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6.1 公寓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6.2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6.3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7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7.1 商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7.2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7.3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8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8.1 总部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8.2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8.3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众创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
4.1 众创空间现状调研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内容 |
4.2 众创空间内部功能现状研究 |
4.2.1 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 |
4.2.2 众创空间的功能种类 |
4.2.3 众创空间的功能配比 |
4.3 众创空间使用人反馈评价 |
4.3.1 使用人基本信息 |
4.3.2 使用人外部空间感受 |
4.3.3 使用人日常工作状态 |
4.3.4 使用人内部空间使用感受 |
4.3.5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众创空间设计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策略研究 |
5.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评估 |
5.1.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事前调研 |
5.1.2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评估 |
5.2 既有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再生策略 |
5.2.1 外部场地与交通空间设计 |
5.2.2 建筑材料选配设计 |
5.2.3 既有办公建筑形体与界面再生设计 |
5.3 既有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
5.3.1 既有办公建筑结构构造再生策略 |
5.3.2 内部功能再生操作策略 |
5.3.3 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
5.4 既有办公建筑的空间适宜性再生策略 |
5.4.1 改善内部空间采光策略 |
5.4.2 改善内部空间通风与除湿策略 |
5.4.3 改善内部空间隔声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况和现状分析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基地区位和场地环境 |
6.1.3 内蒙古自治区旧教育厅办公建筑现状 |
6.1.4 单体办公建筑现状问题 |
6.2 既有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分析 |
6.2.1 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理念 |
6.2.2 场地再生设计 |
6.3 建筑再生设计 |
6.3.1 外部形体设计 |
6.3.2 内部功能再生设计 |
6.3.3 适宜性空间环境营造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众创办公空间使用反馈问卷 |
附录B 毕业设计图纸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涂装废气来源及危害 |
1.1.2 国内外相关标准 |
1.2 国内外VOCs处理技术 |
1.2.1 燃烧技术 |
1.2.2 膜分离技术 |
1.2.3 生物降解技术 |
1.2.4 光催化氧化技术 |
1.2.5 其他工艺组合运用 |
1.3 微纳米气泡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1.3.2 微纳米气泡技术在废气处理方面研究进展 |
1.4 低温等离子技术研究进展 |
1.4.1 低温等离子放电形式 |
1.4.2 低温等离子处理废气研究进展 |
1.5 微纳米气泡喷淋-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工艺的提出 |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纳米气泡在水中基本特性的研究 |
2.1 实验器材及装置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规格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解氧浓度 |
2.2.2 微纳米气泡悬浮时间 |
2.2.3 有效气液混合比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纳米气泡溶解氧变化 |
2.3.2 微纳米气泡悬浮时间 |
2.3.3 有效气液混合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纳米气泡喷淋装置处理涂装模拟气体 |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1.1 实验仪器设备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喷淋塔规格 |
3.2 实验流程 |
3.3 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 |
3.3.1 分析方法 |
3.3.2 评价指标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喷淋液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3.4.2 进气浓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3.4.3 停留时间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3.4.4 喷淋液气比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3.4.5 循环水质变化 |
3.5 微纳米气泡处理模拟废气反应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技术处理涂装模拟气体 |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系统 |
4.2 实验流程 |
4.3 检测分析系统 |
4.3.1 测定和分析方法 |
4.3.2 降解率及放电性能指标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进气浓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4.4.2 电压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4.4.3 电流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4.4.4 停留时间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4.4.5 湿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
4.5 降解彻底性及电离强度分析 |
4.5.1 CO_x产生量 |
4.5.2 NO_x产生量 |
4.5.3 O_3产生量 |
4.6 低温等离子处理模拟喷涂废气的机理推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 |
5.1 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串联运行 |
5.2 微纳米气泡和低温等离子串联装置实验结果 |
5.2.1 串联装置下不同浓度下变化趋势曲线 |
5.2.2 处理浓度范围限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江宁区主要工业废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标准 |
1.2.2 国内外工业颗粒物控制标准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信息熵赋权综合评价 |
2.2.1 信息熵赋权 |
2.2.2 信息熵赋权综合评价 |
2.3 模糊核聚类 |
2.3.1 聚类分析简介 |
2.3.2 模糊c均值聚类 |
2.3.3 模糊核聚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水平及排放源分析 |
3.1 区域概况 |
3.1.1 区域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 |
3.1.2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3.1.3 区域工业规模结构 |
3.2 污染物排放水平分析 |
3.3 污染物排放源分析 |
3.3.1 污染物产排量的源分布 |
3.3.2 排放源污染削减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染物的子域及行业排放特征分析 |
4.1 子域工业规模结构 |
4.2 污染物的子域排放特征 |
4.2.1 SO_2的子域排放特征 |
4.2.2 NO_X的子域排放特征 |
4.2.3 PM的子域排放特征 |
4.2.4 VOCs的子域排放特征 |
4.3 子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综合评价 |
4.3.1 子域污染物排放量综合评价 |
4.3.2 子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评价 |
4.4 污染物的行业排放特征 |
4.4.1 SO_2的行业排放特征 |
4.4.2 NO_X的行业排放特征 |
4.4.3 PM的行业排放特征 |
4.4.4 VOCs的行业排放特征 |
4.5 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综合评价 |
4.5.1 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综合评价 |
4.5.2 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染物排放企业分类 |
5.1 SO_2排放企业分类 |
5.1.1 SO_2样本集离群点检测 |
5.1.2 SO_2样本集聚类分析 |
5.1.3 SO_2样本集分类方案 |
5.2 NO_X排放企业分类 |
5.2.1 NO_X样本集离群点检测 |
5.2.2 NO_X样本集聚类分析 |
5.2.3 NO_X样本集分类方案 |
5.3 PM排放企业分类 |
5.3.1 PM样本集离群点检测 |
5.3.2 PM样本集聚类分析 |
5.3.3 PM样本集分类方案 |
5.4 VOCs排放企业分类 |
5.4.1 VOCs样本集离群点检测 |
5.4.2 VOCs样本集聚类分析 |
5.4.3 VOCs样本集分类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污染物控制对策分析 |
6.1 完善工业源环境管理制度 |
6.2 促进企业达标排放 |
6.2.1 我国工业源达标排放现状 |
6.2.2 促进企业达标排放的策略 |
6.3 污染物排放控制 |
6.3.1 SO_2与NO_X排放控制 |
6.3.2 PM排放控制 |
6.3.3 VOCs排放控制 |
6.4 强化企业废气管理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与相关理论 |
2.1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 |
2.1.1 所有权 |
2.1.2 员工持股方式 |
2.1.3 员工股份获得方式 |
2.1.4 员工持股结构 |
2.2 国外相关理论 |
2.2.1 双因素经济论 |
2.2.2 分享经济论 |
2.2.3 民主公司论 |
2.2.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 |
2.2.5 委托代理理论 |
2.2.6 心理所有权理论 |
2.3 国内相关理论 |
2.3.1 职工主体论 |
2.3.2 劳动力产权论 |
2.3.3 劳者有其股思想 |
2.3.4 人力资本产权论 |
第3章 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 |
3.1 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 |
3.1.1 国有企业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建设 |
3.1.2 员工持股制度可补充国有企业原有经济民主制度 |
3.2 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 |
3.2.1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创新投入和创新投入效率的路径解析 |
3.2.2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员工创新意愿和知识分享的路径解析 |
3.3 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3.3.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3.3.2 员工持股制度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的路径解析 |
3.4 有助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
第4章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历程 |
4.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起源 |
4.1.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动因 |
4.1.2 重新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4.1.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 |
4.1.4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员工持股制度 |
4.2 探索阶段(1980 年代初期-1991 年) |
4.2.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获得认可 |
4.2.2 出现的问题 |
4.3 规范化阶段(1992 年-1998 年) |
4.3.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
4.3.2 发展概况 |
4.3.3 员工持股方式与资金来源 |
4.3.4 员工持股模式的创新 |
4.3.5 出现的问题 |
4.4 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发展阶段(1999 年-2012 年) |
4.4.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
4.4.2 发展概况 |
4.4.3 出现的问题 |
4.5 有序稳定推进阶段(2013 年至今) |
4.5.1 员工持股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实现路径 |
4.5.2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
4.5.3 国有控股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
第5章 现阶段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实践 |
5.1 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 |
5.1.1 基本情况 |
5.1.2 主要特征 |
5.1.3 实施员工持股制度的目的 |
5.1.4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的缺陷 |
5.1.5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
5.2 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中国电器院案例分析 |
5.2.1 公司介绍 |
5.2.2 员工持股方案 |
5.2.3 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
5.2.4 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成效 |
5.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
5.3.1 国有资产流失担忧影响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进程 |
5.3.2 对员工持股制度的认识不够成熟 |
5.3.3 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并未得到重视 |
5.3.4 相关员工持股法律规定不衔接 |
5.3.5 员工持股资金来源单一 |
5.3.6 相关税收政策存在尚不明确的地方 |
第6章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及其启示 |
6.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
6.1.1 美国ESOP的运作机制 |
6.1.2 美国ESOP的特征 |
6.1.3 ESOP—美国流行的员工所有制形式 |
6.2 英国的员工持股制度 |
6.2.1 英国员工持股制度发展的背景 |
6.2.2 英国员工股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与相关制度安排 |
6.2.3 英国税收优惠型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概况 |
6.2.4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
6.3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制度 |
6.3.1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的发展背景 |
6.3.2 法国当前流行的四种计划 |
6.3.3 法国的员工董事制度 |
6.3.4 法国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的发展概况 |
6.4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的启示 |
6.4.1 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员工持股的发展 |
6.4.2 利用税收优惠刺激员工持股的推广 |
6.4.3 鼓励企业员工广泛参与 |
6.4.4 注重员工持股期限的长期化 |
6.4.5 工会积极参与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 |
第7章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建议 |
7.1 坚持的原则 |
7.1.1 分类实施原则 |
7.1.2 公开透明原则 |
7.1.3 自愿入股原则 |
7.2 政策建议 |
7.2.1 完善和建立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法律法规 |
7.2.2 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税收和信贷支持 |
7.2.3 适当扩大持股员工范围 |
7.2.4 员工股份的转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
7.2.5 建立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容错机制 |
7.2.6 加强所有权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9)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库存管理理论综述 |
2.1 库存管理概念 |
2.1.1 库存管理的定义 |
2.1.2 库存管理的目标 |
2.1.3 库存管理的指标 |
2.2 库存管理的模式 |
2.3 库存管理的方式 |
2.3.1 ABC分类法 |
2.3.2 订货点法 |
2.3.3 需求预测 |
2.3.4 设置安全库存 |
第3章 XH公司库存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H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
3.1.1 XH公司背景简介 |
3.1.2 XH公司库存管理组织架构 |
3.2 XH公司库存管理的流程框架 |
3.2.1 XH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
3.2.2 XH公司需求订单处理流程 |
3.2.3 XH公司采购订单处理流程 |
3.3 XH公司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成品库存结构不合理 |
3.3.2 原材料的库存天数长 |
3.3.3 不动库存占比率高 |
3.3.4 库存信息流滞后 |
3.4 XH公司在库存管理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成品库存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
3.4.2 原材料库存天数长的原因分析 |
3.4.3 不动库存占比率高的原因分析 |
3.4.4 库存信息流滞后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
4.1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的原则和方向 |
4.1.1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的原则 |
4.1.2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的方向 |
4.2 成品库存结构优化 |
4.2.1 ABC库存分类法改进 |
4.2.2 补货方式的优化 |
4.2.3 预测订单处理流程改进 |
4.3 原材料库存天数的优化 |
4.4 不动库存价值占比的优化 |
4.5 库存信息流滞后的优化 |
第5章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效果评价 |
5.1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1 寻求第三方资源支持 |
5.1.2 成立库存优化项目小组 |
5.1.3 组织架构的优化 |
5.1.4 监控管理指标重建 |
5.2 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项目效果评价 |
5.2.1 成品库存结构方面 |
5.2.2 原材料库存天数方面 |
5.2.3 不动库存占比率方面 |
5.2.4 库存信息流传递方面 |
5.2.5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文章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文创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对文创产业的推动 |
1.1.2 需求层次的转变 |
1.1.3 全球化文创浪潮的来临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文创群体的界定 |
1.3.2 文创空间的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文创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
1.4.2 毯式建筑理论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问题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毯式建筑理论概述及创作方法初探 |
2.1 毯式建筑发展简介 |
2.1.1 产生背景 |
2.1.2 基本诉求及形式法则 |
2.1.3 当代毯式建筑的崛起 |
2.2 当代毯式建筑相关特性 |
2.2.1 时代性 |
2.2.2 社会性 |
2.2.3 扁平化特性 |
2.2.4 特性比较分析 |
2.2.5 可行性分析 |
2.3 毯式建筑理论设计方法论 |
2.3.1 思维逻辑 |
2.3.2 毯式建筑理论设计方法论初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创空间发展概述及现状调研分析 |
3.1 办公空间发展概述 |
3.1.1 农业时代的办公空间 |
3.1.2 工业时代的办公空间 |
3.1.3 信息时代的办公空间 |
3.2 文创空间概念及诉求 |
3.2.1 文创空间基本概念 |
3.2.2 基本诉求 |
3.3 文创空间现状调研 |
3.3.1 调研纲要 |
3.3.2 调研时间及其方法 |
3.3.3 调研对象 |
3.4 调研分析结论 |
3.4.1 建筑概况 |
3.4.2 项目区位及选址 |
3.4.3 空间配置占比及办公性质 |
3.4.4 内部材质及色彩搭配 |
3.4.5 工作模式与流线组织 |
3.5 现存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文创空间设计策略 |
4.1 文创空间构成分类及特点 |
4.2 文创空间设计原则 |
4.2.1 共享化 |
4.2.2 复合化 |
4.2.3 社区化 |
4.2.4 开放性 |
4.2.5 私密性 |
4.3 空间配置策略 |
4.3.1 流线配置 |
4.3.2 功能配置 |
4.3.3 空间布局 |
4.3.4 气氛渲染 |
4.3.5 工作区域配置 |
4.3.6 公共区域配置 |
4.4 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
4.4.1 个性化场景办公 |
4.4.2 多元化空间层次 |
4.4.3 人性化细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文创空间设计 |
5.1 设计说明 |
5.2 前期分析 |
5.2.1 区位分析 |
5.2.2 活动种类分析 |
5.3 设计思路 |
5.3.1 体块生成 |
5.3.2 功能流线配置 |
5.3.3 空间配置 |
5.3.4 空间环境 |
5.4 效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项目 |
附录 B 网络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涂料行业联合重组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 谢意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宁波海洋涂料现状及发展趋势[J]. 蓝席建,吴晓明,赵文杰,吴斌,王银璐. 中国涂料, 2020(11)
- [3]AN集团原材料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任玲.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D]. 刘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5]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D]. 朱玲慧. 扬州大学, 2020(04)
- [6]江宁区主要工业废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D]. 陈曼莉. 东南大学, 2020(01)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D]. 艾尼瓦尔·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20(08)
- [9]XH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王本尚.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毯式建筑理论的文创空间设计研究[D]. 周裕程. 湖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