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热经济性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新[1](2021)在《供热机组全工况热力性能诊断研究》文中提出节能降耗是我国火电行业一致贯彻的方针。相较于纯凝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作为发电企业,电厂不仅要维持机组在稳定工况下运行,还要保证其处于最优运行状态。当前,被用于指导火电厂优化运行的方法有很多,耗差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煤耗作为评价火电厂经济性的重要指标,会因运行参数偏离基准值而发生变化,耗差分析法可以将该变化直观的表现出来。因此,电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观测机组情况,对运行参数进行针对性调整。进而维持机组运行最优化,最终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但由于机组在实际中多为变工况运行,而非稳定工况,所以就需要在变工况下研究机组经济性。本文就是对变工况运行下的供热机组,进行耗差分析研究。首先对耗差分析法的具体原理以及耗差分类进行了说明,简单介绍了耗差分析常见的几种方法和本文所采取的方法——常规热平衡法,进一步详细说明了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的原理及特点。之后对参数基准值的确定及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模型的搭建进行了具体阐述。基准值的确定作为耗差分析法的重要环节,其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耗差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大数据分析法和变工况计算法相结合,针对各参数的特点合理选定其基准值的确定方法。然后以某电厂350MW供热机组为例,完成了耗差分析模型的搭建,优化了湿冷机组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对不同参数进行了耗差分析计算,其中包括机组初、终参数、缸效率、加热器端差、供热参数等,研究发现各参数中,汽轮机排汽压力对机组煤耗的影响最为明显。文末简单介绍了火电机组耗差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显示界面。
蒲正波[2](2016)在《优化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真空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价上网。这就要求电力生产厂家不断的提高机组经济性,降低发电成本,并对火力发电机组经济效益和机组调峰运行以及状态检修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轮机真空系统对整个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真空系统的恶化将直接引起汽轮机组经济性降低,甚至危及机组安全。因此,必须优化汽轮机真空系统,即主要优化影响汽轮机真空系统相对较大的轴封系统、抽真空系统、冷端系统及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来保障汽轮机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根据轴封系统的结构特点,分析迷宫式汽封、蜂窝式汽封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通过梳齿型汽封与蜂窝式汽封的建模分析与实例对比,论证轴封漏汽(气)对煤耗的影响,其轴封系统的优化可实现汽轮机真空系统的优化。(2)通过对负压系统八抽管路的优化,可实现凝汽器真空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煤耗。对不同抽气设备进行研究,分析其工作特性对凝汽器真空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方案。通过射水抽气系统和水环泵真空系统的实例对比分析,论证了水环泵真空系统的优越性,其改造后可进一步实现汽轮机真空系统的优化。(3)通过凝汽器铜管污垢热阻理论模型的建立,分析其污垢热阻对凝汽器铜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基于原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的运行不连续性,对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通过试验对比、分析胶球清洗装置优化前后对凝汽器真空的影响;在优化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循环水泵结构和循环水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汽轮机组冷端系统凝汽器的最佳真空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论证汽轮机组冷端系统最佳运行方式,进一步优化汽轮机真空系统。(4)利用C++、QT4.7.3等应用软件,根据凝汽器系统的故障征兆参数特征,开发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并对运行数据和试验期间的数据,进行现场监测和采集,实现凝汽器故障在线诊断及检修维护,提高凝汽器的真空,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最后,通过对影响汽轮机真空的轴封系统、抽真空系统、冷端系统的深入研究,实现汽轮机真空系统本体设备优化;通过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开发,实现凝汽器真空故障快速定位与维护,实现汽轮机真空系统运行优化。
刘凝[3](2016)在《陡河电厂200MW机组DEH超速保护系统改造及控制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汽轮机DEH控制系统(Digital Electric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是火力发电机组最核心的控制系统之一,对提高机组运行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我国已基本掌握了DEH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设计、运行、维护、使用方面的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数字电液调节系统可根据我们的具体需求,灵活组态成各种控制策略,可满足人们对现代汽轮机控制系统的各种要求,并且在安全、可靠、经济性方面也达到了电厂的控制目标。陡河发电厂#5~#8机组为哈尔滨汽轮机厂产的200MW机组,机组采用液压调节控制系统来对机组转速和负荷进行控制,为了响应电网要求,提高机组调节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和负荷调节品质,我厂于2003年至2005年间在机组大修中对4台机组进行了DEH改造,在机组投入运行后发现机组超速遮断系统存在AST (Auto Stop Trip汽轮机自动停机系统)、OPC (Overspeed Protect Control汽轮机超速保护)保护油压不稳,ASP ASP (Auto Stop Pressure汽轮机自动跳闸压力监视通道)监测油压波动频繁的现象,给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进该系统进行改进,克服原有系统存在的不足,以提高机组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为目标,满足现代化电网对机组的需求。本文分析了200MW机组调节系统状况,介绍了汽轮机调速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组成.并着重介绍了陡河发电厂DEH系统超速遮断装置改造的方案。在对汽轮机组超速遮断装置改进后,结构、油路布置更为合理,运行中保护油压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超速遮断装置结构的改进为国内其他机组解决类似问题,以及新安装机组DEH系统液压保护部分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此外,本论文还总结了DEH系统出现的一些故障以及解决方案,为DEH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以此证明了此次改造的案例是成功的,机组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和经济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和提高,此方案可广泛应用于300MW以下汽轮机组控制系统改造上面。
刘芳[4](2016)在《耗差分析法在电厂热经济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厂能源消耗量大,主要以煤炭为主,这也就导致了排放物中污染物的含量较高。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火电厂已将“节能降耗”视为机组安全运行前提下的首要任务。火电机组运行的最终经济指标是供电煤耗,如何尽可能的降低机组煤耗,使其在最优环境下运行已成为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火电机组很难一直维持在设计工况下运行,大都处于变工况运行状态,因此讨论变工况运行状态下火电机组的热经济性就成了电厂“节能降耗”课题的重要前提。本文以经济运行、节能降耗为宗旨,介绍了火电机组变工况运行热经济性分析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即耗差分析法。首先,介绍了耗差分析法的相关概念。其次阐述了火电机组变工况热力计算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某电厂600MW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节流项目的节能效果评估计算,详细介绍了耗差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具体的建模和分析过程。最后,介绍了电厂热经济性在线监测系统,其中包括主要功能模块和各子系统显示界面,探讨了耗差分析法在电厂经济运行优化管理中的应用,为实现火电机组经济、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蔡锴[5](2012)在《大型汽轮机组动态仿真与运行优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工业是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关系重大。作为一个发电企业,在安全性、可靠性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它的主要目标。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以提高汽轮发电机组运行安全性、经济性为核心的火电厂优化运行等相关课题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电力行业相关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国内外汽轮机组运行优化技术和电站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汽轮机组在机组运行参数优化、在线性能监测与优化运行操作指导方面存在的不足,创新性提出了数值仿真技术应用于汽轮机组运行技术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优化潜力角度分析了目前汽轮机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可以利用电厂DCS系统中海量数据参数,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来确定优化运行的途径。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现代控制理论和非线性优化算法的多变量动态优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机组DCS本身具有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作为系统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在线分析,可以快速地得到运行参数的最优修正值。提出了利用仿真技术来研究汽轮机组优化运行的规律,并用先进的控制策略来完善现有机组的控制系统。实现这一新技术的基础就是建立性能分析用动态高精度的数学模型。在分析了该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后,分别建立了汽轮机组经济性运行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设备与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包括汽轮机本体,回热加热系统、凝结水及循环水系统、汽轮机组管道流网数学模型。并针对培训用途仿真机数学模型存在着大量的简化、较少考虑设备实际结构参数等缺陷,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然后将汽轮机本体等设备模型组装成回热加热系统、凝结水及循环水系统等系统模型,再加上汽轮机组流网模型,最后装入某实际火电厂全仿真机,结合理论分析及电厂运行技术人员的运行经验对模型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动、静态特性进行大量的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数学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良好的动态特性、且全面考虑到汽轮机组设备与系统之间的最佳静、动态配合问题。模型的仿真试验结果更符合电厂实际生产过程。建立关于汽轮机系统相关主参数的回归模型,为了提高各主参数回归模型的精确性,参数分6个工况一共训练出24个网络,训练好的网络经过测试数据的检验,各网络误差均满足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了汽轮机组变工况运行条件下系统设备参数优化应达值的确定方法,结合机组环境外界对其经济性的影响,确定出机组在不同工况下最优主蒸汽压力的应达值。在获得汽轮机组运行优化应达值基础上,通过能损计算模型分析机组的经济性,并建立运行性能优化模型。提出了如何通过对设备性能状态分析和运行参数分析,给出最优经济运行指导。借助精确性能模型构造电站全仿真机平台,利用该平台对机组经济性降低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建立了加热器运行状态的能损计算模型,它可用于判断加热器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也即加热器的状态基准;其次给出了加热器端差能损计算模型,用于判断端差物性对端差的影响,加热器端差变化如果不正常,就表明加热器内有污垢或者空气。建立了抽汽管道压损计算模型,用于判断抽汽管道是否出现部分堵塞和冲蚀等异常工况。提出了大型汽轮机组运行优化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面向厂级监控系统(SIS)的机组运行优化系统的硬件结构。为将该系统中的运行优化功能设置到电厂SIS层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董坤[6](2012)在《变工况下热力系统仿真与能效诊断研究》文中指出机组能效在线诊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节能方式,成为火电厂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能效在线诊断方法研究和系统研发大多建立在在线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有些数据无法在线采集,同时也可能会由于数据突变或缺失而失效。本文致力于通过变工况热力系统仿真来实现机组能效在线诊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机组能效计算的通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研究。本文综合考虑热力系统结构和各种辅助汽水成分利用形式,通过引入几个逻辑变量,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热力系统能效计算的通用物理模型,并在此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回热加热器的热平衡方程,推导出汽轮机汽水分布方程的通用矩阵形式,与汽轮机功率方程和循环吸热量方程,构成能效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利用600MW纯凝机组和50MW双抽机组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正确,具有通用性,而且物理意义明确,便于计算机编程计算。2、变工况下热力系统仿真的研究。为了实现机组热力系统的变工况仿真,本文对汽轮机调节级和压力级、凝汽器以及回热加热器变工况进行研究,得到变工况下运行参数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建立热力系统变工况仿真模型,模拟机组在任意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一方面解决了某些数据不易在线采集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绘制机组的热力特性曲线。本文以50MW双抽机组为例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并模拟该机组的几个典型运行工况。3、变工况下热力系统能效诊断的研究。偏差分析法是机组能效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机组应达工况及运行参数应达值不易确定,本文基于变工况热力系统仿真分析了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加热器端差及抽汽压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运行参数应达值确定方法及能耗偏差分析方法,并以50MW双抽机组为例进行了能效分析诊断。
闫顺林[7](2011)在《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热力系统的能效、降低火力发电厂的能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众多的科技工作者研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要么没有通用性且计算繁杂、容易出错,要么只针对特定的扰动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面对不同的扰动形成了模型众多、不易掌控的局面。总之,这些模型都不能对任意的、多元组合扰动给出一个比较简单而通用的计算模型,这给分析任意的、多元组合扰动下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特点、找出具有共性的热经济性变化的规律带来了困难。为此,论文选择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其应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在多元组合扰动下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通用定量计算和分析方法,获得机组在任意多元组合扰动下的能效指标变化幅度和能效分布规律,指导机组的设计、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提高火电厂的能效水平,降低其对一次能源的消耗。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火电厂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统一物理模型。通过建立统一物理模型的标准化拓扑结构映射规则和统一物理模型的汽水参数映射规则,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形式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统一物理模型,该模型的形式规范简明,为建立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统一基本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在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平衡方程和质量平衡方程,分别建立了汽轮机内功方程、机组循环吸热量方程和汽水分布方程,它们是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是最终建立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的基础。这三个基本方程对任意的热力系统都具有通用性,且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通过对汽水分布方程的修正,还建立了热力系统结构自适应汽水分布方程,这一方程不但能适用于结构一定的任意形式的热力系统,而且能适应于结构发生随机的、动态变化的热力系统。从而为结构发生动态变化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理论分析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3)建立了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根据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借助于矩阵微分理论,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该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在该模型中扰动对能效的影响都表达为强度系数乘以扰动变化量的简单形式。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矩阵算子和“块乘”矩阵运算新方法的引入,解决了利用矩阵微分理论进行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数学瓶颈,也为各种矩阵形式的能量方程的数学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利用结构自适应汽水分布方程,可以使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适应热力系统在运行中的结构变化,特别是加热器发生的任意的、随机的解列。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为任意的、多元组合扰动时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计算分析提供了统一且通用的数学模型,为火电机组热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运行监督以及检修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4)对多元扰动下热力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能效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和可用性;分析了局域性和广域性多元扰动下强度系数及能效随扰动的变化特点,为指导机组的运行监督、检修和技术改造、提高机组的运行经济性提供了依据。
张斌[8](2011)在《马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MW机组凝汽器改造研究》文中指出凝汽器是凝汽式火力发电机组的主要设备之一。凝汽器在运行中不仅影响整个机组运行的经济性,更影响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目前火力发电200MW机组凝汽器的管束布置不合理,造成其换热效率不高,影响整个机组的经济性能。凝汽器进行改造后,具有提高经济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对凝汽器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换热效果,提高机组真空急需的工作。但与国内多家老电厂所面临的问题相同,选择何种改造方法是首先要确定的问题。选用合理的布管方式,并选用抗蚀能力和抗结构能力高的TP316不锈钢管的改造方案。并对相关改造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D布管方式+不锈钢管的匹配方式,从传热学角度、力学角度和抗蚀性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玉龙[9](2010)在《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大修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体制改革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厂网分开后,发电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体。目前,发电企业的成本主要存在“两高两大问题”:一是运行成本高;二是备品备件存储费用高;三是燃料成本大;四是检修维修尺度大。着名企业杜邦公司研究认为要实现成本增效,必须加强运行和维修管理。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认识到在保证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压缩设备维修费用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本论文从马头电厂200MW机组大修的基本项目出发,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检修方案及安全、进度、质量保证措施,以能够较为准确的衡量机组检修质量为目标,建立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质量评估体系。机组大修后热态评价表明机组大修后质量方面达到了优的标准,大修过程中工期、管理、材料以及费用等方面也都达到了优的标准。
郭爱民[10](2008)在《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将构建的燃煤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构架具体应用于马头发电厂发展管理之中。基于马头发电厂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电量趋势预测,进行SWOT分析,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电力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战略高度,具体提出了马头发电厂发展的战略宗旨、战略使命、战略目标。从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资金管理、水务管理、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马头发电厂的战略保障体系。
二、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热经济性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热经济性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供热机组全工况热力性能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耗差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2 大数据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耗差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
2.1 耗差分析原理及方法 |
2.1.1 耗差分析基本数学原理 |
2.1.2 耗差分类 |
2.1.3 耗差分析方法 |
2.2 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原理 |
2.2.1 弗留格尔公式的应用 |
2.2.2 供热机组抽汽压力变化的确定 |
2.2.3 热系统汽、水参数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热机组耗差分析计算模型 |
3.1 机组的热经济性指标及计算模型 |
3.1.1 汽轮机侧热经济性指标 |
3.1.2 机组热经济性指标 |
3.2 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基准值的判定 |
3.2.1 大数据分析法 |
3.2.2 凝汽器变工况计算 |
3.2.3 变工况下基准值的确定 |
3.3 供热机组耗差分析模型搭建 |
3.3.1 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步骤 |
3.3.2 供热机组耗差分析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热机组的耗差分析实例 |
4.1 供热机组简介 |
4.1.1 供热机组计算所需相关参数 |
4.1.2 外置式蒸汽冷却器 |
4.1.3 零号高加 |
4.2 凝汽器变工况计算及结果分析 |
4.2.1 凝汽器基本参数 |
4.2.2 凝汽器变工况计算及循环水泵运行方式 |
4.3 全工况耗差计算及结果分析 |
4.3.1 初、终参数 |
4.3.2 汽轮机缸效率 |
4.3.3 回热加热器端差 |
4.3.4 工业抽汽量 |
4.3.5 工业抽汽压力 |
4.3.6 小汽机耗汽量 |
4.3.7 轴封漏汽 |
4.4 耗差分析系统介绍 |
4.4.1 系统主要功能 |
4.4.2 系统界面简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优化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真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轴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抽真空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汽轮机冷端优化运行的研究现状 |
1.5 凝汽器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轴封系统的优化研究 |
2.1 轴封系统的结构特点 |
2.2 低压缸水平结合面改型 |
2.2.1 原因分析 |
2.2.2 改进措施 |
2.3 迷宫式汽封的工艺特性 |
2.3.1 迷宫式汽封的优点 |
2.3.2 迷宫式汽封的缺点 |
2.4 蜂窝式汽封的工艺特性 |
2.4.1 蜂窝汽封的优点 |
2.4.2 蜂窝汽封的缺点 |
2.5 轴封系统的优化研究 |
2.5.1 计算轴封漏气对煤耗影响的矩阵法 |
2.5.2 不同轴封对机组煤耗影响的矩阵分析 |
2.5.3 轴封系统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抽真空系统的优化研究 |
3.1 八抽管路的研究 |
3.1.1 八抽管路的优化 |
3.1.2 经济效益 |
3.2 抽气设备的研究 |
3.2.1 抽气设备性能对凝汽器真空的影响 |
3.2.2 射水抽气设备的研究 |
3.2.3 真空泵系统的优化 |
3.2.4 真空泵与射水抽气器的性能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冷端优化的研究 |
4.1 凝汽器污垢热阻的研究 |
4.1.1 凝汽器污垢热阻的大小 |
4.1.2 污垢热阻理论预测模型 |
4.1.3 污垢热阻积存速率的数学模型 |
4.1.4 污垢热阻积存速率模型分析 |
4.1.5 污垢热阻理论预测模型分析 |
4.1.6 循环水量对污垢热阻的影响 |
4.1.7 污垢对凝汽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4.2 凝汽器污垢的清洗 |
4.2.1 凝汽器污垢的清洗方法 |
4.2.2 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的优化 |
4.3 循环水泵的优化 |
4.3.1 工作原理 |
4.3.2 离心式循环水泵的缺点 |
4.3.3 循环水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循环水泵的节能工艺 |
4.3.5 循环水泵维修前、后性能试验对比 |
4.4 汽轮机的冷端优化运行 |
4.4.1 凝汽器真空的确定 |
4.4.2 冷端优化方法及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凝汽器现存的主要问题 |
5.2 凝汽器的常见故障分析 |
5.3 凝汽器故障诊断的概述 |
5.4 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环境 |
5.5 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 |
5.5.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5.2 故障诊断模块设计 |
5.5.3 实时数据库接口设计 |
5.5.4 历史数据库接口设计 |
5.5.5 记录储存模块设计 |
5.5.6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与学位研究内容有关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陡河电厂200MW机组DEH超速保护系统改造及控制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汽轮机自动保护及超速保护系统实现方法及影响 |
1.3.2 针对陡河电厂200MW机组DEH超速保护系统改造进行研究分析 |
1.3.3 针对DEH超速保护出现问题的优化设计 |
第2章 汽轮机自动保护系统 |
2.1 汽轮机自动保护系统的连接关系 |
2.1.1 实现ETS监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
2.1.2 汽轮机自动保护系统的连接方式 |
2.2 汽轮机自动保护系统的工作特点 |
2.3 DEH液压控制系统 |
2.3.1 DEH的主汽门、调门执行机构 |
2.3.2 超速保护与危急遮断控制组件 |
2.3.3 EH油压试验组件 |
2.4 超速保护系统的实现方式 |
2.4.1 机械超速危急遮断系统 |
2.4.2 数字电液调节系统超速保护 |
2.4.3 电子超速保护 |
2.5 超速功能限制功能及改进分析 |
2.6 汽轮机超速的影响及安全措施 |
2.6.1 汽轮机超速的原因 |
2.6.2 汽轮机超速的现象与危害 |
2.6.3 汽轮机超速保护措施 |
2.7 汽轮机热应力与自动程序控制功能 |
2.7.1 转子应力控制 |
2.7.2 程序的控制范围 |
2.7.3 机组自启动ATC功能 |
2.8 在DEH电调系统中实现ATC功能的必要性 |
2.9 总结 |
第3章 陡河电厂200MW机组DEH超速保护系统改造分析 |
3.1 机组超速保护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研究分析 |
3.1.1 机组超速保护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1.2 超速保护电磁阀的连接及其工作原理 |
3.1.3 超速保护动作逻辑 |
3.2 陡河发电厂超速遮断装置改造分析 |
3.2.1 陡河发电厂超速遮断装置功能简介 |
3.2.2 陡河发电厂超速保护功能介绍 |
3.2.3 原超速遮断装置存在的问题 |
3.2.4 原超速遮断装置结构组成及故障分析 |
3.2.5 改进后超速遮断装置的结构及优点 |
3.3 总结 |
第4章 针对DEH超速保护出现问题的优化设计 |
4.1 超速保护系统的测量方法及其可靠性分析 |
4.1.1 测速方法的选择 |
4.1.2 超速保护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措施 |
4.2 超速保护试验 |
4.2.1 汽轮机超速保护试验的目的 |
4.2.2 汽轮机超速保护试验的分类 |
4.2.3 机械超速保护试验注意事项 |
4.2.4 OPC试验 |
4.2.5 超速试验的影响因素 |
4.2.6 对超速试验时的技术要求 |
4.3 总结 |
第5章 抗燃油系统常见的故障分析及对策 |
5.1 抗燃油压降低 |
5.2 油动机摆动或拒动 |
5.2.1 信号不稳定 |
5.2.2 伺服阀故障 |
5.2.3 阀门突跳引起的输出指令变化 |
5.3 OPC保护系统常见误动作的几种情况 |
5.4 抗燃油油质问题以及处理方案 |
5.4.1 EH油质问题 |
5.4.2 针对EH油油质问题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6.2 后续应该继续进行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耗差分析法在电厂热经济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厂耗差分析及热经济性分析计算的理论基础 |
2.1 耗差分析 |
2.1.1 耗差分析法 |
2.1.2 耗差模型的基础分析方法 |
2.1.3 基准值的确定 |
2.2 电厂热经济性分析过程概述 |
2.2.1 电厂热经济性指标计算模型 |
2.2.2 热力系统变工况计算的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厂热经济性及耗差分析实例 |
3.1 机组简介 |
3.1.1 机组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
3.1.2 机组设计工况数据汇总 |
3.1.3 计算中热力系统的相关参数 |
3.2 耗差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1 变工况条件的设置 |
3.2.2 变工况计算过程说明和结果汇总 |
3.2.3 耗差系数的求取 |
3.3 凝结水节流前后热经济性的计算分析 |
3.3.1 节流前后机组相关运行数据的采集 |
3.3.2 数据处理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电机组热经济性在线监测及分析系统 |
4.1 引言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
4.3 系统界面简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型汽轮机组动态仿真与运行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汽轮机组运行优化技术发展及存在问题 |
1.3 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及发展状况 |
1.4 仿真技术应用于汽轮机组运行优化的思路与实现方法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汽轮机组性能运行优化原理及方法研究 |
2.1 性能运行优化概述 |
2.2 优化软件的设计思想及功能特点 |
2.3 性能运行优化的技术原理 |
2.4 反馈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3 汽轮机设备与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 汽轮机本体分析仿真模型 |
3.2 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分析模型建立 |
3.3 汽轮机组凝结水及循环水系统分析模型建立 |
3.4 汽轮机组管道流网分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汽轮机运行实时参数预处理与优化应达值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遗传算法汽轮机运行参数预处理与验证的研究 |
4.3 汽轮机组预测值的回归模型建立 |
4.4 汽轮机组运行优化应达值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汽轮机组经济性分析及运行优化模型的研究 |
5.1 能损计算数学模型 |
5.2 汽轮机组运行的优化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型汽轮机组运行优化系统实施方案 |
6.1 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
6.2 机组热力参数监测软件 |
6.3 基于关联挖掘的机组目标值优化软件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
致谢 |
(6)变工况下热力系统仿真与能效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电机组监测和诊断系统 |
1.2.2 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方法 |
1.2.3 热力系统仿真建模与偏差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热力系统分析通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热力系统分析的通用物理模型 |
2.1.1 辅助汽水成分的处理 |
2.1.2 回热加热器疏水份额的确定 |
2.1.3 回热加热器通用模型 |
2.2 热力系统分析的通用数学模型 |
2.2.1 回热加热器的热平衡模型 |
2.2.2 机组汽水分布方程矩阵形式 |
2.2.3 机组功率方程和循环吸热量方程 |
2.2.4 机组热经济性指标及全厂热经济性指标 |
2.3 模型验证 |
2.3.1 验证对象 |
2.3.2 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工况下的热力系统仿真 |
3.1 变工况下的热力系统仿真建模 |
3.2 汽轮机调节级变工况 |
3.2.1 基本假设 |
3.2.2 不完全开启调节阀流量模型 |
3.2.3 调节级特性模型 |
3.2.4 调节级的变工况模型 |
3.2.5 实例验证 |
3.3 汽轮机压力级变工况 |
3.3.1 各监视段压力的确定 |
3.3.2 各监视段温度的确定 |
3.4 汽轮机凝汽器变工况 |
3.5 回热系统变工况 |
3.5.1 抽汽压损的确定 |
3.5.2 加热器端差的确定 |
3.5.3 辅助汽水成分的确定 |
3.6 变工况下热力系统仿真结果 |
3.6.1 变工况仿真模型验证 |
3.6.2 几种典型工况 |
3.6.3 机组热力特性曲线 |
3.7 本章小结 |
4 变工况下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诊断与偏差分析 |
4.1 变工况下运行参数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 |
4.1.1 主蒸汽温度 |
4.1.2 主蒸汽压力 |
4.1.3 回热加热器端差 |
4.1.4 抽汽压损 |
4.2 火电机组热经济性偏差分析 |
4.2.1 运行参数应达值 |
4.2.2 偏差分析方法 |
4.2.3 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
1.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热力系统的统一物理模型和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 |
2.2.1 热力系统标准化拓扑结构映射规则的建立 |
2.2.2 统一物理模型中汽水参数映射规则的建立 |
2.3 基于统一物理模型的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汽轮机内功方程 |
2.3.2 机组循环吸热量方程 |
2.3.3 机组汽水分布方程及其对加热器解列的自适应 |
2.4 统一物理模型及基本数学模型的实例验证 |
2.4.1 汽水分布方程的验证 |
2.4.2 内功方程和循环吸热量方程的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能量平衡方程的一般矩阵形式及其微分问题 |
3.2.1 矩阵微分算子 |
3.2.2 矩阵的块乘运算 |
3.2.3 列矩阵的微分表达式 |
3.2.4 一般矩阵的微分表达式 |
3.3 多元扰动下基本数学模型的微分表达式 |
3.3.1 名义抽汽量微分表达式 |
3.3.2 汽机内功微分表达式 |
3.3.3 循环吸热量微分表达式 |
3.4 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其作用分析 |
3.4.1 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 |
3.4.2 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作用分析 |
3.5 局域性多元扰动下的能效分析模型 |
3.5.1 辅助汽水流量扰动时的能效分析模型 |
3.5.2 加热器端差扰动时的能效分析模型 |
3.5.3 抽汽压损扰动时的能效分析模型 |
3.6 广域性多元扰动下的能效分析模型 |
3.6.1 进汽参数变化对机组运行参数影响 |
3.6.2 通流部分进汽参数扰动时的能效分析模型 |
3.6.3 进汽参数扰动时能效分析模型中各矩阵算子的求解说明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火电机组的典型重要多元组合扰动 |
4.3 局域性多元组合扰动下的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4.3.1 辅助汽水流量扰动实例计算及分析 |
4.3.2 加热器上端差扰动实例计算及分析 |
4.3.3 抽汽压损扰动实例计算及分析 |
4.4 广域性多元组合扰动下的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4.5 多元扰动对机组能效影响的强度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马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MW机组凝汽器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概述 |
1.1 凝汽器在电厂中的作用及对性能的影响 |
1.1.1 凝汽设备的作用 |
1.1.2 凝汽设备对机组的影响 |
1.2 国内200MW 机组凝汽器运行概况 |
1.2.1 机组真空较差 |
1.2.2 凝汽器端差大 |
1.2.3 凝汽器堵管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马头电厂#7 机组凝汽器改造 |
2.1 改造前设备状况 |
2.1.1 设备参数及技术指标 |
2.1.2 设备存在主要问题 |
2.2 设备状况分析 |
2.2.1 机组真空低 |
2.2.2 凝汽器换热管泄漏 |
2.2.3 分析结论 |
2.3 凝汽器改造必要性 |
2.4 凝汽器改造可行性 |
2.4.1 凝汽器布管方式改造可行性分析 |
2.4.2 凝汽器换热管改造可行性分析 |
2.4.3 结论 |
2.5 改造方案 |
2.5.1 方案一:不换隔板,只更换不锈钢管 |
2.5.2 方案二:更换不锈钢管,并采用BD 技术重新优化布置 |
2.5.3 两种方案的运行经济投资比较 |
2.6 凝汽器改造技术措施 |
2.6.1 改造计划 |
2.6.2 技术措施 |
2.7 凝汽器改造预期目标 |
2.7.1 达到的预期效果 |
2.7.2 性能保证值 |
2.8 改凝汽器造工程实施 |
2.8.1 不锈钢管的制造加工、检验与验收 |
2.8.2 具体施工 |
第三章 凝汽器改造后效果分析 |
3.1.凝汽器改造后技术规范 |
3.2 试验目的和内容 |
3.3 试验标准 |
3.4 试验测量项目和仪器仪表 |
3.4.1 压力测量 |
3.4.2 温度测量 |
3.4.3 循环水流量测量 |
3.5 试验条件 |
3.6 试验工况 |
3.7 试验过程 |
3.8 试验数据处理 |
3.8.1 对数平均温差θm T 的计算公式 |
3.8.2 凝汽器试验热负荷QT 的计算公式 |
3.8.3 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KT 的计算公式 |
3.8.4 美国传热学会(HEI)标准中的总体传热系数KHEI 的计算公式 |
3.8.5 根据美国传热学会(HEI)标准,试验测定的循环水流速、循环水进口温度对试验总体传热系数KT 的修正计算公式 |
3.8.6 凝汽器压力的修正计算公式 |
3.9 试验数据汇总 |
3.10 试验结论 |
第四章 凝汽器改造后效益分析 |
4.1 凝汽器改造经济效益 |
4.2 凝汽器改造社会效益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I 试验数据汇总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9)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大修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检修体制演变 |
1.2.2 国外发电设备检修方式 |
1.3 我国发电设备检修体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发电企业机组检修管理基本原理 |
2.1 发电企业检修管理基本概念 |
2.1.1 检修等级 |
2.1.2 检修间隔和停用时间 |
2.2 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理论 |
2.3 分级网络计划 |
2.3.1 分级网络计划原理 |
2.3.2 电厂机组检修工程应用分级网络计划的必要性 |
2.4 检修作业文件包管理介绍 |
2.5 制约因素理论(TOC)介绍 |
2.5.1 TOC 的形成和思想 |
2.5.2 TOC 理论的TP 思维工具 |
2.5.3 TOC 理论的工作步骤(五步骤工作法) |
2.5.4 项目进度制约因素管理的基本原理框架 |
2.6 设备状态检修基本理论 |
2.6.1 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和内涵 |
2.6.2 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目的 |
2.6.3 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发电厂机组大修工程项目计划 |
3.1 大修项目计划编制 |
3.2 大修安全管理计划编制 |
3.2.1 编制项目施工安全措施计划 |
3.2.2 制定大修安全管理规定 |
3.2.3 制定安全培训计划 |
3.2.4 安全保证体系及监督体系的建立 |
3.2.5 安全管理隔离区域及文明卫生责任区域的划分 |
3.3 大修质量管理计划编制 |
3.4 大修进度计划编制 |
3.4.1 编制大修作业清单 |
3.4.2 网络计划的优化 |
3.5 大修资源管理计划编制 |
3.5.1 大修材料采购供应管理计划编制 |
3.5.2 按照招投标办法确定承修单位 |
3.6 经验与启示 |
第四章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大修项目实施 |
4.1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大修项目概况及目标 |
4.1.1 项目概况 |
4.1.2 检修目标 |
4.2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 A 级检修组织结构和职责 |
4.2.1 决策层 |
4.2.2 专业层 |
4.2.3 操作层 |
4.2.4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检修管理组织结构图 |
4.3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检修安全管理 |
4.3.1 实施安全措施计划、做好安全管理控制 |
4.3.2 实施安全监督 |
4.4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大修质量管理控制 |
4.4.1 授权各专项组 |
4.4.2 大修实施三级验收制度 |
4.4.3 实施过程和结果验收的质量控制方式 |
4.4.4 技术监督及机组基础数据分析 |
4.5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大修施工进度管理控制 |
4.5.1 项目中各里程碑事件进度控制 |
4.5.2 项目主进度控制 |
4.5.3 项目施工冲突及交叉作业管理的协调 |
4.5.4 上下工序项目的衔接管理 |
4.6 大修材料采购供应管理控制 |
4.7 马头发电厂200MW 机组A 级检修过程控制 |
4.7.1 前期准备 |
4.7.2 进度 |
4.7.3 施工 |
4.7.4 验收 |
4.7.5 标识 |
4.7.6 文明 |
第五章 总结与评价 |
5.1 目标实现情况 |
5.1.1 200MW 炉大修前后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
5.1.2 200MW 机大修前后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
5.2 总结 |
5.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3.1 机组大修安全管理 |
5.3.2 大修质量管理 |
5.3.3 大修进度管理 |
5.3.4 大修材料采购管理 |
5.3.5 检修外包资源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研究 |
1.2.2 可持续发展研究 |
1.2.3 核心竞争力研究 |
1.2.4 供应链管理研究 |
1.2.5 公司的组织文化研究 |
1.2.6 需要进一步加强燃煤老发电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 |
1.3 基本假设 |
1.3.1 假设之一:战略研究的界定 |
1.3.2 假设之二: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的界定 |
1.3.3 假设之三:马头发电厂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 |
2.1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一般程序 |
2.1.1 战略分析的一般程序 |
2.1.2 战略管理 |
2.1.3 战略保障 |
2.2 燃煤发电企业的特点及马头发电厂的特点 |
2.2.1 燃煤质量与生产经济性密切相关 |
2.2.2 燃煤发电企业安全性要求高 |
2.2.3 燃煤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大 |
2.2.4 燃煤发电企业技术要求高 |
2.2.5 马头发电厂的特点 |
2.3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框架的构建 |
2.3.1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分析 |
2.3.2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管理 |
2.3.3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保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
3.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外部环境 |
3.1.1 电力需求变化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
3.1.2 电力供需情况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
3.1.3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地区分布和供给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
3.1.4 交通运输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
3.1.5 环保及节能意识增强对马头发电厂的影响 |
3.1.6 电力体制改革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
3.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内部条件 |
3.2.1 中国燃煤发电现状及马头发电厂现状 |
3.2.2 马头发电厂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
3.2.3 马头发电厂发电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及其发电机组装机结构 |
3.2.4 马头发电厂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
3.3 马头发电厂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3.3.1 马头发电厂供应链的特点 |
3.3.2 电力企业价值链分析 |
3.3.3 马头发电厂的五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马头发电厂的使命与愿景 |
4.2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目标体系 |
4.3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SWOT分析 |
4.3.1 外部要素评价即马头发电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4.3.2 马头发电厂发展中自身具备的内部优势及劣势 |
4.4 影响马头发电厂选择发展战略方案的因素 |
4.5 马头发电厂战略的选择 |
4.6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管理 |
4.6.1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4.6.2 库存管理 |
4.6.3 成本管理 |
4.6.4 安全管理 |
4.6.5 全面预算管理 |
4.6.6 市场开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保障 |
5.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外部保障措施 |
5.1.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制度保障 |
5.1.2 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力可靠性的认识 |
5.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内部保障措施 |
5.2.1 马头发电厂的库存保障 |
5.2.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动态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热经济性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热机组全工况热力性能诊断研究[D]. 刘庆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优化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真空系统的研究[D]. 蒲正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3]陡河电厂200MW机组DEH超速保护系统改造及控制系统优化研究[D]. 刘凝.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耗差分析法在电厂热经济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刘芳.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5]大型汽轮机组动态仿真与运行优化系统研究[D]. 蔡锴. 武汉大学, 2012(01)
- [6]变工况下热力系统仿真与能效诊断研究[D]. 董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7]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D]. 闫顺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8]马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MW机组凝汽器改造研究[D]. 张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9]马头发电厂200MW机组大修项目管理研究[D]. 张玉龙.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10]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D]. 郭爱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