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体部分共七章。第一章论述经之宗旨和结构。笔者认为,本经乃以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为宗旨。“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名三而实一。前者为宗之体,后二者为宗之用,体用一如;又前者为果,后二者乃行,行果一体无间。本经乃一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第二章论述“空”观。本经除继承、发展《般若经》“空”观,着重中道空外,尚有二特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即“恶趣空"而超越之。第三章论述中道观和无分别观。真空假有、双遣空有的“中道”思想,在否定了假名而说一切之同时,当下即朗现一中道实相之境界。菩萨行即体现了中道思想。本经中道思想对龙树之“八不中道”影响很大,而吉藏和智顗皆承龙树之“八不中道”而有创新。“不二法门”充分体现了“无分别”思想。“不二”即无差别。实相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无于彼此,故云“不二”。“不二法”即中道实相。“入不二法门”,义有“三阶”。不二即不思议,入不二即不思议解脱。笔者认为,吉藏之四重二谛思想,受本经影响较大,而《坛经》之“三十六对法”,并无明显受本经影响之证据。上两章所论述之“空”观、“中道”观和“无分别”即经之思维方式。此思维方式,一言以蔽之:否定形态之肯定思维。只有坚持否定之肯定思维,才能真正生大悲心,起方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不思议解脱。第四章论述经旨“不思议解脱”。不思议之一般含义指,理之深妙或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本经之不思议,除上述一般涵义外,乃特指解脱而言,不思议即解脱,解脱即不思议,合称不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之实质,即成就众生和净佛国土。亦即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世间而出世间。第五章论述众生成就之可能性和法门——经之如来种观和方便观。所谓“如来种”,乃生起于众生当下之欲望、烦恼,它与真常唯心论所谓之如来藏真心或本净之心之“佛性”不同。故“如来种”说必发展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智顗挟《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思想,会通本经之如来种说和《涅槃经》之佛性论,开出天台之性具善恶说。“方便”为众生成就之法门。“方便”有三义:一曰“方便智”,二曰“方便行”,三曰“方便法”。《维摩诘经》论“方便”多“行”、“智”合一,其前之《般若经》亦然。《般若经》乃至《维摩诘经》之“方便”,多属由菩萨之大悲心而生发之涉有化他之智慧和修行,乃大乘不思议解脱之法门。至《法华经》,则三乘皆变而为权、方便,唯一“成佛乘”为真实。《瑜伽师地论》乃开出向内修证佛法之内六方便,及外成众生之外六方便。而后中国诸师之诠释方便,多循法华之进路加以发挥。第六章论述佛土如何严净——经之净土观和“唯心”观。“心净则佛土净”之“心”,乃发大乘心之后之当下现实之一念心,此心染净并具、真妄合一,而非本净之真心。而所谓“心净则佛土净”,此“心净”非仅指主观一心之净,而亦指众生心之净。慧能“即心即佛”之思想,与《维摩诘经》“心净则佛土净”之理念,大异其趣。慧能完全否定了西方净土之存在,其净土思想全重在个人一心之顿悟,而本经则主张,令自心清净亦令众生心清净方能得佛土清净。包括慧能在内之后世所有“唯心净土”思想,与“心净则佛土净”思想皆迥然不同。“唯心净土”思想重在言性而非言修,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重在言修而非言性。然性本因修而说,修须藉性而修,故二者实可贯通。第七章论述本经与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之关系。本经既不为居士佛教,亦不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任何理论基础。所有从中寻找理论根据者,或为顺应时运和众生之机而方便施教;或为他故而六经注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维摩诘经》之形成、传译与注疏
  • 一、大乘运动之兴起和《维摩诘经》之形成
  • 二、《维摩诘经》之传译与注疏
  • (一) 经之传译
  • (二) 经之注疏
  • 第二节 现代研究综述
  • 一、大陆之研究状况
  •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中存在之问题
  • 第三节 本文写作意图与方法及其思路与结构
  • 一、写作意图与方法
  • 二、本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维摩诘经》的宗旨与结构
  • 第一节 经旨:"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 一、前人释经宗旨
  • 二、"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之宗旨
  • 第二节 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
  • 一、前人之科判
  • 二、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
  • 第二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上):"空"观
  • 第一节 佛教"空"观之发展轨迹
  • 一、"空"之观念之渊源
  • 二、原始佛教时期之"空"观
  • 三、部派佛教时期之"空"观
  • 四、《般若经》之"空"观
  • 第二节 《维摩诘经》之"空"观
  • 一、本经对《般若经》"空"观之继承与发展
  • 二、本经"空"观之特色之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 (一) 何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 (二)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否定形态之肯定
  • (三)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义之拓展
  • (四) 《坛经》"无住为本"是否受本经"无住本"之影响
  • 三、本经"空"观特色之二:即"恶趣空"而超越之
  • 第三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下):"中道"和"无分别"观
  •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中道"思想
  • 一、"中道"思想之渊源及发展
  • (一) 原始和部派佛教的"中道"思想
  • (二) 《般若经》与小品《宝积经》的"中道"思想
  • 二、《维摩诘经》的"中道"思想
  • 三、吉藏、智,顗本经"中道"思想的发挥
  •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无分别"观
  • 一、"无分别"思想之历史回顾
  • (一) 原始和部派佛教的"无分别"观
  • (二) 《般若经》的"无分别"思想
  • 二、《维摩诘经》的"无分别"思想
  • (一) 对弟子及菩萨"分别"思想的弹斥
  • (二) 不二法门
  • 第四章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世间即出世间之"不思议解脱"观
  • 第一节 佛教解脱观简述
  • 一、解脱之涵义及其种类
  • 二、解脱与涅槃
  • 第二节 "不思议"与"不思议解脱"
  • 一、何谓"不思议"
  • (一) "不思议"之一般涵义
  • (二) 本经"不思议"之特殊涵义
  • (三) 本经为何说不思议
  • 二、"不思议解脱"
  • (一) "不思议解脱"之涵义
  • (二) 本经"不思议解脱"之实质
  • 第五章 众生如何成就——"如来种"观和"方便"观
  • 第一节 "如来种"——众生成就之可能性
  • 一、为何说烦恼为"如来种"
  • 二、"如来种"与"佛性"之关联
  • 三、智顗由"如来种"开出"性恶说"
  • 第二节 "方便"——众生成就之法门
  • 一、"方便"("沤和")思想之渊源
  • 二、《维摩诘经》的"方便"思想
  • (一) 本经之方便教化——"方便行"
  • (二) 本经"方便"之二涵义:方便行与方便智
  • (三) 本经"方便"教化与孔、孟因材施教的比较
  • 第三节 本经之后印度佛教经典对"方便"思想之发挥
  • 一、《法华经》对"方便"思想的发展
  • 二、作为"十波罗密"之一的"方便波罗密"
  • 三、《瑜伽师地论》的"方便"思想
  • 第四节 中国佛教对本经"方便"思想的发挥
  • 一、成实师法云对"方便"思想的发挥
  • 二、天台宗智顗对"方便"思想的发挥
  • 三、三论宗吉藏对"方便"思想的发挥
  • 四、唯识宗窥基对"方便"思想的发挥
  • 五、禅宗机锋教化对本经"方便"施教的继承
  • 第六章 佛土如何严净——经之净土和"唯心"思想
  • 第一节 佛土与净土概述
  • 一、佛土
  • 二、净土
  • 第二节 "心净则佛土净"——本经之净土观和唯心观
  • 一、心净则佛土净
  • 二、本经其他"唯心"思想
  • 第三节 本经"唯心"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 一、对《坛经》"即心即佛"思想之影响
  • 二、对后世"唯心净土"之影响
  • 第七章 《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
  • 第一节 本经与居士佛教
  • 一、居士佛教及其源流
  • (一) 何谓居士佛教
  • (二) 居士佛教之渊源及其在中国之概况
  • 二、本经是否专倡居士佛教
  • (一) 小乘与大乘之区别及居士佛教之精神
  • (二) 《维摩诘经》非提倡在家修行之殊胜
  • 第二节 本经与佛教世俗化
  • 一、何谓"世俗化"
  • (一) 何谓"世俗"
  • (二) "世俗化"之涵义
  • (三) "世俗化"与世俗主义
  • 二、所谓佛教世俗化
  • 三、本经是否为佛教世俗化提供理论基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国图敦煌本《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缀合还原李盛铎等人窃取写卷的真相[J]. 文献 2019(06)
    • [2].“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佛学 2016(02)
    • [3].《维摩诘经》残卷校录与研究[J]. 中国美术研究 2017(02)
    • [4].中国藏西夏文《维摩诘经》整理[J]. 西夏学 2015(00)
    • [5].夜抄维摩诘经[J]. 中国诗歌 2015(12)
    • [6].6世纪前《维摩诘经》变图像再探讨——以泾渭河流域造像为例[J]. 石窟寺研究 2020(00)
    • [7].夜抄维摩诘经[J]. 星星 2020(28)
    • [8].近百年来《维摩诘经》研究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论《维摩诘经》的四大道德特质[J]. 宜春学院学报 2016(04)
    • [10].《维摩诘经》的戏剧体裁[J]. 文教资料 2008(09)
    • [11].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分析[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01)
    • [12].《维摩诘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影响[J]. 学海 2012(01)
    • [13].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1)
    • [14].《维摩诘经》解读[J]. 名作欣赏 2012(29)
    • [15].英藏西夏文《维摩诘经》考释[J]. 宁夏社会科学 2011(03)
    • [16].敦煌佚本《维摩诘经注》写卷俗字辑考[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7].《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8].《维摩诘经》与唐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9].语默不二:《维摩诘经》对言说悖论的诠释[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0].《维摩诘经》的机辩文风[J]. 西域研究 2013(04)
    • [21].僧肇道生《维摩诘经》注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2].《维摩诘经》对白居易人生态度及诗风的影响[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1)
    • [23].齐梁宫体诗与《维摩诘经》[J]. 陇东学院学报 2008(01)
    • [24].什译《维摩诘经》的戏剧性探析[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5(04)
    • [25].论《维摩诘经》之神通[J]. 池州学院学报 2014(02)
    • [26].《维摩诘经》中文殊的来去之辨[J]. 五台山研究 2016(04)
    • [27].《维摩诘经》思想对东晋士人的影响——以《世说新语》为中心[J]. 文艺评论 2015(02)
    • [28].从《维摩诘经》看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倾向[J]. 青春岁月 2011(16)
    • [29].《维摩诘经》与中古山水诗观物方式的演进[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30].《维摩诘经》词汇异文探析[J]. 湘南学院学报 2020(04)

    标签:;  ;  ;  ;  ;  ;  ;  ;  ;  ;  

    《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