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陈瑞

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陈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异质性,双胞胎

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瑞[1](2016)在《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估计——基于双胞胎数据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消费习惯形成因素基础上,采用OLS和双胞胎组内差分法,就真实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估计以及消费者异质性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本分析思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实证模型,并试图通过微观数据的搜集,分析消费者异质性与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关系。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数据的组内差分估计、异卵双胞胎数据的组内差分估计与混合OLS的估计结果,得出真实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不可观测的个体储蓄行为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与消费习惯形成下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源[2](2016)在《失业保险与中国居民的储蓄》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内需不足。现今,中国经济要进入新常态,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加居民消费,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较高,这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而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居民未来的风险预期,从而降低储蓄,提高消费。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家庭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在第1章,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文章结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在第2章,本文从储蓄理论的发展引出了预防性储蓄学说,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总结了国内外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之间关系的文献。在第3章,本文基于Carroll(1992)建立的缓冲储备模型,在其约束条件中引入了代表失业的随机变量和失业保险金变量,推导得到了新的欧拉方程;随后利用欧拉方程进行逆迭代,得到了决定消费者跨期消费的迭代方程式,根据此方程,并利用不动点定理计算出了消费函数的数值解,并与原模型的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存在失业保险金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值大于原来的值,这表明失业保险会减小消费者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降低未来的风险预期,从而增加其消费,减小储蓄。在第4章,为了检验第3章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利用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调查的微观家庭截面数据,以家庭为单位对计量模型各变量系数进行了估计。计量结果和理论模型保持了一致的结论,失业保险具有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的作用,家庭失业保险可以使家庭储蓄率降低8个百分点。通过第3章和第4章的研究,本文发现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起到了切实的保障作用,可以降低居民储蓄、增加消费。第5章首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其次利用了本文研究的数据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了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依然较低,而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无法保障在城市中存在的大量非正规就业者,因而无法让失业保险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改革失业保险补助方式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模型发现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降低中国居民的高储蓄、提高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广大就业者中覆盖率过低,限制了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进,扩大其覆盖面,让更多的就业者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5-01)

陈剑飞,钟淑君[3](2015)在《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地区差异和时序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中国1989—2012年度统计数据,基于Dynan(1993)模型对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进行测度分析。在估计中,我们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通过收入增长率的平方对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平方作第一阶段的OLS估计,并根据计量模型计算所得消费增长率平方的估计值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第二阶段的OLS估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确实存在较为显着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各地区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同期各地区农村居民相对强一些,而在时序变化方面,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均长期稳居于高水平。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进一步针对我国如何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和扩大内需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探求》期刊2015年03期)

吴咏[4](2015)在《内蒙古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对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二者对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专业版)》期刊2015年12期)

杨姝琴,陆丽纯[5](2015)在《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缓冲储备模型研究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分别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很强,主要受收入、住房支出和医疗支出等不确定性影响;教育支出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高,医疗支出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逐渐降低,住房支出对储蓄的影响波动变化,可能与住房改革有关;西部地区与全国的预防性动机最相似,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变量相同;东部中部地区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变量是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意识及进行金融资本市场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高储蓄率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探求》期刊2015年01期)

陈冲[6](2014)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时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差异——基于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首先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测了1986—2012年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之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进而对各收入阶层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均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之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中等偏上与高收入阶层的最弱,低收入阶层的居中,并且不同收入阶层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在整体上均呈现增强态势。收入不确定性、制度风险、通货膨胀等成了各个收入阶层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收入阶层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黄楚光,涂振鹏[7](2014)在《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测度:2002—2012》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着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本文来源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袁冬梅,李春风,刘建江[8](2014)在《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异质性及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居民消费习惯、收入、利率、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等因素,将异质性假设引入预防性储蓄理论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1999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重点考察居民行为异质性条件下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实证分析表明:1消费习惯、收入、老年抚养比、男女性别比、实际利率均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化作用不够显着;2引入异质性因素后,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加强,其中少年抚养比、房价上涨给未来教育支出与购房支出带来了很强的不确定性,是引起消费异质性的核心因素,并强化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因此,要改善我国当前高储蓄与低消费现状,关键在于降低教育和房价等因素对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冬,王新[9](2014)在《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的影响及其强度估计——基于1992-2012年城镇居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省(市)数据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只有确定性环境下消费增长的30.5%;(二)我国城镇居民尽管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各地区储蓄动机不平衡,其中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且中部和东部差异较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差异最大;(叁)样本期间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相对谨慎系数呈下降-平稳-上升的走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区域和时序差异提示我们: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各地区收入结构和储蓄动机的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全国性和区域性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差异,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发生相对变化。(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4年06期)

汪杭[10](2014)在《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中国式储蓄之谜”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回顾,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征背后的动机效应,同时依托江苏省167户农户的有效问卷调查,从农村居民自身视角揭示了当前影响其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相关因素,并就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际验证。在此基础上,以削弱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为目标,以政府决策思路为立足点,提出了进一步刺激和拉动农村消费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产生影响。性别与人力资本水平与其预防性储蓄倾向呈负相关性,但性别的影响作用程度不是特别显着;年龄与其预防性储蓄倾向呈显着正相关性,即年龄较大的农村居民其储蓄倾向也越强烈。2.家庭特征变量也影响着农村居民自身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收入水平与人均耕地面积对其预防性储蓄倾向产生负向拉动效应,农业收入占比则产生正向拉动效应,其中影响作用程度依次为收入水平大于人均耕地面积大于农业收入占比。3.社会特征变量是影响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服务项目收费为代表的“生产性消费”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呈高度正相关性;补贴政策与贷款支持等社会机制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农村居民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降低其自身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因此两者之间呈现显着负相关性;以外出务工为典型代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跨地区和跨部门重新配置对其预防性储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进一步削弱了其自身的预防性储蓄倾向;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观认识与其自身储蓄倾向的定位密切相关,认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农村居民其预防性储蓄倾向也相应地较低。4.区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显着的影响因子。不同区域发展上的差距会导致各地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的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1.政策应重点关注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收入结构;2.加快推进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发挥社会保障功能;3.深化改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4.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5.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区域协同性和一体化发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5-23)

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内需不足。现今,中国经济要进入新常态,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加居民消费,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较高,这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而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居民未来的风险预期,从而降低储蓄,提高消费。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家庭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在第1章,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文章结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在第2章,本文从储蓄理论的发展引出了预防性储蓄学说,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总结了国内外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之间关系的文献。在第3章,本文基于Carroll(1992)建立的缓冲储备模型,在其约束条件中引入了代表失业的随机变量和失业保险金变量,推导得到了新的欧拉方程;随后利用欧拉方程进行逆迭代,得到了决定消费者跨期消费的迭代方程式,根据此方程,并利用不动点定理计算出了消费函数的数值解,并与原模型的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存在失业保险金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值大于原来的值,这表明失业保险会减小消费者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降低未来的风险预期,从而增加其消费,减小储蓄。在第4章,为了检验第3章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利用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调查的微观家庭截面数据,以家庭为单位对计量模型各变量系数进行了估计。计量结果和理论模型保持了一致的结论,失业保险具有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的作用,家庭失业保险可以使家庭储蓄率降低8个百分点。通过第3章和第4章的研究,本文发现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起到了切实的保障作用,可以降低居民储蓄、增加消费。第5章首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其次利用了本文研究的数据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了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依然较低,而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无法保障在城市中存在的大量非正规就业者,因而无法让失业保险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改革失业保险补助方式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模型发现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降低中国居民的高储蓄、提高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广大就业者中覆盖率过低,限制了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进,扩大其覆盖面,让更多的就业者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陈瑞.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估计——基于双胞胎数据的新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

[2].王源.失业保险与中国居民的储蓄[D].浙江大学.2016

[3].陈剑飞,钟淑君.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地区差异和时序演进[J].探求.2015

[4].吴咏.内蒙古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

[5].杨姝琴,陆丽纯.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测算研究[J].探求.2015

[6].陈冲.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时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差异——基于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

[7].黄楚光,涂振鹏.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测度:2002—2012[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

[8].袁冬梅,李春风,刘建江.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异质性及强度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

[9].王冬,王新.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的影响及其强度估计——基于1992-2012年城镇居民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4

[10].汪杭.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4

标签:;  ;  ;  ;  

预防性储蓄动机论文-陈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