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颠覆·建构·话语失却——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俄国知识分子与斯大林模式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社与国际共运
作者: 倪稼民
导师: 周尚文
关键词: 颠覆,建构,话语失却,俄国知识分子,文化传统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旨是探讨俄国革命知识分子对俄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产生的作用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释选题的缘起和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对现代社会的一般知识分子作了描述性的界定和分类,并对他们普遍所有的试图建立话语霸权的情结作了揭示。政党的应运而生,知识精英转化为政党精英,这既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和政治权力的实现有了保障,也使其个体独立话语受到限制。这种限制程度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而显出很大的差异。论文揭示了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知识分子的特殊性及其激进倾向的根源。 第二章主要叙述俄国那批由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职业革命家或布尔什维克,成为权力知识人后所面临的角色、政权和社会等一系列转换和建构问题。这种转换与建构必然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背景和本身内在底蕴、构建新社会的实际能力及其角色转换能力等存在密切关系。革命知识分子中两类不同特征(以列宁代表的曾经长期流亡西方的那些革命者特征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长期在国内进行地下斗争的革命者特征)由此凸显出来,而这两类人之间的力量消长几乎成为俄共(布)建构社会主义最终选择哪一种模式的指示牌。 第三章集中探讨分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不同于西方的方式完成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在史无可鉴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关于建设未来社会的思想基本上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构想,但更多的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想象和憧憬。在建构中,他们既受到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战时状态等因素的制约,又受到自身“文化力量”缺失的影响,更由于长期的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浸润,他们的构想和实践被这些因素所限制和困扰,由此他们最后选择斯大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限定的。论文通过从历史上、理论上和现实环境中分析论证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文化根源,揭示了权力知识人在建构新文化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自身暴露的缺陷都与俄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极大的关系,虽然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也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内在规定性被绝对化实际上也是离不开文化传统,由此可以这样说:深受俄国文化传统影响的革命知识分子(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建构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承担者或主体。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在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下,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怎样从旧秩序的批判者、颠覆者、新文化的建构者、阐释者最后成为斯大林意识形态垄断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俄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知 识分子:现代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和承载者
一、角色定位和作用
1、规范性定义的局限
2、从描述性角度来分类界
3、走向现代社会政治前台的知识分子
二、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结:试图建立话语霸权
1、从“哲学王”到“利维坦”到“恐怖的道德”
2、革命话语霸权建立的物质性前提和指导性意义
3、话语霸权理论的提出及其自我限制
三、俄罗斯知识分子:从十二月党人到布尔什维克
1、悖论或二维的存在物及其激进的根源
2、追踪激进主义的脚步
第二章 从颠覆到转换:文明变迁中的俄国革命知识分子
一、职业革命家成为权力知识人
1、非常规革命下权力获得者
2、两类不同特征的革命知识分子
二、艰难的探索尝试和“文化力量”缺失的遗憾
1、建构社会主义文明的两种尝试
2、先锋队“文化力量”缺失的遗憾
第三章 建构的困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一、建构者面临的文化现实
1、俄国文化传统拖曳的阴影
2、革命大实验后的社会氛围
3、被绝对化了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二、建构新文化争论中凸显的理论倾向和思维方式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的分歧
2、工人反对派与马哈伊斯基主义
3、经济建设争论中革命知识分子的理论倾向
4、苏维埃理论家和苏共主要领导人的思维模式
三、列宁的政治文化遗产和斯大林个人因素的作用
1、列宁构想与现实反差的无奈
2、谙熟传统文化与善于施展手腕的总书记
第四章 话语失却:斯大林模式下的意识形态垄断
一、斯大林话语霸权的确立
1、“大批判”、“大转变”
2、自然科学的意识形态化
3、意识形态垄断的后果与实质
二、从先锋到独立话语的失却
1、理想与现实挤压下的权力知识人
2、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下的万马齐喑
3、话语失却的渊源分析
结语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苏联兴衰的民主视域研究[D]. 王晓秋.东北师范大学2013
- [2].社会主义管理的历史、逻辑与趋势探析[D]. 李辉.南京师范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 程又中.华中师范大学2000
- [2].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 刘晔.复旦大学2003
- [3].“道”与“路”[D]. 符杰祥.复旦大学2003
- [4].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D]. 孟迎辉.中共中央党校2004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 陈平其.华中师范大学2004
- [6].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 吴猛.复旦大学2004
- [7].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 周思源.四川大学2005
- [8].《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 潘艳慧.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