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

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

论文摘要

维特根斯坦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之一。自《逻辑哲学论》问世以来,他一直受到哲学界的关注,而在近三十年余年,国际上掀起了维特根斯坦研究热潮。虽然,国内外对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还是值得我们继续专研和探究。本人试图在他人对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研究上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化。基于本人对资料的有限把握,看到一些学人虽然发现和论述了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反本质主义特点,但是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还没有专门论文来系统论述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这一特点。因此,本人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论据,从反本质主义角度切入,结合现象学的有关“时间性”“意向性”等理论,来对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美学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和深化研究,从而为国内对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研究大厦添砖加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写作:第一部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在这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国内近30年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以及自己对于现状的反思,目的是试图从现状的把握中去了解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本质主义美学。在这部分,主要是介绍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表现,并点明其所存在的巨大的局限性,以此来说明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批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第三部分,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在这部分,主要是阐明前期的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实现对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前期的维特根斯坦通过划界,把世界划分为可说的部分和不可说的部分,把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划入不可说的部分,并强调对于不可说的部分必须保持沉默。在他看来,传统本质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等的追问和界定,是冲撞语言界限的结果,是错误的行为。他从图像说出发,认为美的本质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在的对应物,因此,对于美的本质的界定所形成的各种命题是无意义的命题,有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是无意义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第四部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在这部分,主要是阐明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实现对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不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言说,而且认为美的本质根本不存在,这就更加彻底地实现了对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他认为美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这是因为,不同的使用场合决定了美具有不同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美是由生活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活游戏中,美具有各种不同的家族相似的意义,因为人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是一个意向性的过程,有时间性,是个人化的。因此,本人认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对传统的本质主义美学实现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总而言之,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传统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因此,本人试图从新的角度来系统阐述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后期是如何来批判本质主义美学思想,以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来填补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和空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
  • (一) 国内近30年维特根斯坦美学研究现状
  • 1、关于维氏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特色及意义的研究
  • 2、关于维氏如何实现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超越的研究
  • 3、关于维氏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 (二) 反思研究现状
  • 二、本质主义美学
  • (一) 本质主义
  • (二) 本质主义美学
  • 1、本质主义美学的表现
  • 2、本质主义美学的局限性
  • 三、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
  • (一) 美的本质不可言说
  • 1、世界分为可言说的部分和不可言说的部分
  • 2、美的本质属于不可言说的部分
  • 3、对美的本质必须保持沉默
  • (二) 美与伦理
  • 1、美的伦理特征:永恒性、超验性与神秘性
  • 2、美的伦理意义:使人愉快
  • 四、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
  • (一) 美的本质不存在
  • 1、美的词性与误解:从感叹词到形容词到名词
  • 2、美的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 3、美的意义与使用:词的意义在于使用
  • (二) 美与生活
  • 1、美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 2、审美语词与生活表现
  • 3、美及审美与家族相似论
  • 4、美决定于生活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技术本质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书法领域的本质主义[J]. 书法 2017(11)
    •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根据[J]. 唐山学院学报 2015(05)
    • [4].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 青年文学家 2018(17)
    • [5].探究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J]. 新校园(上旬) 2017(03)
    • [6].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建构[J]. 百家评论 2019(03)
    • [7].电子与货币——社会科学中的倾向本质主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8].同性恋研究的范式之争: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J]. 学术论坛 2017(05)
    • [9].课程的本质主义情愫与检视[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9)
    • [10].世俗批评与策略性的本质主义——对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局限问题的再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04)
    • [11].论马克思法律观总的方法论:本质主义方法论[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2].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J]. 上海翻译 2019(05)
    • [13].技术本质主义与技术建构主义的分野与融合[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05)
    • [14].近年来文艺学有关“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讨论综述[J]. 文艺争鸣 2009(03)
    • [15].策略本质主义述评——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1)
    • [16].齐硕姆的部分学的本质主义理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7].“新物种本质主义”的合理性分析[J]. 哲学研究 2016(03)
    • [18].文学语言与现实机制——当代文论中“现实主义”的本质主义形象[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9].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 文艺争鸣 2010(01)
    • [20].后本质主义文明与国际政治[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11)
    • [21].“镜像的反照”——浅析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论争下文学理论的解构与建构[J]. 文教资料 2018(36)
    • [22].论新本质主义中的自然类与自然律概念[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3(05)
    • [23].战略本质主义与后殖民译者身份定位[J]. 社科纵横 2015(09)
    • [24].当代西方新本质主义美学[J]. 文艺争鸣 2011(15)
    • [25].现代性曲径:元审美与反本质主义的纠葛历程[J]. 社会科学家 2008(02)
    • [26].霍利戴非文化本质主义视域下的称呼称谓语新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7].如何评价艺术的传统定义、反本质主义定义和新本质主义定义[J]. 北方音乐 2016(07)
    • [28].女性本质主义视阈下的道教女性观念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9(12)
    • [29].对象a及其对本质主义的超越[J]. 哲学动态 2011(01)
    • [30].作为“反——反本质主义”的区域文学研究[J].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2019(02)

    标签:;  ;  ;  

    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