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增加粮食产量只能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考虑。除了利用化肥、改进耕作条件等措施,广泛使用耐密品种将会是提高单位产量的有效手段。纵观我国玉米耐密品种的发展历史,以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为主的塘四平头类群在耐密品种的培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塘四平头类群与Reid、Lancaster、PN等杂优群组配的杂交种有许多表现突出的耐密品种,如目前大面积推广使用的958等。黄早四自交系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和生产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改系在今后耐密品种的选育上会有很大的利用潜力。本试验中所用的亲本为自选系和几个骨干自交系,按照塘四平头类群×改良Reid类群、塘四平头类群×Lan类群、塘四平头类群×PN群的杂优模式,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组合,以种植密度不同分为两组,在两组试验中对品种及亲本的株高、穗位、穗长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两组试验中,所研究的15个农艺性状除行数超亲优势值接近双亲平均值外,绝大部分性状都表现出较强超亲优势;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杂种优势指数随密度改变而变化,但在两组试验中,其变化趋势相同。组1中产量高于对照郑单958的组合是吉853×J185、昌7-853×J182。组2中产量高于对照吉单261的组合是A87×J185、昌7-853×J182、J8853×J185、444×C8605-2、吉853×J185、吉853×9046。(2)从两组试验可看出单株产量、穗粗、穗长等一般配合力较大的亲本是J8853、吉853、J185、J182等几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的相对大小不随密度的改变而变化;各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的是自选系昌7-853,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方差却随密度的改变而变化;两组试验中总配合力的大小变化与单株产量的大小变化相一致。(3)穗长、穗粗、百粒重、轴重、出籽率这些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影响。秃尖、穗重、粒重、轴粗、行数受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出籽率、轴重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这些性状主要由遗传因素影响,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早代选择;而粒重、穗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说明这些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材料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环境对这些性状的影响。(4)综合两组试验结果与产量有较大正相关的性状是穗长、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其中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同时这些性状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育种目标。(5)密度为60000株/公顷时产量高于密度为45000株/公顷时产量的杂交组合是:J8853×J182、吉853×C8605-2、吉853×J185、吉853×J181、444×Mo17、J8853×9046、444×J181。通过分析这些组合所属的杂优模式可看出,按照塘四平头类群×改良Reid类群、塘四平头类群×Lan类群这两种杂优模式组配的杂交组合在耐密品种的选育中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杂种优势的利用
  • 1.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1.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
  • 1.4 塘四平头类群的利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杂种优势分析
  • 3.2 配合力分析
  • 3.3 遗传参数分析
  • 3.4 小区产量比较
  • 3.5 通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20(17)
    • [2].辣椒杂种优势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辣椒杂志 2018(03)
    • [3].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 [4].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5].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J]. 植物学报 2017(01)
    • [6].我国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J]. 玉米科学 2017(01)
    • [7].动物杂种优势及其预测方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3)
    • [8].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园艺与种苗 2015(07)
    • [9].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玉米杂种优势研究上的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10)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3)
    • [11].植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12].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10)
    • [13].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石河子科技 2018(05)
    • [14].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9)
    • [15].一个具有超高亲杂种优势水稻材料的发现与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16].水稻产量和品质杂种优势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 [17].杂种优势减退乃大势所趋[J]. 种子科技 2014(08)
    • [18].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探讨[J]. 遗传 2013(06)
    • [19].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1)
    • [20].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 畜禽业 2012(05)
    • [21].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6)
    • [22].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J]. 当代生态农业 2012(Z2)
    • [23].畜禽杂种优势测定和评估方法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09)
    • [24].家畜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及其前景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3)
    • [25].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7)
    • [26].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
    • [27].赤霉素代谢及其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J]. 科学通报 2009(16)
    • [28].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
    • [29].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30].科学家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7)

    标签:;  ;  ;  ;  

    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