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论文题目: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第四纪地质学

作者: 王谋

导师: 李勇,李亚林

关键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全新世,全球变暖,演化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深深地影响了亚洲乃至北半球的气候与环境,从而造成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类型的分异。同时,青藏高原作为良好的地质环境演化过程的记录体,作为公认的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各学科领域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关注,在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等科研领域,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青藏高原腹地,作为长江源区,其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化趋势的分析尤具科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受到科学前沿和政府的重点关注。 然而,多种原因导致高原腹地研究程度较低海拔地区相对不足,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研究盲点和科学争论。本文正是选取了与高原腹地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及现代生态环境演化趋势相关的空白研究领域及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并综合运用孢粉学、植被生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磁学、沉积学等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资料,对高原气候变化历史及青藏高原表面隆升过程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对现代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演化趋势分析极为相关的中全新世以来高原腹地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典型剖面的重点研究,并建立在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历史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代高原腹地生态环境状况及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 采自高原腹地新生代地层中最新的孢粉分析资料并部分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显示青藏高原自始新世以来共发生了5次具有生态环境改造意义的表面隆升事件,而导致高原面阶段性的抬升至现今的高度。孢粉组合反映,高原腹地植被演化经历了温带阔叶林—山地针叶林—稀树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的逆行演替过程。最新孢粉分析资料显示,始新世—渐新世雅西措组地层以山地针叶林植被较发育,推测高原表面隆升高度在1000~15000m;新近系五道梁组植被组成较渐新世中亚热带成分大幅上升,可能与中新世高原表面隆升引发原始高原季风而导致气候温湿有关,并据此推测高原面高度在2000m左右:中更新世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出当时生态环境已不具备大规模发育木本植被水热条件,高原表面隆升高度应在4000米以上:全新世孢粉组合则显示了自中全新世以来稀树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的植被演化特征,反映了高原表面隆升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原因之外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控制意义,并表现出两千年周期的气候波动规律。 (2) 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气候过程和预测未来的气候演化趋势,在讨论了高原新生代以来表面隆升导致的气候演化一级旋回后,论文对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演化的次级旋回进行了重点研究。刻莫土壤剖面位于研究区东北部,是一套风成沉积的砂土剖面。其底部14C年龄为6380aBP。因风成堆积体在时间记录的连续性方面尚存争议,高原腹地几乎没有关于风成土壤与气候演化的相关性讨论。但风成砂土粒度特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及磁化率特征等指标都能非常直接的与现代进行对比,而避免了经验换算或量度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青藏高原抱粉生态学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2.2 青藏高原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2.3 青藏高原现代生态环境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青藏高原腹地生态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概况

2.3 研究区气候特征

2.3.1 气温分布

2.3.2 降水分布

2.3.3 光照分布

2.4 研究区土壤的特征

2.4.1 研究区土壤形成的特征

2.4.2 研究区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植被的主要特征

第3章 青藏高原腹地生态环境演化与高原表面隆升过程研究

3.1 始新世-渐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2 中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3 上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4 早更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5 中更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6 晚更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7 全新世孢粉组合与生态环境分析

3.8 高原隆升过程探讨

第4章 青藏高原腹地中晚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4.1 刻莫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4.1.1 刻莫风成砂土壤剖面的形成

4.1.2 刻莫风成砂土剖面基本特征

4.1.3 刻莫风成砂石英颗粒表面形态

4.1.4 刻莫风成砂形成的时间

4.2 刻莫风成砂沉积剖面气候环境信息大时间尺度的恢复与重建

4.3 多环境代用指标组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辨识

4.3.1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古气候环境意义辨识

4.3.2 土壤粒度组成的古气候环境意义辨识

4.3.3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古气候环境意义辨识

4.3.4 土壤磁化率的古气候环境意义辨识

4.4 研究区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化特征

4.4.1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测试结果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特征

4.4.2 粒度组成测试结果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特征

4.4.3 土壤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含量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特征

4.4.4 土壤磁化率所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特征

4.4.5 孢粉分析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4.5 青藏高原腹地古气候多环境代用指标间的综合分析

4.6 青藏高原腹地古气候变化特征与其他研究的对比

4.7 青藏高原腹地中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原因探讨

第5章 青藏高原腹地现代生态环境学研究

5.1 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组成及分布研究

5.1.1 植物区系特征

5.1.2 研究区主要植被类型

5.1.3 研究区植被分布规律

5.2 研究区植被与降水环境条件相关性研究

5.2.1 基本原理

5.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3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5.2.4 测试分析结果讨论

5.3 气候变化与高原腹地植被生态适应

5.3.1 全球及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5.3.2 研究区植被变化特征

5.3.3 气候变化对高原腹地草地资源的影响

5.3.4 高原腹地高寒植被演化趋势分析

第6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件1:研究区植物按科属归类名录

附件2:研究区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对照表

发布时间: 2005-09-09

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新生代地质事件及其对印—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D]. 段志明.成都理工大学2005
  • [2].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D]. 田庆春.兰州大学2012
  • [3].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D]. 侯贺晟.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

相关论文

  • [1].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 杨桂芳.中国地质大学2003
  • [2].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D]. 朱利东.成都理工大学2004
  • [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 袁道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
  • [4].新生代孢粉分析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研究[D]. 寇香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 [5].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D]. 张会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D]. 吴艳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2
  • [7].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新生代地质事件及其对印—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D]. 段志明.成都理工大学2005
  • [8].青藏高原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和环境变化研究[D]. 程波.兰州大学2006
  • [9].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 宋春晖.兰州大学2006
  • [10].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D]. 盛海洋.成都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