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山羊产肉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四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陆力[1](2021)在《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就保定传统方志开展的专项研究,目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较少,对传统方志编纂的专门研究尤为少见。本文对四部明清保定方志的编纂流程与人员组织、编纂成书与刊印传播、体例结构与编纂特色、史料来源与文献价值、人物传记与叙事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充分显示出明清时期编纂的保定方志,其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员之多、组织机构之完备、职责分工之细致,堪称历代河北方志中最具代表性者。由此笔者结论:即总结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理论成就,不仅能为中国传统方志编纂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亦可为华北区域史研究的深化以及当代保定方志的编纂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
闫宁[2](2019)在《基于山西省四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山西29个县、区,共计213个村庄发现: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一些脱贫地区的脱贫之路具有特色且具有借鉴价值,通过归纳整理,选择了四种主要扶贫路径进行阐述。分别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每种扶贫路径都通过两个扶贫典型村庄来进行经验阐述,通过分析村庄的资源条件以及具体做法总结出每种路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一步提出了山西省精准扶贫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扶贫工作首先要精准识别,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路径,做到因村施策、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组织要做好带头引领作用,同时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还要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意识,通过异地搬迁赋予新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利用社会保障的手段保障无劳动力者能够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果实。期望这些经验能为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些许实践帮助,让全民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禄树晖,陈东东[3](2018)在《西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开发历时的深度,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角度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定位西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并通过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工作保障和资金保障四项措施的实施,将对西藏发展农牧区生产力、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璐[4](2017)在《太仓市东林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太湖流域东北部,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接昆山市,北接常熟市,市域地处北纬31 °20~31°45’、东经120°58’~121°20’之间。太仓市是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常年在95左右。“十二五”期间,太仓市紧扣建设“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的目标任务,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在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成为全国第一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获批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江苏省首个获得“长安杯”的县级市。本文对太仓市东林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阐述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概况及其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并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指出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的。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为目标,采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利用畜禽水产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构建符合太仓的现代生态循环产业模式,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张国昕[5](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劳雪芬[6](2015)在《富硒女贞子缓解山羊热应激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兽医病因病理及辩证诊治的基础理论认为,热应激是由于高热邪气所致的阳盛阴虚病证,而中药女贞子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富硒女贞子能有效降低急性热应激小鼠的死亡率,缓解热应激造成小鼠的肝脏损伤程度,既提高热应激小鼠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及免疫功能。因此我们对富硒女贞子进行了抗山羊热应激的研究,通过富硒女贞子安全性试验和抗热应激疗效试验,观察山羊生产性能、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及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因子分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来探索其抗山羊热应激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试验一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的安全性试验旨在研究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的用药安全性。选取30头成年产奶山羊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C组饲喂基础日粮,CLL组基础日粮中添加女贞于30 g/头/d,LSLL组、MSLL组、HSLL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富硒女贞子10g/头/d、30 g/头/d、50 g/头/d,给药组于试验开始的第5d给药,连续5d。经产奶量、血液中WBC、RBC、HGB含量、血清中TP、ALB、 ALT、AST、CK、LDH的水平测定。结果显示:富硒女贞子和普通女贞子均能提高山羊的产奶量,在试验1~7、22-38 d产奶量增长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LSLL组>MSLL组>HSLL组>CLL组>C组;CLL组能显着提高山羊RBC(P<0.05),MSLL组、CLL组均能显着提高山羊HGB含量(P<0.05);LSLL组、MSLL组、HSLL组和CLL组均能显着提高山羊血清中TP含量(P<0.05),LSLL组、MSLL组和CLL组均能显着提高山羊血清中ALB含量(P<0.05),LSLL组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活性(P<0.05);添加富硒女贞子对山羊WBC含量、ALT、CK、LDH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说明日粮中添加富硒女贞子在提高山羊产奶量的同时,亦提高了血液RBC、HGB和血清TP、ALB的含量,降低了血清AST活性,而对山羊WBC、ALT、CK、LDH舌性影响不明显,提示基础日粮中按≤50 g/头/d剂量添加富硒女贞子,连用5 d,对山羊是安全的。试验二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热应激的影响为观察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生产性能、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泌乳期萨能山羊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HS组饲喂基础日粮,CLL组基础日粮中添加女贞子10g/头/d,LSLL组、MSLL组、HSLL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富硒女贞子5 g/头/d、10 g/头/d、20 g/头/d。试验期为2014年7月10日至8月27日,给药组于每旬前3天混饲给药,给药4批次。经产奶量、乳成分、血液中WBC、RBC、HGB含量、血清中TP、ALB、ALT、AST、LDH、IL-2、IFN-γ、IL-6、SOD、GSH-Px、ACTH、COR的水平测定。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富硒女贞子能提高热应激山羊的产奶量,产奶量下降率由小到大的排序为:MSLL组>LSLL组>HSLL组>CLL组>HS组,其中MSLL组较非热应激期增加了2.89%,极显着高于HS组的下降10.07%(P<0.01);显着升高热应激山羊乳脂肪含量(P<0.05)、提高了乳蛋白含量;明显提高了血清中TP、ALB含量;28 d时HSLL组的HSP70表达量、LSLL组的LDH活性显着低于HS组,LSLL组的IL-2、IFN-γ含量、SOD活性显着高于HS组(P<0.05),14 d时MSLL组、HSLL组、CLL组的COR浓度均显着低于HS组(P<0.05),对乳糖、总乳固体、非脂乳固体、WBC、RBC、HGB、ALT、AST、 IL-6的影响不明显(P>0.05)。表明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具有通过调节内分泌-免疫、改善机体代谢而提高产奶量的作用,尤以5~10g/头/d富硒女贞子的作用效果为佳。试验三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因子分泌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析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因子分泌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富硒女贞子多糖、蛋白质、齐墩果酸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且对其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水平和SOD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富硒女贞子多糖、蛋白质和齐墩果酸体外均具有促进ConA刺激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且富硒女贞子蛋白质组分、齐墩果酸组分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女贞子组,各相应浓度比较差异显着比例分别达到63.64%、40.00%1富硒和普通女贞子均极显着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OD的活性(P<0.01),且富硒女贞子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女贞子;富硒女贞子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IL-2,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富硒女贞子多糖、蛋白质和齐墩果酸均具有促进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同时明显提高其抗氧化能力。结论:富硒女贞子,按≤50g/头/d,连用5 d,对山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缓解山羊热应激影响导致的产奶量下降(提高了2.89%),以5~10g/头/d富硒女贞子的作用效果为佳,且作用效果优于普通女贞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HPA轴来调低热应激性升高的ACTH、COR,调升热应激降低的IL-2、IL-6、IFN-γ水平,使得机体维持良好的内环境稳态,提高其免疫功能,同时提高血清TP、ALB含量、GSH-Px、SOD活性,降低LDH活性、HSP70表达量,从而使机体降低应激性代偿,维持更接近正常期的产奶量。
王文棣[7](2010)在《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被称作社会研究之纲,而社区发展则是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权威人士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为全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河西走廊不仅在生态上具有多元生态体聚合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是主要的多民族聚居、融合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丰富的资源与脆弱的生态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对的欠发达并存。研究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仅对当地民族和区域发展,而且对我国各民族可持续协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梳理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现实特征,以及社区民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基本状态。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后发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其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研究认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的内发道路,关键在于构建建立在内源动力激发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应以综合协调观为指导,体现效益与公平的协调,体现民族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体现环境、人口、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调;在社区管理中根据城乡二元化特征和民族社区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以激发内源动力;用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扩散—增长极”模式来整合内、外源动力;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和开支,促进民族社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民众实际生活质量提高等措施培育可持续的增长极;重点做好社会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掌控大众传媒来促使扩散-增长的效果的实现。同时,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平等,维护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授权性的区域自治法为前提,培养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法律意识,健全环境法制,真正发挥《村民自治法》的效力,并树立有限政府理念,扩大基层民主;立法正式认可民族聚居地区民间法法律效力,解决“二次司法”问题,使国家法和习惯法相融合,强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文化特征,增强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民族和区域的稳定和团结。共同建构以社会诚信、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一体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本报记者 曲方 驻站记者 于永恩 刘国星[8](2008)在《巴林右旗高唱科学发展歌》文中指出$T这是一方文化底蕴厚重的神奇土地,这是一方活力四射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工业经济、农牧业经济齐头并进,生态建设方兴未艾。 这里更是一方投资兴业的理想热土!用好项目富商、用好环境稳商、用好服务亲商——发展之源的经济活水正充盈涌动。
董银果[9](2005)在《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文中指出卫生和植物检疫(SPS)措施是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环境安全风险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是WTO 框架下规范成员国动植物检疫措施和国际贸易行为的游戏规则。其本质是在控制风险传播的前提下,促进食品安全和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其功能效应犹如一道“双刃的‘防火墙’”,其中蕴涵着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研究SPS 和食品安全的论着较多,但专门针对国际贸易中某一具体商品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猪肉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研究SPS 措施对猪肉贸易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探寻乌拉圭回合后中国猪肉出口大幅下降的根源和关键所在,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提出中国猪肉贸易的遵从方略,为完善中国猪肉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和出口竞争力,理性选择猪肉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 首先,从中国猪肉贸易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入手,着重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SPS 的紧迫性、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SPS 措施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中国对SPS 研究的不足,其中在理论分析框架、定量方法应用以及理论研究与贸易实践的结合上尤显不足。再次,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路线图,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强调,在WTO 框架下,世界农产品贸易正从“关税壁垒”时代走向“技术性壁垒”时代,从而使“安全规制”与“贸易发展”的矛盾、争端更加突出,这正是本文研究SPS 措施与猪肉贸易的出发点。 第二章.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本章在论述 SPS 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就SPS 措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及绿色贸易措施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和梳理;探究并论证了自90 年代中期以来SPS 措施得以广泛发展的3 大根源,进而提出评判SPS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具体标准,这也是本文与国内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其次,着重探寻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各种理论对SPS 措施形成的影响。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文在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的内涵及其影响效应方面作了充实和加强,有利于丰富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研究。再次,在介绍国外学者分析SPS 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罗伯特(ROBERT)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在小国法规保护、小国供给变动、小国需求变动以及贸易大国假设条件下,SPS 措施对贸易流动、国民福利的影响。 第三章.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本章主要采用实证和案例方法,重点阐述了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下属国际组织关于SPS 措施的国际贸易规制及
宋永清,巩文,杨永山[10](2004)在《青海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提高山羊产肉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四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山羊产肉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四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2 明清保定方志的研究对象 |
1.3 学术史回顾 |
1.3.1 中国古代方志研究概况 |
1.3.2 明清河北方志研究概况 |
1.3.3 明清保定方志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整理 |
1.4.2 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 |
第二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编纂组织与成书传播 |
2.1 编纂组织与人员构成 |
2.1.1 组织机构 |
2.1.2 人员构成 |
2.2 编纂流程与经费来源 |
2.2.1 编纂流程 |
2.2.2 经费来源 |
2.3 明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
2.3.1 明前期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
2.3.2 弘治《保定郡志》的成书与传播 |
2.3.3 万历《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
2.4 清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
2.4.1 康熙《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
2.4.2 光绪《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
第三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与编纂特色 |
3.1 明代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 |
3.1.1 弘治《保定郡志》的体例结构 |
3.1.2 万历《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
3.2 清代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 |
3.2.1 康熙《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
3.2.2 光绪《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
第四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史料来源与文献价值 |
4.1 明清保定方志的史料来源 |
4.1.1 前志 |
4.1.2 官修正史 |
4.1.3 公文档案 |
4.1.4 图经地志 |
4.1.5 采访史料 |
4.2 明清保定方志经济史料价值 |
4.2.1 人口赋税情况 |
4.2.2 农业、养殖业价值 |
4.2.3 手工业、矿产价值 |
4.2.4 商贸价值 |
4.3 明清保定方志民俗文化价值 |
4.3.1 民风性格 |
4.3.2 婚丧嫁娶 |
4.3.3 节日习俗 |
4.4 明清保定方志古代城建价值 |
4.5 明清保定方志艺文史料的着录与价值 |
4.5.1 体例类别 |
4.5.2 载录范围 |
4.5.3 史料价值 |
4.6 史料缺陷 |
4.6.1 考证不足 |
4.6.2 为尊者讳 |
4.6.3 引文来源错误 |
第五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人物类传与叙事成就 |
5.1 人物类传 |
5.1.1 “宦迹传”中的官员形象 |
5.1.2 “孝义传”中的义士形象 |
5.1.3 “文苑传”和“理学传”中的文士学者形象 |
5.1.4 “寓贤传”与“隐逸传”中的贤人逸士形象 |
5.1.5 “忠烈传”中的忠臣烈士形象 |
5.1.6 “列女传”中的节妇烈女形象 |
5.1.7 “艺术传”的艺人奇士形象 |
5.2 叙事成就 |
5.2.1 诗谣增色 |
5.2.2 白描细节 |
5.2.3 同类相列,子孙相附 |
5.2.4 借用他人评论 |
5.2.5 夹叙夹议 |
5.2.6 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
第六章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理论成就 |
6.1 中国古代方志编纂理论概述 |
6.1.1 明代方志名家及其编纂理论 |
6.1.2 清代方志名家及其编纂理论 |
6.2 明清方志编纂与时代、学术思潮之关系 |
6.3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特色与成就 |
6.3.1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特色 |
6.3.2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成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山西省四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中国扶贫发展历程及意义 |
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三段史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多维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共同富裕理论 |
3 山西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
3.1 现状 |
3.2 致贫原因 |
3.3 退出标准 |
3.4 扶贫方向 |
4 基于山西省精准扶贫四种路径研究 |
4.1 产业扶贫 |
4.1.1 模式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小结 |
4.2 易地搬迁扶贫 |
4.2.1 模式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小结 |
4.3 生态旅游扶贫 |
4.3.1 模式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小结 |
4.4 社会保障扶贫 |
4.4.1 模式介绍 |
4.4.2 案例分析 |
4.4.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5.2.2 加大对乡村的资金帮扶 |
5.2.3 提升村民自我发展意识 |
5.2.4 产业扶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
5.2.5 易地搬迁赋予人们增收新动能 |
5.2.6 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增收 |
5.2.7 社会保障带动困难群体共脱贫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3)西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西藏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意义 |
二、新时代西藏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
四、加快建设新西藏征程中农业综合开发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
(一) 政策保障措施 |
(二) 组织保障措施 |
(三) 工作保障措施 |
1、强化管理体制建设。 |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3、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4、增强科技推广示范。 |
5、努力拓展营销渠道。 |
(四) 资金保障措施 |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2、加强资金整合力度。 |
3、鼓励信贷资金投入。 |
4、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
(4)太仓市东林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1.3.1. 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 |
1.3.2 种植业秸秆收集利用 |
1.3.3 社会化服务支撑 |
1.3.4 清洁化生产发展情况 |
1.3.5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
1.4 目前太仓发展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
1.4.1 秸秆还田比重偏高 |
1.4.2 畜禽养殖管控水平有待提升 |
1.4.3 渔业产业尚未构成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2.1 传统农业 |
2.1.1 传统农业的理论内涵 |
2.1.2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 |
2.1.3 传统农业的现状 |
2.2 现代农业 |
2.2.1 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
2.2.2 现代农业的局限性 |
2.3 东林村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架构 |
第3章 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探索 |
3.1 现有循环模式 |
3.2 稻麦秸秆增值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
3.3 农田流失养分拦截再利用循环农业模式 |
3.4 “禽-沼-粮”循环农业模式 |
3.5 废弃物收集及综合利用模式 |
第4章 促进东林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建设 |
4.1 秸秆收集体系完善 |
4.1.1 技术路线 |
4.1.2 建设内容 |
4.2 畜牧信息监管平台 |
4.3 农渔循环生产体系构建 |
4.3.1 技术路线 |
4.3.2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 |
4.3.3 林下蚯蚓养殖技术 |
第5章 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
第6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5)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
1.3 项目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
2.1 研究区域选择 |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
2.4 典型案例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6)富硒女贞子缓解山羊热应激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
1.1 山羊体内硒的分布、吸收、代谢与排泄 |
1.2 山羊体内硒的存在形式及其生理生化功能 |
1.3 硒在山羊体内的营养生理功能 |
1.4 硒在山羊日粮中合理添加量 |
2 抗热应激添加剂的种类 |
2.1 电解质 |
2.2 铬制剂 |
2.3 维生素 |
2.4 中草药 |
3 富硒中草药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的安全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2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3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3.2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3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热应激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羊舍环境温度、温湿指数 |
2.2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3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乳成分的影响 |
2.4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5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血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7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2.8 富硒女贞子对热应激山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硒女贞子对产奶量的影响 |
3.2 富硒女贞子对乳成分的影响 |
3.3 富硒女贞子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4 富硒女贞子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富硒女贞子对血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6 富硒女贞子对血清细胞因子、激素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因子分泌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2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2.3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2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3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背景简介与理论评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组织 |
第一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 |
一、秦汉以前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二、秦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四、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五、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民族活动 |
六、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发展特征 |
第二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特征 |
一、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生态和自然特征 |
二、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 |
三、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民族文化特征 |
第三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二、社区经济生活 |
三、社区政治生活 |
四、社区社会及文化生活 |
五、社区评价 |
六、相关分析 |
七、社区调查反映的社区特征 |
第四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 |
一、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性目标 |
二、内源动力的激发 |
三、内源动力的导引:基层民主的实现 |
第五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二源动力耦合 |
一、二源动力的耦合:扩散—增长极理论 |
二、城乡统筹: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核心 |
三、城镇化建设:扩散—增长极理论的落脚点 |
四、掌握大众传媒: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保证 |
五、发展旅游业:扩散—增长的可能突破 |
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调适: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2 民族社区访谈提纲(干部) |
附录3 民族社区观察及座谈提纲 |
附录4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城镇) |
附录5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农村) |
附录6 部分访谈资料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1 提出评判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标准 |
1.5.2 构建了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影响的理论和量化模型 |
1.5.3 提出中国猪肉出口贸易遵从SPS 措施应着力解决的3 个关键问题 |
1.5.4 提出宜用两套标准保障中国猪肉安全的新构想 |
1.5.5 提出企业遵从国际安全标准要同遵从成本研究紧密相结合 |
第二章 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
2.1 SPS 措施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1 SPS 措施的内涵及与相关措施辨析 |
2.1.2 SPS 措施的分类 |
2.1.3 SPS 措施的特征 |
2.2 SPS 措施的产生与发展根源 |
2.2.1 SPS 措施的产生 |
2.2.2 SPS 措施的发展原因 |
2.2.3 SPS 措施的实质 |
2.2.4 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评判标准 |
2.3 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2.3.2 标准差异理论 |
2.3.3 外部性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SPS 措施对贸易影响的评价模型 |
2.4.1 评价困难与评价模型 |
2.4.2 贸易小国法规保护模型 |
2.4.3 贸易小国供给变动模型 |
2.4.4 贸易小国需求变动模型 |
2.4.5 贸易大国导致国际价格变动模型 |
第三章 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
3.1 SPS 的国际制度安排 |
3.1.1 国际制度安排的动力 |
3.1.2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SPS 的规制 |
3.1.3 国际贸易标准制定机构 |
3.2 SPS 争议案例分析 |
3.2.1 荷尔蒙牛肉争议案与启示 |
3.2.2 澳大利亚鲑鱼争议案与启示 |
3.2.3 日美农产品品种测试争议案与启示 |
3.2.4 对WTO 处理SPS 争议案的评价 |
3.3 国际制度安排的意义与评价 |
3.4 WTO 面临的新挑战 |
3.4.1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争端 |
3.4.2 WTO 无歧视原则的适应性 |
3.4.3 发展中国家遵从SPS 协议的困难与遵从成本 |
3.4.4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困境 |
3.4.5 WTO 模糊条款的具体化与清晰化 |
第四章 SPS 措施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世界猪肉生产与国际贸易格局 |
4.1.1 世界猪肉的生产状况与贡献率 |
4.1.2 世界猪肉贸易的变动分析 |
4.2 生猪健康规定及猪肉安全标准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1 OIE 对动物健康的规定 |
4.2.2 官方兽医机构在生猪和猪肉贸易中的作用 |
4.2.3 生猪口蹄疫影响台湾猪肉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4 猪肉病原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般分析 |
4.2.5 沙门氏菌的控制标准对世界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议 |
4.2.6 抗生素控制标准对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端 |
4.2.7 二恶英对比利时养猪产业与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市场类型国家的SPS 措施对猪肉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1 主要猪肉进口国市场分析 |
4.3.2 主要猪肉出口国市场分析 |
4.3.3 猪肉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和变动趋势分析 |
第五章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模型和量化方法 |
5.1 中国猪肉贸易的阶段性特征考察 |
5.1.1 1963-1977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非正常增长期 |
5.1.2 1978-198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成长期 |
5.1.3 1985-199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繁荣期 |
5.1.4 1995-至今的猪肉出口贸易-----低潮期 |
5.2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5.2.1 SPS 协议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分析 |
5.2.2 SPS 措施导致的遵从成本 |
5.2.3 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5.3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的量化方法 |
5.3.1 量化方法选择、数据采集、量化对象 |
5.3.2 量化内容与量化结果 |
5.3.3 量化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5.4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原因分析 |
5.4.1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际因素 |
5.4.2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内因素 |
第六章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比较分析 |
6.1 中德猪肉生产、贸易比较 |
6.1.1 中德猪肉生产比较 |
6.1.2 中德猪肉贸易比较 |
6.1.3 中德猪肉进口来源比较 |
6.1.4 中德猪肉出口市场比较 |
6.2 德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效率 |
6.2.1 法规、标准系统 |
6.2.2 猪肉安全管理系统 |
6.2.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2.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3 中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不足 |
6.3.1 法规、标准系统 |
6.3.2 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
6.3.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3.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4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6.4.1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 |
6.4.2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产生差距的原因 |
第七章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的总体方略 |
7.1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宏观策略 |
7.1.1 完善生猪和猪肉法规标准体系 |
7.1.2 建立分工明确的猪肉安全管理体制,逐渐向官方兽医体制过渡 |
7.1.3 加大投入,发展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支撑服务系统 |
7.1.4 强化生猪疫病和猪肉安全的“源头”控制 |
7.2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中观策略 |
7.2.1 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化要求,完善猪肉产加销供应组织体系 |
7.2.2 充分发挥养猪协会的质量安全标准修订、监督、保证、服务和自律作用. |
7.2.3 加强对个体户的教育,推行诚信承诺制 |
7.2.4 在遵从SPS 规则下,灵活运用贸易谈判和交涉策略 |
7.3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微观策略 |
7.3.1 加强猪肉出口企业遵从成本与遵从收益研究 |
7.3.2 微观企业的遵从策略选择 |
7.3.3 中国猪肉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提高山羊产肉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四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D]. 陆力. 河北大学, 2021
- [2]基于山西省四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D]. 闫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西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策略研究[J]. 禄树晖,陈东东.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4]太仓市东林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D]. 陈璐. 苏州大学, 2017(01)
- [5]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6]富硒女贞子缓解山羊热应激效果的研究[D]. 劳雪芬. 扬州大学, 2015(06)
- [7]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文棣. 兰州大学, 2010(06)
- [8]巴林右旗高唱科学发展歌[N]. 本报记者 曲方 驻站记者 于永恩 刘国星. 赤峰日报, 2008
- [9]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D]. 董银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10]青海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宋永清,巩文,杨永山. 畜牧兽医杂志,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