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乙烯π-络合吸附剂的研究

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乙烯π-络合吸附剂的研究

论文摘要

二氧化碳的回收再资源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乙烯氧化反应副产的二氧化碳是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添加剂的优质气源,但其中含有的乙烯杂质因难以深度脱除,严重制约了二氧化碳产品纯度。本论文将量化计算与实验相结合,开发脱除二氧化碳中乙烯杂质的吸附剂,采用高效节能的常温吸附方法,深度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的乙烯杂质。 采用分子轨道理论计算(MO)研究了金属离子与乙烯的吸附机理,并对AgNO3改性硅铝沸石分子筛脱除CO2中C2H4的可行性进行了预测。乙烯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方式(化学吸附或是物理吸附)和强度决定于三方面因素:是否有区域对称匹配轨道,匹配轨道间的能量差是否较小和轨道填充情况是否呈“满—缺”互补。当金属离子与乙烯络合吸附时,金属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对C2H4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吸附性质有明显影响。阳离子的轨道电子分布和轨道能量等特性能够直接影响络合效果,而阴离子通过调变阳离子的电荷和轨道电子分布等间接地影响络合作用。此外,计算还预测了未改性沸石分子筛不能有效地脱除CO2中C2H4,而Ag+改性的沸石分子筛,依靠Ag+与C2H4形成较强的络合作用,能够深度脱除CO2中微量C2H4。 采用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迎头色谱法、结合XRD、TGA/DTA、UV-Vis、TEM、C2H4-TPD、 NH3-TPD、XRF以及ICP等一系列表征,评价了各种吸附剂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O2的竞争不利于C2H4在弱吸附中心上的吸附,所以未改性的沸石分子筛不能有效地脱除CO2中的C2H4,而AgNO3改性的HY和NaY,能够将CO2中微量C2H4脱除到1ppmv以下,且在280℃以内可以完全再生,CO2、N2和干燥空气均可作为再生吹扫气。AgNO3改性HZSM-5也能将CO2中的C2H4脱附到1ppmv以下,但其部分活性中心对C2H4的吸附非常强,需要400℃左右才能完全再生。 对于AgNO3改性的各类沸石分子筛,载体能否维持银组分为Ag+状态是其改性后是否具有活性的关键因素。在AgNO3浸渍改性HY中,Ag+取代H+而占据分子筛阳离子位置,具有很高的活性。在AgNO3浸渍改性NaY中,银盐在330℃以内不发生分解,仍以AgNO3形式存在并保持很高的活性,当温度超过330℃时开始分解,达到540℃时几乎完全分解,并烧结成金属银粒子,使活性降低。担载到HZSM-5上的AgNO3发生分解后,与H+交换的Ag+具有很高的活性。担载到SiMCM-41和Silicalite-1表面上的AgNO3在较低的温度(200-300℃)下会大量分解并形成单质银,其活性很差。 采用Interrupt-TPD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AgNO3浸渍改性HY和NaY的络合吸附中心性质,得出如下结论:吸附剂表面存在能量不同的络合吸附中心,其脱附活化能主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回收精制二氧化碳的方法
  • 1.2.1 回收二氧化碳的方法
  • 1.2.2 精制二氧化碳的方法
  • 1.2.3 几种回收精制二氧化碳方法的比较
  • 1.2.4 吸附精馏精制二氧化碳方法
  • 1.3 乙烯吸附剂的研究概况
  • 1.3.1 π-络合的化学基础
  • 1.3.2 π-络合吸附剂的活性组分
  • 1.3.3 π-络合吸附剂的载体
  • 1.3.4 吸附剂的制备
  • 1.3.5 吸附剂的再生
  • 1.4 课题选择
  • 参考文献
  • 2 吸附机理的量化计算理论研究
  • 2.1 前言
  • 2.2 理论化学的计算方法
  • 2.2.1 从头计算的方法
  • 2.2.2 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
  • 2.2.3 半经验的计算方法
  • 2.3 乙烯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机理
  • 2.3.1 计算说明
  • 2.3.2 结果分析
  • 2.4 金属盐阴离子对络合吸附的影响
  • 2.4.1.计算说明
  • 2.4.2 结果分析
  • 2.5 金属盐阳离子对络合吸附的影响
  • 2.5.1.计算说明
  • 2.5.2 结果分析
  • +改性沸石分子筛脱除二氧化碳中乙烯的可行性预测'>2.6 Ag+改性沸石分子筛脱除二氧化碳中乙烯的可行性预测
  • 2.6.1 计算方法
  • 2.6.2 计算结果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实验部分
  • 3.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 吸附剂的制备
  • 3.2.1 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吸附剂
  • 3.2.2.离子交换法制备吸附剂
  • 3.2.3 固相机械混合法制备吸附剂
  • 3.2.3 原位合成法制备吸附剂
  • 3.3 样品的表征
  • 3.3.1 BET
  • 3.3.2 XRD
  • 3.3.3 XRF
  • 3.3.4 UV-Vis
  • 3.3.5 TGA/DTA
  • 3.3.6 DSC-TG
  • 3.3.7 TEM
  • 3-TPD'>3.3.8 NH3-TPD
  • 3.3.9 ICP
  • 3 .3.10 ESR
  • 2H4-TPD'>3.3.11 C2H4-TPD
  • 3.4 吸附剂评价指标
  • 3.4.1 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
  • 3.4.2 吸附平衡实验
  • 3.4.3 吸附剂的再生实验
  • 参考文献
  • 4 吸附剂的选择及其性质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活性组分和载体的选择
  • 4.2.1 活性组分的选择
  • 4.2.2 载体的选择
  • 3改性Y型分子筛'>4.3 AgNO3改性Y型分子筛
  • 4.3.1 活性组分状态分析
  • 4.3.2 吸附剂焙烧温度对活性的影响
  • 4.3.3 活性组分担载量的影响
  • 4.3.4 NaY型和HY型的比较
  • 4.3.5 吸附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 +活性位的研究'>4.3.6 Ag+活性位的研究
  • 3改性HZSM-5分子筛'>4.4 AgNO3改性HZSM-5分子筛
  • 4.4.1 活性组分状态分析
  • 4.4.2 吸附量的稳定性
  • 4.4.3 吸附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 4.4.4 不同Si/Al的影响
  • 3改性MCM-41分子筛'>4.5 AgNO3改性MCM-41分子筛
  • 4.5.1 XRD
  • 4.5.2 TGA/DTA
  • 3改性沸石分子筛讨论'>4.6 AgNO3改性沸石分子筛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吸附和再生条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5.1 引言
  • 2的影响'>5.2 CO2的影响
  • 2H4-TPD'>5.2.1 C2H4-TPD
  • 5.2.2 吸附流出曲线
  • 5.2.3 吸附等温线
  • 5.3 吸附温度影响
  • 2H4-TPD分析'>5.3.1 C2H4-TPD分析
  • 5.3.2 吸附等压线
  • 2H4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5.4 进气C2H4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H4-TPD'>5.4.1 C2H4-TPD
  • 5.4.2 流出曲线
  • 5.5 分离系数
  • 2的吸附量'>5.5.1 100%CO2的吸附量
  • 5.5.2 分离系数
  • 5.6 LUB
  • 5.7 吹扫气用量的影响
  • 5.8 吹扫气种类的影响
  • 2H4-TPD'>5.8.1 C2H4-TPD
  • 5.8.2 吸附量
  • 5.9 伴生杂质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Interrupted-TPD动力学研究络合吸附中心
  • 6.1 前言
  • 6.2 ITP-TPD理论部分
  • 6.2.1 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 6.2.2 不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 6.3 实验过程
  • 6.3.1 TPD实验条件的控制
  • 6.3.2 TPD实验步骤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ITP-TPD图和差峰图
  • 6.4.2 脱附动力学分析
  • d与起始温度T0关系'>6.4.3 脱附活化能Ed与起始温度T0关系
  • d关系'>6.4.4 指前因子v与脱附活化能Ed关系
  • 6.4.5 脱附活化能随覆盖度的变化关系
  • 6.4.6 能量分布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A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乙烯π-络合吸附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