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染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芦笋茎枯病,酶活测定,侵染
侵染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迎青,兰波,孙强,陈洪凡,黄建华[1](2019)在《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inn.)又称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蔬菜之王"。芦笋营养价值高,能润肺、镇咳、祛痰,且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等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尤其是茎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已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质量。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Sacc.) Bubak]引起的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在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芦笋种植国家发生比较严重,尤以中国发病最为严重。由于茎枯病的发生需要湿热气候条件,欧美芦笋主产区均为冷凉气候,因此在欧美国家基本不发生茎枯病,相应的研究报道也较少。我国芦笋生产省份均发生普遍,且南方重于北方。轻者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与品质;重者病株提前枯死,全田毁灭。细胞壁降解酶是植物病原真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但目前尚未有芦笋茎枯病菌细胞壁降解方面的相关报道。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及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本研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与记录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利用电镜观察了茎枯病菌对芦笋组织细胞器及微观结构的损伤作用,明确了该病菌的侵染过程。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了7种常见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探讨了不同底物对3种主要酶的诱导作用,并从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优化了酶活测定条件。结果表明:7种细胞壁降解酶中,PG的活性较高,其次是PMG和Cx,其他4种酶活性较低。在3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中,Cx以1%CMC作为底物的诱导效果较好,PG和PMG以1%果胶作为底物的诱导效果较好。Cx的最佳反应温度是50℃,PG的最佳反应温度是50~60℃,PMG的最佳反应温度是60℃;Cx的最佳反应时间是50min,PG和PMG的最佳反应时间是60min;Cx和PG的最佳反应pH值是4.0,PMG的最佳反应pH值是8.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凤舞剑[2](2019)在《草莓灰霉病菌的侵染过程与》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草莓灰霉病的有关探索,就草莓灰霉病菌对草莓各器官的侵染过程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农业措施管理、生态防控、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的预控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08期)
张曼,羊杏平,徐锦华,刘广,姚协丰[3](2019)在《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系统病害,是国内外西瓜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已成为制约西瓜生产的主要障碍。而有关枯萎病菌侵染途径及植株抗病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研究以期明确西瓜枯萎病菌在西瓜幼苗中的侵染过程,及其侵染后西瓜植株的组织结构变化与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进而探(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8期)
周光普,周永顺,徐杰,谭君,张凡[4](2019)在《环磷酰胺对布鲁氏菌侵染小鼠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究布鲁氏菌在环磷酰胺(CP)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侵染过程和炎症反应。方法使用40 mg/kg剂量CP腹腔连续7 d注射昆明小鼠,之后侵染1×10~6CFU布鲁氏菌M5,检测小鼠体重食量,脏器质量,脏器相对质量。用CFU计数法计算组织细菌数,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TNF-α和NO细胞因子的释放。结果我们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CP显着降低了受试小鼠的体重和免疫器官的重量,并且显着增加了组织细菌数量、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细胞因子的含量。结论环磷酰胺为布鲁氏菌M5在小鼠体内的增殖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并且增加了布鲁氏菌的存活数量和小鼠的炎症反应。为布鲁氏菌引起宿主炎症反应以及免疫逃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宿主细胞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支持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园园[5](2019)在《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成的极具破坏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其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丽轮枝抱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了种皮是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主要部位;建立了基于MNP-10培养基快速检测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体系;并研究了向日葵种子携带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变异;最后还对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120株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阳性转化子。通过对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dBM9-6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VdBM9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转化子将作为后续研究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2)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BM9-6系统地研究了大丽轮枝孢菌对向日葵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须根的根冠,成熟区和伸长区,并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能够沿着根的细胞间隙横向和纵向扩展或侵入相邻的表皮细胞,最终定殖在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如茎秆、叶柄、叶脉、花盘的苞叶、花萼、种子的种壳和种皮上均检测到了大丽轮枝孢菌的定殖。(3)利用人工接种收获的花盘以及大田自然发病植株上采集的花盘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确定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NP-10能够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向日葵是否携带大丽轮枝孢菌以及种子的带菌率。(4)利用MNP-10培养基对实验室留存的105份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9份油葵品种中只有'KY2'和'KY3'两份材料携带有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均为1%;其余17份油葵品种均不携带大丽轮枝孢菌。86份食葵品种中有43份材料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介于1~5%。其中,'甘葵2号'种子的带菌率最高,为5%;'H16-22'和'H16-24'等17份材料种子的带菌率为1%,其余43份食葵材料的种子上没有检测到大丽轮枝孢菌。(5)对来源于向日葵种子的89株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种子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单一的生理小种类型,即2号小种,但是却存在两种交配型即MAT1-1-1和MAT1-2-1,是优势交配型,占供试菌株的69.66%。(6)对来源于向日葵、棉花、茄子、生菜和马铃薯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10株轮枝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除了来自生菜的大丽轮枝孢菌Ls16-1为1号生理小种外,其余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2号生理小种;所有供试的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均为单一交配型,MAT1-2-1型。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对不同的寄主具有一定的交互致病性,但以在其分离寄主上表现出的致病力最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彭跃有[6](2019)在《Ac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Ac132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是一类双链、环状、超螺旋的DNA病毒,拥有80 kb到180 kb的基因组,编码大约100-180种蛋白。杆状病毒被人类广泛研究,以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最为突出,具有安全杀虫剂的称号,但因其杀虫时间慢等局限性而不被大范围使用。因此,加强杆状病毒活性以及全面了解其基因组中重要基因的功能尤为关键,特别是结构基因,ac132是其中之一。AcMNPV中的ac132位于基因组中的第132个开放阅读框,ac132基因全长660bp,编码关键的结构蛋白。有研究表明ac132的敲除对病毒DNA的复制和晚期基因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病毒的形态发生有影响,ac132敲除以后,病毒发生基质(VS区)中出现包含单个核衣壳的卷毛状结构,基本不出现正常的棒状核衣壳,病毒发生基质出现的时间延迟。但是Ac132蛋白对子代病毒增殖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针对Ac132蛋白在Ac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ac132ko)-EGFP、AcMNPV~(ac132ko)-Ac132-EGFP和AcMNPV-Ac132-EGFP的构建与Ac132-EGFP的表达分析首先,用λ-Red同源重组和Bac-to-Bac系统构建敲除ac132基因的病毒AcMNPV~(ac132ko)-EGFP,侵染Sf9细胞后观察到极少量的绿色荧光,表明敲除ac132基因大幅降低了AcMNPV子代病毒的增殖。为了确定这种现象确实是由ac132基因的敲除所引起的,我们又在P10启动子下构建了回补ac132基因的重组病毒AcMNPV~(ac132ko)-Ac132-EGFP,观察到一、二、叁代病毒侵染Sf9(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荧光蛋白,表明了ac132基因是产生子代病毒不可缺失的。为进一步分析,我们构建了过表达Ac132的重组病毒AcMNPV-Ac132-EGFP。测定AcMNPV~(ac132ko)-Ac132-EGFP和AcMNPV-Ac132-EGFP的滴度,用5 MOI的AcMNPV~(ac132ko)-Ac132-EGFP和AcMNPV-Ac132-EGFP分别侵染Sf9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AcMNPV~(ac132ko)-Ac132-EGFP处理组中,Ac132-EGFP从24 h p.i.开始表达,并在36 h p.i.达到了表达的峰值;过表达AcMNPV-Ac132-EGFP处理组中,Ac132-EGFP从12 h p.i.开始表达,较AcMNPV~(ac132ko)-Ac132-EGFP处理组提前了表达,在36 h p.i.同样达到表达高峰,并在随后的侵染时间段呈现较高的表达丰度。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一致。第二部分:Ac132在Ac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功能首先,通过噬斑实验检测AcMNPV~(ac132ko)-EGFP、AcMNPV~(ac132ko)-Ac132-EGFP和AcMNPV-Ac132-EGFP子代病毒的增殖。结果表明,回补型AcMNPV~(ac132ko)-Ac132-EGFP与野生型AcMNPV-EGFP子代病毒增殖的能力相当,而AcMNPV-Ac132-EGFP明显增加了子代病毒的产量,在36 h p.i.时,分别是AcMNPV-EGFP、AcMNPV~(ac132ko)-Ac132-EGFP的5.55倍、2.28倍。那么过表达Ac132通过什么途径促进AcMNPV促进子代病毒增殖呢?之前的研究表明Ac132是结构蛋白并且随着侵染时间的推移定位于细胞核中,随后我们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了Ac132在细胞核的积累,用5 MOI的AcMNPV~(ac132ko)-Ac132-EGFP和AcMNPV-Ac132-EGFP侵染Sf9细胞,提取核蛋白,结果表明两个重组病毒处理组中Ac132在细胞核中都高度积累,说明Ac132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那么它是如何进入细胞核呢?利用在线预测网站cNLS Mapper预测到在Ac132蛋白序列的第25-28位氨基酸残基处存在典型的核定位信号序列PPKK(脯氨酸-脯氨酸-赖氨酸-赖氨酸)。为明确PPKK序列对Ac132进入细胞核是否发挥作用,将PPKK全部突变为丙氨酸,构建了突变型病毒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同时构建了过表达突变核定位信号的重组病毒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接下来通过噬斑实验测定这两种突变型病毒子代病毒的增殖,相比AcMNPV-EGFP,突变型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抑制了子代病毒的产生;相较于AcMNPV-EGFP,过表达突变型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在48h p.i.子代病毒的产量约是野生型病毒的4倍,但仍比AcMNPV-Ac132-EGFP低,各种重组病毒转染或侵染宿主Sf9细胞的荧光观察结果与它们各自产生子代病毒的能力相对应。以上结果说明Ac132可通过PPKK核定位信号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并促进病毒增殖。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Ac132的103-134位氨基酸残基与结合Actin的NEBU结构域同源,肌动蛋白在AcMNPV侵染宿主产生子代病毒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Ac132的过表达、突变会如何影响宿主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进出细胞核?我们用5 MOI的AcMNPV~(ac132ko)-Ac132-EGFP、AcMNPV-Ac132-EGFP、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和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侵染Sf9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用鬼笔环肽定位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在细胞核和质的分布,结果表明12 h p.i.时,在AcMNPV-Ac132-EGFP处理组中,F-actin就明显出现在细胞核中,一直持续到72 h,比其它处理组明显提前了F-actin在细胞核中的聚集,同时F-actin在细胞膜内侧大量聚集。而在突变型病毒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处理组中,F-actin在12-48 h p.i.均集中在细胞膜内侧面,72 h p.i.时在细胞核中大量聚集。AcMNPV~(ac132ko)-Ac132-EGFP处理组和野生型AcMNPV-EGFP处理组中F-actin在细胞核、质中的分布相同,均在12-48 h p.i.逐渐入核,在72 h p.i.时开始出核。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处理组中F-actin相比AcMNPV-EGFP处理组提前进核,延迟出核,但是比过表达重组病毒AcMNPV-Ac132-EGFP处理组提前和延迟的程度弱。随后Western blot定量分析了β-actin在细胞核中的聚集情况,结果与荧光定位的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说明了Ac132通过不完全依赖核定位信号进入细胞核,并且可以提前纤维状肌动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聚集,从而促进病毒的增殖。第叁部分:重组病毒AcMNPV~(ac132ko)-EGFP、AcMNPV~(ac132ko)-Ac132-EGFP、AcMNPV-Ac132-EGFP、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和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我们已经明确了Ac132蛋白对AcMNPV在Sf9细胞中增殖的重要性。AcMNPV的增殖可以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激活与细胞代谢有关的下游信号通路,提高糖酵解水平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丙酮酸激酶来实现。那么过表达Ac132的重组病毒又会对Sf9细胞中的糖酵解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葡萄糖的消耗以及乳酸的积累可以反映糖酵解的水平,因此用5 MOI的AcMNPV~(ac132ko)-EGFP、AcMNPV~(ac132ko)-Ac132-EGFP、AcMNPV-Ac132-EGFP、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和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侵染Sf9细胞,检测细胞葡萄糖的消耗和乳酸的积累。结果表明相较于野生型处理组,重组病毒处理组子代病毒增殖能力越强,Sf9细胞消耗葡萄糖的越多,积累的乳酸越多。过表达重组病毒AcMNPV-Ac132-EGFP处理组和AcMNPV-Ac132~(PPKK25-28AAAA)-EGFP处理组中,宿主细胞在12 h p.i.显示出了较高的葡萄糖消耗,分别是野生型AcMNPV-EGFP处理组的1.82倍和1.18倍。同时,在6 h p.i.积累了大量的乳酸,分别是AcMNPV-EGFP处理组的2.66倍和1.42倍,但是之后葡萄糖消耗增加的幅度减缓。在AcMNPV~(ac132ko)-Ac132-EGFP处理组和野生型AcMNPV-EGFP处理组中,Sf9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和乳酸的积累大体一致,并在24 h p.i.开始对葡萄糖的需求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后续呈缓慢增加的趋势。AcMNPV~(ac132ko)-EGFP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情况一致,Sf9细胞葡萄糖的消耗持续缓慢增加,几乎不积累乳酸。在AcMNPV~(ac132ko)-Ac132~(PPKK25-28AAAA)-EGFP处理组中,由于前期子代病毒在缓慢积累,Sf9细胞在24h p.i.开始增加葡萄糖的消耗,乳酸的积累也在缓慢增加,直到72 h p.i.乳酸浓度突然增加,推测是在72 h p.i.子代病毒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高浓度所致。总之,由于Ac132序列完整性导致的重组病毒对子代病毒增殖的影响可进而影响到Sf9细胞的糖酵解过程,这为进一步明确AcMNPV的关键结构基因对侵染宿主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提供了线索。本研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通过构建Ac132的敲除、过表达和突变型的重组病毒株,揭示了AcMNPV中关键结构蛋白Ac132的功能,它依赖自身核定位信号在细胞核中高度积累,通过促进F-actin在细胞核中聚集,提高子代病毒增殖效率,同时也激活了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加快糖酵解过程,为病毒的复制、装配和释放提供能量。以上结果为科学利用杆状病毒开展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光普[7](2019)在《环磷酰胺在布鲁氏菌M5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布鲁氏菌是一种引起人兽共患“布鲁氏菌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本文利用环磷酰胺(CYP)的细胞毒性作用,使受试昆明小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探究布鲁氏菌M5侵染免疫抑制状态小鼠的过程与机制;在体外状态,用12.5μmol L~(-1)和25μmol L~(-1)浓度的CYP刺激RAW264.7,探究CYP对RAW264.7吞噬及杀灭布鲁氏菌能力的影响,以及NO等细胞因子的浓度。为布鲁氏菌侵染过程、引起宿主炎症反应以及免疫逃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宿主细胞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并奠定基础。方法:设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P)组,空白对照(CK)组,环磷酰胺与布鲁氏菌M5结合(CYP+B.melitensis)组和布鲁氏菌(B.melitensis)组,各组昆明小鼠连续7 d腹腔给药40 mg kg~(-1)的CYP或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之后腹腔接种1×10~6 c.f.u布鲁氏菌,于3、7和14 d后取材。检测小鼠体重食量,脏器质量,脏器相对质量,组织细菌数,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FN-γ、TNF-α和NO细胞因子的释放;在体外用12.5μmol L~(-1)和25μmol L~(-1)浓度的CYP孵育RAW264.7细胞2 h,之后按细菌比细胞100:1的比例侵染M5,把未孵育的细胞做对照组,c.f.u法检测在侵染2 h、12 h和24 h时胞内活菌数,细胞上清IFN-γ、TNF-α和NO细胞因子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 h时含有GFP的细胞百分比。结果:(1)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40 mg kg~(-1)CYP,体重下降超过30%,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数量下降超过50%。(2)CYP+B.melitensis组和B.melitensis组的脏器相对质量显着高于CK组(P<0.05),CYP组的脏器相对质量显着低于CK组(P<0.05)。(3)CYP+B.melitensis组脾脏、肝脏和肺脏的c.f.u细菌数显着高于B.melitensis组(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YP加剧巨噬细胞浸润。(5)B.melitensis和CYP+B.melitensis组血清中的IFN-γ和NO细胞因子含量显着高于CK组(P<0.05)。(6)侵染2 h时,CYP组RAW264.7胞内活菌c.f.u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4 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绿色荧光细胞百分比为47.1%,12.5μmol L~(-1)浓度CYP组绿色荧光细胞百分比为26.2%,25μmol L~(-1)浓度CYP组绿色荧光细胞百分比为18.1%。结论:腹腔连续7 d注射40 mg kg~(-1)CYP,能够使昆明小鼠产生暂时的可恢复的免疫能力低下,细胞实验结果表明CYP对RAW264.7吞噬以及杀灭布鲁氏菌的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YP为布鲁氏菌在昆明小鼠体内的繁殖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小鼠体内细菌负担增加,这种结果不应当仅仅归因于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有大量巨噬细胞募集在组织中,并且在血清中释放了更多的细胞因子。综合试验结果,小鼠体内细菌负担加重现象可以解释为细胞杀菌能力下降以及细胞抗感染的浸润类型两者相结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洋[8](2019)在《向日葵NBS型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其在锈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uuus)全基因组蛋白质序列中含有的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核苷酸结合位点)型抗病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包括基因家族的预测、系统进化树、密码子偏好性等。深入了解NBS-LRR型基因的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和染色体定位;挖掘抗锈相关基因,为抗锈病育种提供参考。1.向日葵基因组共编码255个NBS基因,亚家族类型丰富,按照编码结构的不同分成13类;而作为研究重点的NBS-LRR型基因共42个,包括TNL、CNL、NL叁个结构类型并且广泛分布于向日葵的9条染色体上。2.向日葵NBS型抗病基因使用A/T(U)结尾的密码子比重大于G/C结尾的密码子,且ENC平均值为51.40,整体偏好性较弱,但第叁位碱基偏好使用以A/T(U)结尾的密码子。从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分析得到第3位为A、T结尾的密码子占密码子总数(RSCU>1)比例最高。ENC-GC3s分布图中表明碱基突变是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关键因素。同时相关性分析还表明ENC值与A3s和T3s大小呈极显着负相关,多种不同分析都印证了向日葵NBS型抗病基因序列偏好以A/T(U)结尾的密码子。3.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选取的10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有8个基因在抗锈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都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证明这8个基因在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软件及程序挖掘向日葵NBS型抗病基因,为鉴定及其选育抗病基因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帮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鹏程[9](2019)在《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在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格孢菌在侵染枣果后会引起枣黑斑病,迫使枣果在生理、组织、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导致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它不仅会造成产中损失,还会对产后造成损失,这给枣产业的生产和贮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引起枣黑斑病的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解析链格孢菌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在侵染枣果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链格孢菌侵染枣果的生化机制以及侵染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为链格孢菌侵染枣果后引起的枣黑斑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果黑斑病菌的分离及形态学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共获50株微生物,其中,链格孢菌占78%,青霉菌占8%,镰刀菌占4%,黑曲霉菌占10%。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回接于健康骏枣,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仅链格孢菌可致使枣果发病,发病率为54%。再次分离接种后发现致病链格孢菌与第一次分离得到的链格孢菌一致,确定分离得到的链格孢菌为枣黑斑病主要致病菌,并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分离出的A3组单孢菌株经验证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用于后续链格孢菌侵染的研究。2.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对链格孢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进行分析,测定酶反应所释放的还原糖并计算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链格孢菌在寄主体外不同碳源诱导下均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等6种细胞壁降解酶,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以骏枣果肉为外源诱导物,链格孢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5种酶,说明β-葡萄糖苷酶在链格孢菌致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滤纸为诱导物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诱导物,其活性高达10.104 U/mg。链格孢菌侵染枣果后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与体外不同碳源诱导的结果一致,可产生6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5种酶,且病健交界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侵染后的发病部位和未被侵染的部位。该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菌在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为β-葡萄糖苷酶,且在侵染过程中病健交界处的活性最高,在寄主体外诱导β-葡萄糖苷酶最佳碳源为滤纸诱导物。3.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毒素对骏枣果皮的胁迫作用利用链格孢菌毒素提取液处理枣果皮组织,并测定其细胞膜透性,同时测定了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研究了该毒素的致病机制。结果显示,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能抑制细胞组织中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下降了67.06%,导致细胞中的活性氧高浓度积聚,扰乱了机体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损伤,使其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细胞膜的损坏,会造成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则呈上升趋势,相对电导率极差最大为33%。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最高可达36.6nmol/g,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因此丙二醛的含量同样可以作为细胞损伤程度的标志。毒素处理后,细胞损伤程度加深,最终会引起寄主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的毒素对骏枣具有胁迫作用,反映了致病性和毒素的关系。4.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为了探究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形态结构变化,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该菌株,通过分子转化体系研究病原菌侵染过程。将带有GFP标记的链格孢菌接种于枣果体内,6h时在枣果实表面可明显观察到孢子萌发;接种后12h,萌发形成的芽管逐渐伸长;24h时形成了稀疏的单根菌丝,侵入到表皮细胞内;接种后48h,在枣果实组织内部充斥着密集的菌丝体,并朝不同的方向生长。枣果被侵染后,黑色病斑逐渐扩大,病斑中心部分下陷,果实皱缩变干;经链格孢菌入侵的病枣组织细胞有破损,在细胞间隙和细胞中存在大量菌丝,组织细胞形状发生变化。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了GFP标记的链格孢菌侵染枣果后形态结构变化过程,为链格孢菌-寄主互作关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魏晓宇[10](2019)在《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在球孢白僵菌抗逆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菌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然而,微生物菌剂的田间稳定性和杀虫速度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已成为影响真菌杀虫剂应用的重要因素。海藻糖不仅可以作为体内重要的碳源,还在许多生物的环境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海藻糖合成代谢通路中,第二步是由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Tpp)催化6-磷酸海藻糖合成海藻糖,球孢白僵菌的海藻糖合成代谢通路是调控真菌生长发育、抗逆和致病力的重要枢纽,但目前关于生防真菌中海藻糖代谢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报道有限,本文以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基因作为切入点,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BbTpp基因,通过Tpp基因的缺失对菌株的抗逆力和毒力产生的影响,解析其功能机制,为菌株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首先通过对分生孢子的大小、产孢量和萌发率比较分析,在SDAY平板上培养期间,ΔBbTpp产孢困难,第7d的分生孢子产量比野生型菌株明显下降98.1%;在萌发率的测定中,分生孢子GT_(50)在ΔBbTpp菌株中较野生型菌株延长6.5%;在菌落面积的实验中,ΔBbTpp菌落面积在14种CZP衍生的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面积缩小68~83%。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孢子大小实验中发现,ΔBbTpp敲除菌株的的大小和复杂度较野生菌株上升11%和50%,表明BbTpp调节球孢白僵菌产孢量和孢子特性。(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球孢白僵菌的胞内海藻糖的含量,与野生菌株相比,ΔBbTpp的海藻糖含量显着下降了96%,在敲除菌株中几乎没有海藻糖的生成,验证了Tpp参与海藻糖合成途径,表明BbTpp是球孢白僵菌中海藻糖合成所必须的。BbTpp主要通过调节海藻糖合成途径调控海藻糖的积累,从而影响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抗逆和毒力。(叁)然后,在化学胁迫的实验中,ΔBbTpp对不同化学胁迫的敏感性都高于野生菌株,ΔBbTpp敲除菌株对氧化剂H_2O_2和甲萘醌的EC_(50)分别较野生菌株下降了20%和27%;ΔBbTpp分生孢子对刚果红的胞壁干扰胁迫抵抗力下降18%;在高温胁迫和UV-B辐射实验中,ΔBbTpp分生孢子对紫外辐射胁迫的耐受力比野生菌株降低20%,对45°C高温胁迫的半致死时间LT_(50)比野生型降低15%,ΔBbTpp敲除菌株在耐氧化、耐热和耐紫外等外部逆境压力方面都有所下降。(四)最后,在毒力生物测定中通过体壁感染,BbTpp的缺失导致LT_(50)从3.9d延长到8.3天;通过血腔注射,BbTpp的缺失引起致死50%大蜡螟幼虫的LT_(50)从4.8 d延长到5.8 d,而该基因的异位回补则使得该缺陷得以恢复。ΔBbTpp敲除菌株的毒力显着降低,说明BbTpp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球孢白僵菌的生防潜能。总之,Tpp在维持海藻糖合成、分生孢子质量、多重耐受性和毒力方面发挥调节作用,这突出了它们对真菌对环境和宿主的适应性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侵染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草莓灰霉病的有关探索,就草莓灰霉病菌对草莓各器官的侵染过程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农业措施管理、生态防控、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的预控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染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迎青,兰波,孙强,陈洪凡,黄建华.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凤舞剑.草莓灰霉病菌的侵染过程与[J].现代化农业.2019
[3].张曼,羊杏平,徐锦华,刘广,姚协丰.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J].中国瓜菜.2019
[4].周光普,周永顺,徐杰,谭君,张凡.环磷酰胺对布鲁氏菌侵染小鼠过程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园园.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彭跃有.Ac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Ac132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9
[7].周光普.环磷酰胺在布鲁氏菌M5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过程中的作用[D].石河子大学.2019
[8].刘洋.向日葵NBS型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其在锈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王鹏程.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在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9
[10].魏晓宇.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在球孢白僵菌抗逆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D].齐鲁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