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生命敲响警钟

为年轻生命敲响警钟

一、幼小生命敲响的警钟(论文文献综述)

楼枫[1](2021)在《当代大自然文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照——以刘先平作品为例》文中指出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主旨是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和谐的意识。刘先平作为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其创作在践行现代生态观的同时关照着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兼爱非攻"等古典文化精粹,引导读者尊重自然规律、讲究和谐共生、追求博爱和睦,为生态书写增添文化内涵和思想指引。

卿红阳[2](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母题选文中的自然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苏嘉睿[3](2021)在《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始于生命又归于生命。生命教育始终围绕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而展开,是一种既关注生命认知,又关注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发展性教育。习近平健康观蕴含了生命共同体、预防干预、全面健康等深刻理念,凸显了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观,为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对改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构“生命至上”的高校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视角。目前,高校生命教育在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加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偏弱、生命价值取向缺失、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给加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应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从前置预防入手,发掘习近平健康观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生存需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享用;要努力构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树立“身心健康、和谐共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建设“综合性、持续性”的生命教育课程系统,拓展“多样化、实践化”的多种生命教育形式,构筑“制度化、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学科研究,将生命健康理念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同时,整合政府、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塑造书房式的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最终推动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体系化,促进大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

欧阳琴[4](2021)在《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们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也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是课改的基本要求和需要,更是完成该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比较科学的实施步骤,并把这些实施步骤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用之后总结反思并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有效的应用建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阐述选择本课题的原因、展开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且明确了体验、体验式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的定义,阐明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体验式教学法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特点及其它的价值。第三部分,通过对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出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分别是:创设情境,开启体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提出问题,巩固体验;检测效果,实践体验。第四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尝试通过将体验式教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行剖析,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的第三课时“119的警示”为具体案例来检验这种方法的效果,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第五部分,通过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实施之后,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效性并进行了一些反思。第六部分,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有效的应用建议。对于小学道德与方法课来讲,有很多课都是可以应用体验式教学来上的,但是本研究笔者只选择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段的单元模块教学来进行实践和探索,期盼通过本研究,给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孙婷婷[5](2021)在《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渴求在生态纪录片中找寻安全感。作为BBC灵魂人物的大卫·爱登堡,90余岁高龄依旧奋战在生态纪录片创作一线,其从业近70年来参与创作的生态纪录片,对英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贡献都是巨大的。本文在生态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观照和社会影响,运用生态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导演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进行了深层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生态美学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推广。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进行分析,并确立了研究的可行性。在主体部分立足于生态美学思想,从五个章节依次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展开研究。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导演大卫·爱登堡及其作品,并对其作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动植物、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之间平等共生、相互竞争、协同进化等多样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平等、和谐的理念及生态价值要素进行挖掘,探究其中的“生态整体论”思想对观众审美的影响;第四章,以“静观美学”和“参与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创作者、参与者、观众的角度,分析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审美体验的适度把握,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将“有人参与”和“无人参与”进行恰当运用,从而使作品达到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第五章,立足当下世界生态环境现状,以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为切入点,探究其生态纪录片中所暗含的对生态危机的揭示、对生态文明的维护以及对未来生态蓝图的勾勒。本文通过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的分析,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在确保制作质量的同时,将平等和谐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领悟生态保护重要性、学习生态保护理念和策略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未来生态保护的良方,从而将理念付诸实践。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下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李刚,姜舒[6](2020)在《围绕大概念构建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给我国的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迫在眉睫。事实上,我国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虽然遍及幼小初高大各个阶段,但却缺少全过程育人的线索,虽然渗透语文生物等多门学科,但却缺少全学科育人的联结,而大概念作为当前课程研究领域的新趋向,能够为实现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思路。经分析,生命教育包含生命与自然、生命与自我和生命与社会3组大概念群共计7个大概念,依据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挖掘、文本分析与专家咨询,设计并绘制了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导航图,以供课程开发使用。

张运恺[7](2020)在《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习惯给爱伦·坡贴上“唯美”作家的标签。这一对坡的认识其实不够全面。他的作品内涵丰富,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用艺术手法隐藏在了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之中。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坡作品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的发掘,坡的形象也变得更为全面与立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论着全面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本论文即从此处入手,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论文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其解读视角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坡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空间符合福柯所总结归纳的“异托邦”形式。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时间与空间挪移的变形式刻画,在看似陌生的异域空间,对美国十九世纪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对殖民扩张、帝国建构、民主制度、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客观的探讨。坡的这些讨论既紧紧联系他的时代语境,也有跨时代意义,对我们反思当下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与人性仍有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论文将分为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在对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坡小说中的“异托邦”书写的新意所在。在引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之后,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综合论述和分类梳理,继而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坡小说中的远征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瓶中手稿》、《裘力斯·罗德曼日记》和《凹凸山的故事》三篇小说,它们分别描绘了海洋远航、西部拓殖和殖民地时空穿越三种不同的空间跨越之旅,体现了坡对美国海外拓殖与贸易和对印第安人内部殖民的反思,表明了坡对美国继承欧洲帝国的海洋扩张野心的不安,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对抗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原罪的焦虑。第三章对坡小说中的时间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未来之事》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三篇小说,它们分别通过借古讽今、借未来讽今以及死后反观生前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坡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彼时的美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也深受着技术至上论、人的异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等问题的困扰。坡在创作时间异托邦小说时,引入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传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关注。第四章对坡小说中的偏离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瘟疫王》、《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陷坑与钟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分别描绘了瘟疫隔离区、精神病院和监狱三个有别于日常空间的另类空间,体现着坡对十九世纪美国疫病管理机制、精神病治疗体系以及监狱惩罚体系中的生命政治机制的思考,坡在小说中揭露了权力与话语的联手运作是如何践踏着人类的生命基本权力,呼吁着人们关注病人、疯人和受监禁者的境遇,期待着美国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第五章是结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坡的异托邦小说大多数看似发生在与十九世纪美国隔着遥远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异质空间,但是,其想象的基底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与政治印痕,反映着坡所关注的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生命政治机制等重大议题。而他对这些议题的讨论所牵涉到的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意义。

李小刚[8](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魏腾飞[9](2020)在《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城乡书写》文中认为

孙轲[10](2020)在《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文中提出在知青作家笔下,长子形象构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形象序列。其中典型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白孝文、鹿兆鹏、黑娃,张炜《古船》中的隋抱朴,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冯家昌,李锐《银城故事》中的刘兰亭等,既反映了时代的典型特色,也内蕴着作者的文化抉择。文革之后,知青作家面临着信仰重建的内部危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物化价值观又进一步加深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加之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知青一代在精神文化上处于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抉择时刻。他们以作家之眼重新梳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长子形象便承载着他们的这一思考,成为了代表传统和现代之矛盾的一种能指符号。根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当代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可分为“守成建设者”、“恶逆破坏者”和“去而复返者”三种类型。以白嘉轩、隋抱朴为代表的“守成建设者”呈现出文化守成、仁义忠厚和隐忍求全的特征;以白孝文、鹿兆鹏和冯家昌为代表的“恶逆破坏者”具有反叛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反叛特质;以黑娃和刘兰亭为代表的“去而复返者”则先于青年期“出走”,后又从政治、家庭和文化三个方面完成了自觉回归。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与现代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相比,呈现出“悲壮性”“颠覆性”和“复合性”的新质。“守成建设者”的悲壮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人生价值的书写两个方面。“恶逆破坏者”的颠覆性则从形式上的长幼身份互置和内容上的彻底反叛来体现。“去而复返者”的复合性在形式上表现出“合三为一”的身份特质,在人物内涵上具有古今相融的文化价值。在极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催生出人类新的恐慌时,陈忠实和李佩甫依然抱有对土地无限的眷恋。李锐则保持生命意识的绝对清醒和独立。而张炜主张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出口。知青笔下的长子形象继承了“五四”以来家族小说中伯仲形象的精神内核,也是“共和之子”几种文化选择的高度概括,亦是知青作家生命体验的具象化呈现。

二、幼小生命敲响的警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小生命敲响的警钟(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自然文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照——以刘先平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二、天人合一——讲究和谐共生
三、兼爱非攻——追求博爱和睦
四、结语

(3)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主要创新点
2 生命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2.1.1 生命的内涵
        2.1.2 生命的特征
    2.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2.2.2 生命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2.2.3 生命教育的特征
    2.3 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3.1 生命教育的目标
        2.3.2 生命教育的内容
    2.4 高校生命教育的地位与意义
3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3.1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
        3.1.2 中国传统生死哲学观
        3.1.3 西方近代生命哲学思想
    3.2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借鉴
        3.2.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3.2.2 人的健康是全面性的健康
        3.2.3 预防干预是健康政策的中心要求
        3.2.4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
4 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高校生命教育的总体回顾
    4.2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4.2.1 调查方式及样本概况
        4.2.2 调查结果分析
    4.3 高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生命教育理念不强
        4.3.2 相关生命政策法规缺乏
        4.3.3 生命教育研究不够
        4.3.4 生命教育主体缺失
5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提升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5.1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5.1.1 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
        5.1.2 着眼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取向
        5.1.3 挖掘习近平健康观的思政功能
    5.2 构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
        5.2.1 树立“身心健康、和谐共生”的生命教育目标
        5.2.2 建设“综合性、持续性”的生命教育课程系统
        5.2.3 拓展“多样化、实践化”的多种生命教育形式
        5.2.4 构筑“制度化、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学科研究
    5.3 整合“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
        5.3.1 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5.3.2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5.3.3 塑造书房式的家庭教育环境
        5.3.4 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4)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是让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回归生活
        (二)源于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三)源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法
        (三)道德与法治课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特征及价值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特征
        (一)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
        (三)教学情境的生活性
        (四)课堂活动的反思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在小学道法课中的实现
        (二)有助于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价值的内化
        (三)有助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有助于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实施
    一、创设情境,开启体验
    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
    三、提出问题,巩固体验
    四、检测效果,实践体验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课例——以“安全护我成长”为例
    一、“安全护我成长”单元教学简介
        (一)单元内容分析
        (二)教学要求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二、“安全护我成长”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开启体验阶段
        (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阶段
        (三)提出问题,巩固体验阶段
        (四)检测效果,实践体验阶段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效果及反思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氛围
        (二)体验式教学法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体验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体验式教学法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反思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深入应用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二)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建议
    一、打造体验式教学法教、学、研一体的新型教师
        (一)研读体验式教学法的相关着作
        (二)促进教师对体验式教学法的的学习和拓展培训
        (三)加强有关专家对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专业指导
        (四)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之间对体验式教学法的交流
    二、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
        (一)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设计能力
        (二)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施教能力
        (三)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调控能力
        (四)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变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学生相互评价体系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导演作品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纪录片的概念
        二、生态美学的概念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简介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概述
第二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的多样关系呈现
    第一节 对生态主体间关系的表现
        一、动植物个体关系
        二、动植物种群关系
        三、动植物群落关系
    第二节 对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展现
        一、动植物与复杂自然环境的抗争
        二、动植物对复杂自然环境的适应
        三、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第三节 对人类与生态主体关系的映现
        一、人类与动植物的领地争夺
        二、人类对动植物的捕杀伤害
        三、人类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第四节 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体现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
第三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平等和谐的生态价值
    第一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平等的宣扬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反对
        三、对生物平等权利的维护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一、视听元素的和谐呈现
        二、内容形式的和谐运用
        三、审美意蕴的和谐表达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价值的表达
        一、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
        二、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引发观众的伦理哲思
第四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审美体验的准确把握
    第一节 对静观之美的延续
        一、对自然法则的遵从
        二、对精彩瞬间的静待
        三、生态化的审美传达
    第二节 对参与之美的尝试
        一、体验式讲解的运用
        二、创作者到画面中来
        三、强调观众审美参与
    第三节 对静观与参与的双重把握
        一、对拍摄对象的亲近与研究
        二、对有人与无人的恰当选择
        三、对观众审美意识的潜默影响
第五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
    第一节 对生态危机的揭示与反思
    第二节 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与维护
    第三节 对生态蓝图的铺设与勾勒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爱伦·坡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1.2 爱伦·坡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1.3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综述
    1.4 爱伦·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
第二章 远征异托邦:反思美国殖民与帝国扩张
    2.1 航海异托邦中的帝国想象:《瓶中手稿》
    2.2 西进异托邦中的拓殖之路:《裘力斯·罗德曼日记》
    2.3 穿越异托邦中的殖民与帝国镜像:《凹凸山的故事》
第三章 时间异托邦:反思美国现代化进程
    3.1 餐桌和书房/解剖台上的借古讽今:《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3.2 未来热气球上的借未来讽今:《未来之事》
    3.3 在永恒之墓中反观历史:《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第四章 偏离异托邦:反思美国的生命政治机制
    4.1 瘟疫异托邦中的疾病书写:《瘟疫王》
    4.2 精神病院异托邦中的疯癫与理性:《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4.3 监狱异托邦中的规训隐喻:《陷坑与钟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视角
第2章 知青作家建构长子形象的历史背景
    2.1 知青作家的身份困境
    2.2 社会转型的忧患之思
    2.3 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第3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类型
    3.1 守成建设者
        3.1.1 文化守成
        3.1.2 仁义忠厚
        3.1.3 隐忍求全
    3.2 恶逆破坏者
        3.2.1 反叛亲情伦理
        3.2.2 反叛婚姻伦理
        3.2.3 反叛社会伦理
    3.3 去而复返者
        3.3.1 政治回归
        3.3.2 家庭回归
        3.3.3 文化回归
第4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新质
    4.1 悲壮性
        4.1.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
        4.1.2 从“殉葬品”到“守望者”
    4.2 颠覆性
        4.2.1 颠覆“伯仲”的角色定位
        4.2.2 颠覆“出走”的道德美感
    4.3 复合性
        4.3.1 合三为一式的人物特质
        4.3.2 古今相融式的价值熔铸
第5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长子形象的意义
    5.1 现代小说中长子形象的拓展
    5.2 知青生命体验的具象化呈现
    5.3 “共和之子”文化抉择的象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幼小生命敲响的警钟(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自然文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照——以刘先平作品为例[J]. 楼枫. 黑河学院学报, 2021(10)
  •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母题选文中的自然观研究[D]. 卿红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D]. 苏嘉睿. 浙江大学, 2021(01)
  • [4]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欧阳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D]. 孙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围绕大概念构建幼小初高大生命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思考[J]. 李刚,姜舒. 生活教育, 2020(12)
  • [7]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D]. 张运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8]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城乡书写[D]. 魏腾飞. 湖北大学, 2020
  • [10]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D]. 孙轲.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为年轻生命敲响警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