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 脑血管病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重症疾病之一。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原因。由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卒中,因此,研究和防治缺血性脑损伤,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点。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深入,发现脑缺血后相当部分的血管能自然再通或溶栓治疗后血流恢复再通,但随之出现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适当的脑保护治疗可以提高缺血脑组织对缺血损伤的耐受力。电针已在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其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所证实。本实验应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电针大椎、内关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factor-1,IGF-1)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0g,由湖北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30min再灌注48h)、缺血+电针组(缺血30min再灌注48h+电针),每组10只。电针治疗组大鼠选取大椎、双侧内关穴进行治疗。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动物模型(MCAO),造模后的动物在自然苏醒后,参照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对其神经障碍进行评分。只有神经功能障碍在1级以上的大鼠才能保留下来。大椎与缺血侧(右侧)内关接通G-6805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1mA,以局部肌肉轻微抖动为度,每次持续刺激30分钟。于缺血再灌后3h针刺一次,以后每12h针刺一次。随相应时相,以10%水合氯醛足量麻醉大鼠,用4℃4%多聚甲醛200ml(含0.1%DEPC)于缺血再灌后48h灌注固定处死。迅速取脑,在视交叉平面前后2mm处将脑冠状切开,留取中间部分置于4℃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过夜,将固定后的脑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每份组织各取2张采用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进行观察。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HPIAS-1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千屏影像公司产)对各组TUNEL染色和IGF-1反应阳性的细胞计数,所有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以湖北中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sPssn.0软件统计包处理。 结果 1.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I区组织切片中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缺血侧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中凋亡细胞散布于整个海马CAI区内,每100个细胞中凋亡细胞为92士10.5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o电针治疗组缺血侧大鼠海马CAI区组织切片中可见较多凋亡细胞数,每100个细胞中凋亡细胞为36士4.72,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2.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有少量IGF一1弱阳性表达,模型组IGF一1阳性表达数目少量增加,但胞浆染色呈轻一中度阳性,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电针治疗后,IGF一1阳性表达数量增多,海马区胞浆染色呈中一强阳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o 结论 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IGF一1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损害的有效防治作用可能通过上调IGF一1的表达而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实现的。 主题词: 脑缺血;电针; 凋亡;海马;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1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2.本实验采用“疏通经络、开启脑窍”治则的理论依据
  • 3.本实验选穴依据
  • 4.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5.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凋亡发生机制与电针的调节作用
  • 5.1.1 针刺抗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 5.1.2 本实验中电针对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 5.2.1 IGF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5.2.2 电针对IGF的调节作用
  • 结语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沙苑子对运动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代谢的调控作用[J]. 中国体育科技 2017(02)
    • [2].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的表达[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06)
    • [3].氯胺酮对新生大鼠海马区G蛋白偶联受体30表达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12)
    • [4].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与大鼠海马结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的关系[J]. 解剖学报 2009(02)
    • [5].雌激素对大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18)
    • [6].加味涤痰汤对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及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4)
    • [7].电针对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海马细胞形态及Aβ1-42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20(04)
    • [8].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及其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动态观察[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 2014(03)
    • [10].生长抑素受体1在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海马的异常表达[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21)
    • [11].外源性一氧化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气体信号分子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03)
    • [12].大鼠海马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慢病毒注射与表达的检测[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07)
    • [13].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J].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8(02)
    • [14].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代谢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20(01)
    • [15].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01)
    • [16].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海马乙酰胆碱的变化[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03)
    • [17].脑室内注射脂多糖大鼠海马部位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6)
    • [18].运动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通路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5)
    • [19].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03)
    • [20].出生前暴露于1800MHz电磁波对大鼠海马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12)
    • [21].铝对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2)
    • [22].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 [23].高压氧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代谢的影响[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 [24].咬合支持丧失对认知功能减退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02)
    • [25].坤宁安对去卵巢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 2017(02)
    • [26].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蛋白α亚型Gαi、Gαo和Gαq表达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01)
    • [27].三七皂苷对运动性贫血大鼠海马Bcl-2表达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8].饮食中铁含量和有氧运动对雄性大鼠海马中铁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13(10)
    • [29].电针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海马谷氨酸含量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30].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大鼠海马内突触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06)

    标签:;  ;  ;  ;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