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以其良好的病毒抑制效果,作为治疗艾滋病的最主要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ART并不能把病人体内的HIV彻底清除,在药物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病毒株迅速产生,这被认为是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障碍。HIV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是检测病毒耐药情况,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及治疗失败后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艾滋病的传播过程中,HIV-1 M组不同亚型的基因组存在着10%-30%的差异,在pol基因的差异为10%-15%,这会导致HIV-1不同亚型的耐药进化模式存在差别。目前用于解释基因型耐药结果的耐药解释系统大多基于欧美B亚型的研究结果建立,而我国主要流行的为中国B、CRF01AE和CRF07BC亚型,直接利用国际上已有的解释方法评价我国的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明确。为使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更好地应用于抗病毒治疗,对我国流行的主要HIV-1亚型进行基因型耐药研究及对基因型耐药解释系统的解释效力进行评价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采用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对采集自七个省/自治区(河南、安徽、四川、湖南、广西、云南及新疆)的中国B(122例)、CRF01AE(117例)和CRF07BC亚型(107例)HIV-1未治疗患者和采集自河南、新疆的中国B(107例)、CRF07BC亚型(67例)HIV-1治疗后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欧美B亚型,中国B、CRF01AE及CRF07BC亚型在蛋白酶基因上各存在5个(E35D、L63P、I72V、V77I和I93L)、5个(I13V、E35D、M36I、H69K和L89M)和4个(E35D、D60E、L63P和I93L)氨基酸替换率大于50%的位点;在逆转录酶基因区各存在3个(I135V、S162C和T200A)、12个(E6D、T39K、K43E、D123S、Q174K、D177E、I178M、T200I、Q207A、R211S、K238R和V245E)和8个(V35T、E36A、T39D、S48T、V60I、D121Y、K122E和V245Q)氨基酸替换率大于50%的位点。在我国三种主要流行亚型中存在3个PIs次要耐药突变,分别存在于PR区的第10、第58及第71位氨基酸位置。PIs次要耐药突变不会影响病毒株对PIs的敏感性,但是这些突变可能影响耐药性的发生或随后耐药突变的进化从而影响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结合主要耐药突变遗传障碍的研究结果,CRF01AE亚型中K238R替换可能会影响到RT基因第238位氨基酸耐药突变的进化。对所有主要耐药突变遗传障碍的研究还显示,我国三种主要流行亚型中只有3个耐药突变的遗传障碍与欧美B亚型存在差别,分别是具有较高遗传障碍的V75I(CRF01AE)和K/R238N(CRF01AE)及具有较低遗传障碍的V106M(CRF07BC),其它44个耐药突变的遗传障碍与欧美B亚型之间没有差异,这说明不同亚型之间已知耐药突变位置的基因多态性对耐药突变的进化起次要作用。我国目前只有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VP和EFV在使用,在CRF07BC亚型中更容易被诱导的V106M突变能够导致对NVP和EFV两种药物的耐药,而发生在B亚型中的V106A突变只导致对NVP的耐药,一旦感染CRF07BC毒株的病人发生V106M突变,将导致对NVP和EFV均耐药,致使病人无有效的NNRTIs可用。本研究在我国B亚型及CRF07BC亚型治疗后人群中发现了三个新的耐药相关突变:H221Y、L228R和L228H。三个突变经常伴随Y181C出现。它们可能由NVP诱导产生。三种基因型耐药解释系统(HIVDB,ANRS和Rega)对我国抗病毒治疗后B亚型及CRF07BC亚型患者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的解释存在差别,对NNRTIs相关耐药突变解释效力的一致性高于NRTIs相关耐药突变。一些耐药突变如E44A/D、V118I、T69N、K238T、Y18lC、M184V的存在是导致差别的原因,这些耐药突变单独或与其它突变共同出现时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还没有定论,应加强对这些耐药突变及与其它突变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我国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的解释仍建议继续以HIVDB基因型耐药解释系统为主,并参考Rega系统的结果;长期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主要流行亚型的基因型耐药解释方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西地区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HIV-1耐药突变位点个体化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03)
- [2].耐药突变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01)
- [3].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新型多重耐药突变的鉴定[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06)
- [4].临汾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P区基因耐药突变研究[J].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7(02)
- [5].平行等位基因特异序列检测技术对低比率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的检测[J]. 北京医学 2010(06)
- [6].基因芯片技术在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84)
- [7].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与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7(02)
- [8].左氧氟沙星与加替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防耐药突变的比较[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03)
- [9].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师 2010(08)
- [10].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连锁分析[J]. 北京医学 2015(12)
- [11].高通量测序检测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耐药突变[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12)
- [12].乙型肝炎病毒P区耐药突变与基因型及临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12)
- [13].中国慢性乙肝初治患者逆转录区预存耐药突变流行情况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5)
- [14].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反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11)
- [15].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多个基因型耐药突变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J]. 肝脏 2012(10)
- [16].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相关耐药突变15例回顾性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4)
- [17].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特点[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9(04)
- [18].桂西地区86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耐药突变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11)
- [19].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区耐药突变位点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3)
- [20].清远地区115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01)
- [21].未治和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基因型分析及其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的模式特征[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02)
- [2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分析[J]. 华西医学 2019(08)
- [23].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与HBV-DNA量和HBeAg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03)
- [24].抗菌药物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理论及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0(01)
- [25].人巨细胞病毒耐药突变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5)
- [26].克拉霉素联用头孢呋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耐药突变浓度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13)
- [27].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突变分析[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01)
- [28].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7(06)
- [29].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菌药物防耐药突变浓度的研究进展[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02)
- [30].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理论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04)
标签:基因型耐药论文; 亚型论文; 遗传障碍论文; 基因型耐药解释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