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5.12地震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研究

陇南市武都区5.12地震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深重的国家之一,灾害频繁发生。在世界分布的大城市中,我国一些城市是发生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而且部分城市处于地震构造带中,城市中有的建筑甚至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或离断层较近,很容易受地震的影响。从20世纪近百年的活动水平看,地震烈度≧7级的平均值为0.66次,≧6级的平均值为3.6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更是频繁,尤其在陇南市武都区这种山地城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更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范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4,甘肃省地质灾害更加突出,其损失至少占1/3,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概略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仅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6~8亿元人民币。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沉重的。然而地震之后的重建问题以及重建中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更值得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治灾害,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多数专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生态防灾减灾,使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以期取得防灾减灾的最佳效果。本文主要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在收集、整理前人的资料基础之上,分析了武都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提出生态防灾减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通过对武都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总结出武都区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形成的条件、特点以及成因、机理等;二、论述了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建立生态型城镇模式构想;三、重点论述了制定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的若干问题。并以典型地质灾害点治理为例,进行论述说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的目标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国外防灾救灾的先进经验
  • 1.5.1 国外先进经验
  • 1.5.2 启示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交通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3 城镇概况
  • 第三章 受灾情况
  • 3.1 汶川地震总概况
  • 3.2 陇南市武都区灾情状况
  • 第四章 灾后恢复重建条件
  •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 4.1.1 气象
  • 4.1.2 水文
  • 4.1.3 降水量
  • 4.1.4 土壤植被
  • 4.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4.2.1 地质地貌
  • 4.2.2 地层岩性
  • 4.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 4.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4.2.5 水文地质条件
  • 4.2.6 人类工程活动
  • 4.3 总体评价
  • 第五章 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分析
  • 5.1 主要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 5.1.1 地震
  • 5.1.2 滑坡
  • 5.1.3 泥石流
  • 5.2 地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 5.3 震后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 5.4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价
  • 5.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 5.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六章 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绿色模式
  • 6.1 灾后重建与人地关系
  • 6.2 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
  • 6.2.1 2008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的启示
  • 6.2.2 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6.3 灾后重建——生态型城(镇)模式
  • 6.3.1 生态型城(镇)模式的主要内容
  • 6.3.2 重建区生态型城(镇)建设突出生态保护重点
  • 第七章 灾后重建防灾规划
  • 7.1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构想
  • 7.2 城市抗震规划
  • 7.3 城市防洪规划
  • 7.4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7.4.1 重建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 7.4.2 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7.4.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7.4.4 目标与重点任务
  • 7.4.5 主要内容
  • 7.4.6 防治规划建议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之处
  • 附照片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2].2019年度《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审稿专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年(第30卷)(总第119~124期)总目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4].《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9年第30卷第1~4期总目次[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9(04)
    • [5].生态文明视阈下地质灾害文化培育路径思考[J]. 区域治理 2019(44)
    • [6].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3)
    • [7].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评估技术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3)
    • [8].数字[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0(01)
    • [9].新疆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J]. 新疆地质 2019(04)
    • [10].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J]. 新疆地质 2019(04)
    • [11].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旅游景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探索[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4)
    • [12].复合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分析[J]. 价值工程 2020(06)
    • [13].常见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述[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6)
    • [14].浅谈丽水市开展“大搬快治”三年行动的措施及成效[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5)
    • [15].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与地质灾害勘查技术方法实践思考[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5)
    • [16].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0(03)
    • [17].论档案管理对地质灾害工作的现实意义[J]. 兰台世界 2020(S1)
    • [18].河南查明6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J]. 资源导刊 2020(05)
    • [19].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农业地质灾害影响及治理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02)
    • [20].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15)
    • [21].降雨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分析评价[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16)
    • [22].以“六个一”防抗救体系建设为抓手 推动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的浙江探索[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7)
    • [23].勠力同心 综合施策 磐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成效显著[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7)
    • [24].贵州省仁怀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规律研究[J]. 山西建筑 2020(16)
    • [25].贵州省赤水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研究及防治对策建议[J]. 西部资源 2020(05)
    • [26].“梧州模式”的升级与蜕变——广西梧州市创新与推广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作纪实[J]. 南方国土资源 2020(07)
    • [27].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效率和效能模式优化研究[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08)
    • [28].基于“感、传、智、用”全业务链的智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程应用[J]. 卫星应用 2020(06)
    • [29].地质灾害防灾减灾[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4)
    • [30].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J]. 西部资源 2020(06)

    标签:;  ;  ;  ;  

    陇南市武都区5.12地震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