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歌曲培养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学科教学
作者: 吕英杰
导师: 崔秀范
关键词: 英语教学,英文歌曲,人文精神
文献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向传统英语教育提出了挑战,从而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应试教育倾向还比较严重,高中英语学科被当作了纯粹的应试工具来教授,从而导致人们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未能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这个维度,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这违背了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本着对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审视和思考,本文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歌曲教学培养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英文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和调查发现,歌曲教学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歌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阐释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渊源以及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歌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另外,本文还着重阐释了歌曲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赏唱演七环法”在高中英文歌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与方法,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语言教学的不同层面上的具体应用。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探索,得出结论——英语歌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应试”教育致使基础教育的人文价值流失
(二) 应试思维模式使英语学科异化为单纯的工具学科
二、英语教学改革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 培养人文精神是新时期教育方针和英语教育目的规定
1. 教育目的修订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2. 英语教学目的的变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 人文精神的缘起、理论依据
(二) 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三) 歌曲教学与人文渗透
1. 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中学英文歌曲教学现状
2. 英语学科、英语歌曲教学与人文教育
四、歌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 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1. 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因素
2. 歌曲教学理论基础及意义
(二) 歌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与方法
1. 歌曲的选择原则
2. 歌曲教学用于教学的不同环节
3. 歌曲教学用于教学的不同层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8-10
参考文献
- [1].如何实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高效课堂”[D]. 雷定塬.华中师范大学2015
- [2].初中与中职英语教学衔接研究[D]. 谢书梅.南京师范大学2011
- [3].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袁纯利.江西师范大学2005
- [4].音乐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 屈媛媛.中国海洋大学2014
- [5].培养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D]. 田婷.华中师范大学2014
- [6].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策略研究[D]. 黄晓勇.上海师范大学2011
- [7].高中生英语学习信念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 刘洁.闽南师范大学2015
- [8].初中生英语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郝影娜.河北师范大学2014
- [9].初中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D]. 姚晓慧.苏州大学2014
- [10].应用多媒体优化英语教学语境[D]. 洪颖.湖南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英文歌曲在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D]. 孙秀君.华中师范大学2008
- [2].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研究[D]. 徐红.华中师范大学2008
- [3].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D]. 杨光.东北师范大学2006
- [4].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 舒丽萍.华东师范大学2006
- [5].歌曲、韵句和齐读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作用[D]. 杨慧.福建师范大学2006
- [6].关于高中艺术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 李宇.华中师范大学2007
- [7].英文爱情歌曲歌词中的语气系统及其人际功能[D]. 赵设.东北师范大学2007
- [8].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法[D]. 郑华.江西师范大学2005
- [9].语言课堂上英文流行歌曲的运用[D]. 陈诚.大连海事大学2003
- [10].可理解输入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迪[D]. 魏向红.福建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