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入手,简要分析了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的实质内涵、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构建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后形成的“生态旅游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功能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构建评价指标的八项原则和筛选指标的六项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反复过滤生成法、专家评判法筛选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和针对性比较强的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反复对指标进行调整,按照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归并。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集合。通过对指标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分解、归纳和综合,采用层次分解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关键指标的监测分析结果,选择了17个指标进行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上处于可持续状态,可持续性测度为2.301。其中环境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接近0.073,社会/文化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为0.034,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为2.194。对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保护区自主的运作模式、科学规划原则、保护优先的理念和严格的管理程序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应。本文还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方法和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描述了建立内部审核体系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具体思路和运作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关于生态旅游
  • 1.3.2 关于生态旅游者
  • 1.3.3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1.3.4 关于生态旅游规划
  • 1.3.5 关于生态旅游的影响与评价
  • 1.3.6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研究
  • 1.4 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 2 研究内容与途径
  • 2.1 研究范围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2.3.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 2.3.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2.4 技术路线
  • 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生态学原理
  • 3.3 福利经济学(Economics of Welfare)理论
  • 3.3.1 生态旅游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 3.3.2 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3.4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理论
  • 3.4.1 旅游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平衡
  • 3.4.2 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利用的生态上限
  •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 4.1 生态旅游复合生态系统
  • 4.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功能与作用
  • 4.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分析
  • 4.3.1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 4.3.2 生态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 4.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技术拓展
  • 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分析
  •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 5.2.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5.2.2 构建指标体系框架的原则
  • 5.3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5.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利益方分析
  • 5.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参与机构贡献分析
  • 5.6 指标选取原则
  • 5.7 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 5.8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8.1 指标的独立性分析
  • 5.8.2 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5.9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分析
  • 5.9.1 环境领域指标分析
  • 5.9.2 社会/文化领域指标分析
  • 5.9.3 经济领域指标分析
  • 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 6.1 评价标准的选择
  • 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6.2.1 建立梯级层次结构
  • 6.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6.3 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指标量化
  • 6.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判据
  • 7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研究
  • 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7.2 选择调研地点和研究对象
  • 7.3 调研内容与调研方法
  • 7.3.1 调研内容
  • 7.3.2 调研方法
  • 7.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7.5 调研成果
  • 7.5.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
  • 7.5.2 资源概况
  • 7.5.3 社会经济概况
  • 7.5.4 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 7.5.5 指标数据调查与计算结果
  • 7.5.6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7.5.7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
  • 7.6 分析与建议
  • 7.6.1 结果分析
  • 7.6.2 建议
  • 8 生态旅游环境效应研究--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案例分析
  • 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8.2 研究地点选择
  • 8.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8.3.1 调研内容
  • 8.3.2 调研方式
  • 8.4 技术路线
  • 8.5 调研成果
  • 8.5.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
  • 8.5.2 资源概况
  • 8.5.3 社会经济概况
  • 8.5.4 生态旅游资源
  • 8.5.5 生态旅游模式
  • 8.5.6 生态旅游的保护效应
  • 8.5.7 社区发展效应
  • 8.5.8 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效应
  • 8.5.9 建议
  • 9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代管理
  • 9.1 内部审核体系
  • 9.1.1 内部审核体系产生的背景
  • 9.1.2 内部审核体系的层次框架
  • 9.2 生态旅游认证
  • 9.2.1 关于认证
  • 9.2.2 关于生态旅游认证
  • 9.2.3 关于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 9.2.4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讨论
  • 10.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10)
    • [2].公众生态旅游认证认知初探——基于对北京市民随机访问调查结果的分析[J]. 河北林果研究 2013(04)
    • [3].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 标准科学 2013(11)
    • [4].浅析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对中国的借鉴[J]. 河南林业科技 2011(02)
    • [5].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10)
    • [6].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游客支付意愿分析[J]. 经济论坛 2009(22)
    • [7].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探讨[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01)
    • [8].试论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建立和作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
    • [9].生态旅游认证任重道远[J]. 浙江经济 2010(07)
    • [10].论旅游景区生态认证管理[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1].国际视野下我国生态旅游标准构建问题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1)
    • [12].生态旅游认证的实施动力及在我国的限制因素探析[J]. 旅游论坛 2009(01)
    • [13].武陵源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分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4].关于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的反思[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4)
    • [15].贵阳市生态旅游标准构建研究建议[J]. 绿色科技 2020(13)
    • [16].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16(03)
    • [17].构建中国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31)

    标签:;  ;  ;  ;  ;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