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扩散层论文-唐晓微

致密扩散层论文-唐晓微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密扩散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质子导体,混合质子-电子导体,氢传感器

致密扩散层论文文献综述

唐晓微[1](2009)在《以MIC做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型氢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它的工业重要性和操作的安全性要求发展可靠的氢气传感器,以确保有效的工艺和危险控制。课题系统地研究了新型双相质子-电子混合导体SrZr0.95Y0.05O3-δ( SZY ) /Sr0.88Y0.08TiO3 ( SYT )、Sr(CeZr)0.90Y0.10O3-δ( SCZY ) /Sr0.88Y0.08TiO3 ( SYT )、BaCe0.8Gd0.2O3-δ( BCG ) /Ce0.8Gd0.2O2(CGO),并以其为致密扩散障碍层,以高温质子导体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极限电流型氢气传感器。应用X射线衍射(XRD)、交流阻抗谱(EIS)等手段对混合导体的物相结构和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制备的氢气传感器的氢敏性能进行了测试。SZY/SYT基、SCZY/SYT=9/1基、SCZY/SYT=9/1基传感器在600℃~ 800℃、氢气浓度500ppm~7936ppm出现极限电流平台,极限电流的范围分别为0.4V~0.8V、0.1V~0.2V、0.5V~1.0V。极限电流与氢气的浓度具有线性关系,传感器在800℃时的灵敏度分别为0.0705μA·ppm-1和0.0045μA·ppm-1、2.2511×10-2μA·ppm-1。BCG/CGO基传感器通过改变混合导体BCG/CGO中的BCG与CGO的比例可以优化传感器的性能,当BCG/CGO=4/6~7/3时,传感器有很宽很平的极限电流平台,且极限电流与氢气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对传感器的断面进行了SEM分析,发现混合导体和固体电解质界面清晰,二者有很好的相容性。当BCG/CGO=4/6时的极限电流最大,传感器在650℃~800℃、氢气浓度600~17700ppm时氢气浓度与极限电流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的电流达到微安级,800℃时的灵敏度可达2.3700μA·ppm-1。(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期刊2009-01-15)

郭强强[2](2008)在《以MIC做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要求开发氧传感器结合叁元催化系统来检测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其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研究了烧结助剂Li2O对Ce0.8Gd0.2O1.9性能的影响,制备了YST/CGO双相复合及LSC混合导体(Mixed Conductor-MIC)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共压及厚膜型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氧传感器。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谱(EIS)等手段对材料致密度、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应用SEM分析了传感器的微观结构,采用电位扫描测试分析了氧浓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添加3mol%Li后,1450℃烧结试样相对密度与1600℃烧结的Ce0.8Gd0.2O1.9相当,使烧结温度降低150℃。1450℃3mol%Li掺杂的烧结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为5μm且为萤石结构单相,在800℃具有最高电导率水平达到100(S.cm),活化能最小仅为0.77eV。YST/CGO试样在1600℃烧结的体密度均在90 %以上。YST/CGO1与YST/CGO2的两相颜色差异明显,晶粒完整,晶型清晰。烧结试样中的各组分仍保持本身单相结构并未发生相反应。试样的电导率随YST比例增大呈下降趋势,YST比例的增大未使电导率增大。其中YST/CGO1的电导率最大约为10-1(S.cm),活化能为1.01eV。以YST/CGO1与YST/CGO2作扩散层制备的氧传感器在氧浓度低于1000ppm,温度范围在600~700℃内,电压为0.5~1.1V范围内出现较理想的极限电流平台,在氧浓度范围为300~1000ppm范围内极限电流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以LSC做致密扩散层制备的厚膜型氧传感器的膜层厚度约为30μm左右,与固体电解质结合良好界面清晰。在650~800℃,氧浓度在7000~105000ppm之间,电压范围为0.2V~1.0V出现极限电流平台。极限电流与氧浓度呈很好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期刊2008-01-14)

赵艳琴[3](2007)在《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型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制备了固体电解质8mol%Y_2O_3稳定的ZrO2(YSZ)和Gd_2O_3掺杂的CeO2(CGO),及混合导体材料La0.8Sr0.2MnO3(LSM),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交流阻抗谱(EIS)等技术手段对其相组成、导电性能进行了测定;以Co_2O_3为烧结助剂,研究了Co_2O_3对CGO的相组成、烧结性能、导电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以YSZ为固体电解质,LSM和YSZ的混合物为扩散层,分别采用共压共烧法和丝网印刷法制备了体型和厚膜型氧传感器,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YSZ的晶粒、晶界和总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Arrhenius公式,在600℃~800℃电导率的数量级为10-3;由固相反应法合成LSM,在23℃~878℃电导率的数量级为100。由固相反应法制备CGO;分别以Pt和Ag作电极时,晶粒、晶界和总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Arrhenius公式;Pt(Ag)/CGO界面阻抗均主要来自氧原子的扩散过程,氧在Pt电极上的扩散是界面扩散过程,而Ag电极兼有体扩散和界面扩散。当CGO中添加2.5wt%Co_2O_3时,1400℃烧结的体密度与1600℃纯CGO的相当,使烧结温度降低200℃。添加0.75wt%Co_2O_3时,试样的晶粒电导率明显增大,晶界电导率下降,添加量为1wt%~2.5wt%时,晶粒电导率趋于不变,晶界电导率稍微有所增加。分别以LSM掺杂50wt%和60wt%YSZ作扩散层制备的体型氧传感器,在613℃~803℃,氧浓度为0ppm~5.508ppm的范围内,均得到较好的极限电流平台,极限电流与氧浓度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以LSM掺杂20wt%YSZ作扩散层制备的厚膜型氧传感器,在613℃~725℃,氧浓度为0ppm~10ppm的范围内,也得到较好的极限电流平台,极限电流与氧浓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SEM和EDS结果表明,LSM层与YSZ层结合良好,LSM与YSZ发生了界面反应。(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期刊2007-03-03)

致密扩散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要求开发氧传感器结合叁元催化系统来检测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其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研究了烧结助剂Li2O对Ce0.8Gd0.2O1.9性能的影响,制备了YST/CGO双相复合及LSC混合导体(Mixed Conductor-MIC)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共压及厚膜型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氧传感器。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谱(EIS)等手段对材料致密度、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应用SEM分析了传感器的微观结构,采用电位扫描测试分析了氧浓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添加3mol%Li后,1450℃烧结试样相对密度与1600℃烧结的Ce0.8Gd0.2O1.9相当,使烧结温度降低150℃。1450℃3mol%Li掺杂的烧结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为5μm且为萤石结构单相,在800℃具有最高电导率水平达到100(S.cm),活化能最小仅为0.77eV。YST/CGO试样在1600℃烧结的体密度均在90 %以上。YST/CGO1与YST/CGO2的两相颜色差异明显,晶粒完整,晶型清晰。烧结试样中的各组分仍保持本身单相结构并未发生相反应。试样的电导率随YST比例增大呈下降趋势,YST比例的增大未使电导率增大。其中YST/CGO1的电导率最大约为10-1(S.cm),活化能为1.01eV。以YST/CGO1与YST/CGO2作扩散层制备的氧传感器在氧浓度低于1000ppm,温度范围在600~700℃内,电压为0.5~1.1V范围内出现较理想的极限电流平台,在氧浓度范围为300~1000ppm范围内极限电流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以LSC做致密扩散层制备的厚膜型氧传感器的膜层厚度约为30μm左右,与固体电解质结合良好界面清晰。在650~800℃,氧浓度在7000~105000ppm之间,电压范围为0.2V~1.0V出现极限电流平台。极限电流与氧浓度呈很好线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密扩散层论文参考文献

[1].唐晓微.以MIC做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型氢传感器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

[2].郭强强.以MIC做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

[3].赵艳琴.致密扩散层极限电流型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致密扩散层论文-唐晓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