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国内外旅游热潮的到来,洞穴旅游受到旅游爱好者的广泛青睐,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致使洞穴旅游走上了一条“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恶性开发之路,致使珍贵的地下资源宝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位于安徽省石台县的蓬莱仙洞,自1982年开发至今,洞穴景观出现了风化、侵蚀和污染,使原本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各类景观的往日光辉不再。本研究重点叙述了2006-2007年对安徽石台蓬莱仙洞所进行的洞穴自然系统长期观测的结果,从因开发而造成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CO2浓度、风速、照度等入手,在蓬莱仙洞内部设置了10个监测点,洞口和洞外各设一个测点作为对比,分析研究了旅游淡旺季上述指标的基本变化规律,寻找洞穴景观发生损坏的机理,并探索其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洞穴空气中CO2浓度主要受游客量、洞体结构、风速、外界CO2含量的影响,洞穴空气中平均CO2含量较高,比洞外高出721ppm,洞内CO2浓度峰值纪录最高出超出了6000ppm的纪录;跟外界相比,洞穴温度比较稳定,但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在洞穴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围绕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游客量、洞体结构、外界气候、洞内灯光系统对洞内温度的变化均有重要的影响,其变化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和季节差异性;蓬莱仙洞是一个典型的旱洞,总体来说,洞内的湿度偏低,平均值为81%,变化明显,随洞深逐渐增加,季节差异性明显,春季的湿度较高,冬季的湿度较低;洞内空气运动缓慢,大多数监测点测不到风速,风速主要是由洞内外温差引起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洞内灯光系统的照度均偏高,洞内已经出现了灯光植物,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根治旅游洞穴中大量滋生的灯光植物,建议采用低照度和中等照度作为主要光源。洞穴升温、灯光的炙烤及空气的对流致使洞穴湿度或局部湿度降低,使景观产生干裂、风化,气流带入的洞外酸性气体及高浓度CO2在高湿的条件下,结合水汽对洞穴景观产生酸侵蚀作用,灯光的存在为灯光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使大量的苔藓类植物生长于钟乳类景观的表面,洞外大气粉尘的进入,给洞穴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粉尘在洞内高湿的环境下大量沉降,附着于钟乳类景观表面,致使受污染面发黑,毫无光泽。针对洞内因开发而造成的这些破坏,建议采用宏观生态保护、洞穴空间环境保护和低温钙碱性溶液降温、增湿、除CO2的景观保护措施。通过这些多重保护措施,能有效的防止洞穴景观遭受损坏和保证游客的健康旅游,实现洞穴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安徽蓬莱仙洞[J]. 中国岩溶 2012(02)
- [2].南京葫芦洞缺失现代沉积的一个重要原因:盐效应?——与同一气候条件下安徽蓬莱仙洞的对比观测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2(02)
- [3].石台县蓬莱仙洞景区观景茶庐方案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7)
- [4].安徽蓬莱仙洞不同滴水点差异PCP作用及其古气候记录研究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