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风格批评

论译者风格批评

论文摘要

译者风格批评是一项尝试性的研究。译者风格批评的实践虽然自有翻译史以来就存在,但是,批评的内容不是轻描淡写,就是缺乏理据。古代的译者风格批评实践,主要是直观的感性评价,缺乏深入的分析;近现代的译者风格批评实践涉及译者风格的内容很少,即使有,往往也是以偏概全,主要是译作风格批评实践,大多呈现出“挑错儿”式的批评,而且常常由于言辞激烈而引发译者之间的论战,主要原因是译界对“批评”一词的反面理解。当代的译者风格批评实践,主要还是以译作风格批评为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较之以往,批评者的理论理据意识更强、批评的手段更先进。译者风格的必然性研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译者主体性研究中对译者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然而,缺乏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译者风格批评。译者风格批评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批评也处于一种芜杂的状态。译者风格批评属于翻译批评的范畴。翻译批评问题在国内最早是由鲁迅先生提出来的。他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批评的内容,初衷是提高翻译质量。但是,鲁迅先生对其内容的阐释还远远不够。随后董秋斯先生进一步丰富了鲁迅先生的翻译批评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了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随后,焦菊隐先生提出了建立翻译批评体系的设想,并且首次将翻译本体以外的内容,诸如译者因素、语言差异、译作影响以及批评态度等等也纳入到翻译批评中。然而,可惜的是,这项工作没有再接着做下去。但是,鲁迅先生、董秋斯先生和焦菊隐先生在翻译批评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大大推动了翻译批评实践的发展。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在国内的逐步形成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国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建立翻译批评理论体系的著作,特别是2007年伊始,温秀颖的《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一书的推出更将翻译批评理论推向了成熟与完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所走过的路程诠释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轨迹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翻译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译者风格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回顾译者风格批评实践所走过的路程,以及近几年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与译者风格批评相关的学科理论的迅速发展、风格批评手段的先进化、科学化,使译者风格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到了水到渠成的时机,译者风格批评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试搭建了一个译者风格批评的理论框架。本论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与动机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回顾译者风格批评实践的历史,论证译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批评实践事实的存在;其次,通过文献梳理,探究与译者风格批评相关的各理论、实践要素,确定并搭建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的各大论域;最后,以翻译批评理论框架为本框架的构建模型,尝试建立了这样一个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本论文多次提到,探讨译者风格、构建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其目的并不是要夸大译者风格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为译者的盲目游离原作风格开脱,而是,在译者风格及译者风格批评这一既成事实的前提下,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一,客观地评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给予译者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三,对译者风格的价值给予客观的评价;四,引导译者风格批评实践走向理论化、科学化;五,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也以此引起译者的注意,尽量将各种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遵循翻译的本质。本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译者风格的理论必然性和实践存在事实、研究动机与目的、方法与步骤、范围与材料。第二章“译者风格批评的性质”,首先对译者风格批评体系的核心概念译者风格进行了界定,探讨了译者风格的特点、确定了本项研究的理论范畴和主要论域以及译者风格批评的功能,最后,指出了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章“译者风格的制约因素”是本论文的最大论域,包括五小节,分别是:译学意识形态与译者风格、译者的翻译思想与译者风格、翻译目的与译者风格、语言的制约与译者风格、译者的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这五大内容是探讨译者风格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在“译学意识形态与译者风格”中,首先探讨了译学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此明确译学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与译者风格的关系,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主要论证了译学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文化认同和主流审美取向对译者风格的制约作用。本章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译者的翻译思想与译者风格的关系。人的行动受制于思想,翻译活动也不例外,本节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对译者风格的直接制约作用,最后以著名翻译家严复、傅雷、朱生豪、鲁迅为例,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了译者的翻译思想与译者风格的关系。翻译目的对译者风格也有非常大的制约作用。本节先是梳理了翻译目的论的代表性观点,又列举了翻译史上翻译目的左右翻译活动的实践事实,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翻译目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然后,对翻译目的进行了分类,阐述译者参与了各种翻译目的,并在达成各种翻译目过程中所起的协调作用,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翻译目的对译者风格的制约作用。语言的异质性是公认的对语言转换最大的障碍。本章的第四小节中,分析了译者风格与语言的关系、语言间的本质差异、译者化解差异的能力以及译者表现语言的能力,论证了语言的异质性对译者风格的制约作用。“译者的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是本章探讨的最后一个制约译者风格的主要因素。人的审美属性使人的审美体验无处不在,然而,人的审美体验又各有差异。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不同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本节针对文学作品的两个关键属性——语言和文学的审美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译者的审美取向对其风格的影响。本章除了专节论证以上各大制约因素外,还在小结部分探讨了其他相关因素,如译者的创作风格、译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原作风格对译者风格产生的制约作用。同时指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论域。本论文的第四章探讨的是译者风格的认知,因为译者风格的认知是展开译者风格批评的基础。论文梳理了风格的传统和现代认知方法以及理论依据,从翻译实践中总结了有关翻译风格的传统和现代认知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另外,论文还列举了当代风格认知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模式,目的都旨在为译者风格的认知提供借鉴,最后提出了译者风格认知的两种方法,单维认知法和多维认知法。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方法论,具体的操作步骤将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也极具挑战性,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与实现。第五章探讨的是译者风格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问题。首先提出了译者风格批评的原则,即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以上原则,制定了以下标准:译者风格对原作主题的表现力、译者风格的艺术感染力、译者风格对译语语言的贡献、译者风格对译语文学的贡献、译者风格对译语文化的影响,其中前四个标准评价的是译者风格的审美价值,最后一个标准评价的是译者风格的社会价值。本章建议译者风格批评采用审美解读法。方法的原则是:一,译者风格的本质特征;二,译者风格的意义;三,批评者客观、公正的态度;四,方法的科学性。译者风格具有审美的特征,译者风格批评应从译者风格的审美特性切入,深入地解读其价值意义。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本部分对翻译史上各个时期的译者风格批评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评价,目的是提出构建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的必要性,使译者风格批评理论化、科学化。同时,本章也列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发展空间。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一项尝试性的研究,列入框架内各项论域的合理性还有待译界同仁的认可,同时框架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还需进一步探讨,各论域中的具体内容的进一步论证还需理论发展的支持。万事开头难。以这篇小小的论文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希望它能看到一个光明的前景。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译者风格批评综述
  • 1.1.1 中国的译者风格批评
  • 1.1.2 西方的译者风格批评
  • 1.2 译者风格的必然性
  • 1.2.1 译者风格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 1.2.2 译者风格必然性的实践事实
  • 1.3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 1.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步骤
  • 1.5 研究范围与材料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材料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译者风格批评的性质
  • 2.1 译者风格的界定
  • 2.2 译者风格的特点
  • 2.3 译者风格批评的范畴
  • 2.4 译者风格批评的论域
  • 2.5 译者风格批评的功能
  • 2.5.1 译者风格批评功能和翻译批评功能的关系
  • 2.5.2 译者风格批评的功能
  • 2.5.2.1 建构协调功能
  • 2.5.2.2 价值判断功能
  • 2.5.2.3 引导功能
  • 2.6 建构译者风格批评理论框架的意义
  • 2.6.1 理论意义
  • 2.6.2 实践意义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译者风格的制约因素
  • 3.1 译学意识形态与译者风格
  • 3.1.1 意识形态与译学意识形态
  • 3.1.2 主流文化认同与译者风格
  • 3.1.3 主流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
  • 3.1.3.1 直译、意译与译者风格
  • 3.1.3.2 归化、异化与译者风格
  • 3.1.3.3 其他文艺主流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
  • 3.1.4 小结
  • 3.2 译者的翻译思想与译者风格
  • 3.2.1 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者风格的制约作用
  • 3.2.2 译者的翻译思想在译者风格中的体现
  • 3.2.3 译者翻译思想的变化与译者风格的变化
  • 3.2.4 小结
  • 3.3 翻译目的与译者风格
  • 3.3.1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
  • 3.3.1.1 赖斯的翻译目的论
  • 3.3.1.2 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
  • 3.3.1.3 曼塔利的翻译目的论
  • 3.3.1.4 诺德的翻译目的论
  • 3.3.2 文化翻译派的翻译目的论
  • 3.3.3 翻译实践中的翻译目的性
  • 3.3.4 翻译目的的分类
  • 3.3.5 翻译目的参与各方间关系的协调
  • 3.3.6 翻译目的与译者风格
  • 3.3.6.1 发起人、赞助人的翻译目的与译者风格
  • 3.3.6.2 译者的翻译目的与译者风格
  • 3.3.6.3 译文接受者与译者风格
  • 3.3.7 小结
  • 3.4 语言的制约与译者风格
  • 3.4.1 译者风格的语言学依据
  • 3.4.2 语言间表现的固有差异与译者风格
  • 3.4.2.1 语音表现的固有差异
  • 3.4.2.2 词义表现的固有差异
  • 3.4.2.3 句法结构表现的固有差异
  • 3.4.2.4 语言间其他表现的固有差异
  • 3.4.3 译者的语言能力与译者风格
  • 3.4.3.1 译者的语言认知能力
  • 3.4.3.2 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 3.4.4 小结
  • 3.5 译者的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
  • 3.5.1 译者的语言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
  • 3.5.1.1 语言的本质美
  • 3.5.1.2 语言的表现美
  • 3.5.2 译者的文学审美取向与译者风格
  • 3.5.2.1 译者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审美取向
  • 3.5.2.2 译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审美取向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译者风格的认知
  • 4.1 翻译风格的传统认知方法
  • 4.1.1 风格的传统认知方法
  • 4.1.2 译者风格的传统认知
  • 4.2 翻译风格的现代认知方法
  • 4.2.1 风格的现代认知单位
  • 4.2.2 风格的现代认知方法
  • 4.2.2.1 风格的现代认知理论基础
  • 4.2.2.2 风格的现代认知手段
  • 4.2.3 翻译风格的现代认知方法
  • 4.3 译者风格的认知
  • 4.3.1 代表性的风格认知模式
  • 4.3.2 译者风格的单维认知法
  • 4.3.3 译者风格的多维认知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译者风格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 5.1 译者风格批评的标准
  • 5.1.1 译者风格批评的原则
  • 5.1.2 译者风格批评的标准
  • 5.1.2.1 译者风格对原作主题的表现力
  • 5.1.2.2 译者风格的艺术感染力
  • 5.1.2.3 译者风格对译语语言的贡献
  • 5.1.2.4 译者风格对译语文学的贡献
  • 5.1.2.5 译者风格对译语文化的影响
  • 5.1.3 小结
  • 5.2 译者风格批评的方法
  • 5.2.1 译者风格批评方法的原则
  • 5.2.2 译者风格批评的方法
  • 5.2.3 译者风格批评的模式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回顾
  • 6.2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
  • 6.2.1 研究的局限
  • 6.2.2 研究的发展空间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文艺学批评实践》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J]. 华文文学 2017(04)
    • [3].理论话语建构中的批评实践——杨向荣的文艺批评观[J]. 文艺论坛 2019(02)
    • [4].论汪曾祺的文学批评观与批评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
    • [5].内蒙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三十年[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6].钟嵘批评实践中所用标准及与“滋味”的关系[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7].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自流井》中的“盐都文化”书写[J].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3)
    • [8].关于强制阐释现象的辨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9].袁枚诗学的核心观念与批评实践[J]. 文学遗产 2013(04)
    • [10].符号界和象征界理论在《激情》中的批评实践[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1].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批评实践阐释”维度的反思与现实意义[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04)
    • [12].文学理论教学应该与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评赵炎秋教授主编的《文学批评实践教程》[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05)
    • [13].专家阅读排行榜[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2)
    • [14].一部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学术著作——读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感言[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5].从文学理论到基于阅读经验的批评实践——读《打开文学的方式》[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8)
    • [16].专家阅读排行榜[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6)
    • [17].空间批评的建构与反思[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03)
    • [18].少数电影:理论概念和批评实践[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2(03)
    • [19].专家阅读排行榜[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4)
    • [20].“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将在宜昌召开[J].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4)
    • [21].在批评实践的“召唤”中深化当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家 2018(03)
    • [22].论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J]. 武陵学刊 2011(01)
    • [23].文化领域的一种批评实践与策略书写——论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J]. 求索 2008(06)
    • [24].论王夫之诗学中的“忍”范畴——以其批评实践与审美建构为中心[J]. 浙江学刊 2020(04)
    • [25].赛义德的人文主义——读《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6].论译者风格批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7].专家阅读排行榜[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1)
    • [28].专家阅读排行榜[J].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3)
    • [29].“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J]. 文艺研究 2011(06)
    • [30].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J]. 华中学术 2015(01)

    标签:;  ;  ;  

    论译者风格批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