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操作系统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旭阳[1](2021)在《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视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MOOC、微课、SPOC等视频教学手段和方式相继产生,并且以其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也在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但在课堂训练中常出现学生学习速度不同、学习支持不充分、耗材大的特点,亟待一种可供学生实现补充学习、支持学习、可视化学习的资源。此外,在资源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还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以打破在以往微课应用中存在的微课资源不知如何用及用不好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职学生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特征基础之上,构建出基于微课的中职“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突破以往提微课必翻转课堂的应用困境,实现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开发的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与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首先通过文献法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为研究开展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包括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其次,以掌握学习、动作技能形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构建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教学模式。从前期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学习组织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最后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对观察法、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验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采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微课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保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那些在课堂训练时学习支持不充分、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提升效率,也为另一部分学习速度快、掌握好的同学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学习的资源,最终让绝大多数教学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此外,微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其他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通过对本研究在开展微课设计和应用时得到的经验与启示进行共享,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段祥[2](2021)在《手机操作系统抽象风格图标的可用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新思维和新潮流的不断涌现使手机界面中图标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然而,无论时代和潮流的发展多么的迅速,经典、传统的艺术风格永远都不会过时。在这个用户体验和审美要求极高的时代,抽象设计风格对现实产物的精神化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用户和设计师共同关注的要素,也是能否实现好的用户体验的要点。对用户来说,现有的手机界面中的图标设计风格种类越来越多,在主题商店中用户会看到各种各样文字描述与设计本身不相符的图标设计,这使图标在界面中呈现效果杂乱、识别性不高,降低了用户的效率,产生不好的用户体验。针对当前图标设计的发展,研究如何设计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图标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机界面中的图标设计,缺乏规范化和相应风格的准确性,使很多用户接收到错误的设计信息,这证明目前的手机界面图标设计缺乏系统、科学设计方法的指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围绕手机界面图标设计这一主题,选择经典的抽象设计风格,首先研究了手机界面中图标设计的规范,其次对抽象设计风格的艺术家及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最后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取抽象风格特征色与图标设计相结合,用科学、可视化的方式设计图标,并通过眼动实验的数据和问卷调研来进行测试和验证。总的来说,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结合手机界面中图标设计的规范和抽象艺术风格的设计特点,对图标设计的方式、图标设计的风格进行归纳,对经典的抽象设计风格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分析和归纳,这对抽象设计风格的相关艺术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2)在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领域等学科的基础上,从手机操作系统中图标线稿的设计绘制和抽象设计风格特征色提取这两个方面展开设计和研究。在MATLAB的环境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抽象设计风格作品的特征色调,并将其融合到几何抽象风格的图标线稿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抽象设计风格图标,对具体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3)验证了抽象设计风格图标的可用性。在抽象设计风格图标设计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眼动实验的数据和问卷调查对被试的测试来进行用户对于抽象设计风格图标的可用性验证,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用数据来证明这一设计研究和实践的可行性。本文在传统的手机手机操作系统中图标设计的基础上,对抽象设计风格艺术作品的色彩进行提取并应用于图标设计,对相关抽象设计风格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参照和指导意义。
徐金生[3](2020)在《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先后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围绕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设计和改造数据中心这一文章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积极落实解决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项目中关于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方案提出的各方面工作。最终按照预期目标圆满地将学校传统物理架构的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合理优化硬件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基于VMware的vSphere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非常成熟而且应用广泛。文章抓住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建设契机,结合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校的数据中心建设提出基于VMware技术的的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方案。文章还就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组织行业专家和校外代表进行专题论证,借鉴已经实施虚拟化数据中心示范案例的优点,排除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依据充分酝酿的改造方案,文章详细阐述了虚拟化数据中心完整的改造过程,遵循“三步走”思路,即硬件环境优化——软件平台部署——业务平台迁移。在经过三个月时间的不间断试运行及压力测试后,稳步迁移各种业务平台至虚拟化环境中,最终完成该中职校所有服务器基于VMware v Sphere的虚拟化方案设计与实际应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建设,整个数据中心在设备成本、资源利用率、环境能耗、智能管理等方面相比较传统的物理环境而言,有了显着的改善和优化。
高英达[4](2020)在《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语音交互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以语音交互系统为核心的智能产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其中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因其承载平台的特殊性,具有更高的渗透率、更丰富的交互方式和更多的使用场景,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仍然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移动端语音助手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多交互融合的优势,在一些复杂任务和非天然场景中仍会存在交互逻辑混乱、缺少主动性等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GUI与VUI结合的角度,研究了语音助手界面设计的原则。本文选择了市面上使用量较高的5款语音助手,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从产品亮点、设计表现、产品作用和交互结合四个维度对语音助手进行分析,以功能型和信息型为维度建立四象限并选取每个象限的典型问题共计14个进行测试,总结当前语音助手局限性,结合人机交互发展的演变,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设计思维与设计规范的变化,总结出13项语音助手设计的影响因子。然后通过专家访谈和用户问卷将因子收敛至8项,并使用AHP分析确定各项因子权重。最后,基于前期研究,结合组件化设计的思维,以基于认知引导、多线程操作、综合信息入口、主动交互、场景化设计、个性化设计、扁平与轻量设计和多模态设计8个影响因子为基础完成了语音助手方案的设计。
曹一石[5](2020)在《汉语学习APP评估与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期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移动汉语学习APP的数量逐渐增多。当今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正在使用汉语学习APP进行学习。尽管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汉语学习APP,然而学习者真正使用并能够认可的APP数量有限。一些APP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为使用者喜爱,不断更新,保留至今;一些汉语学习APP内容枯燥、功能简单,使用者不多,逐渐淘汰。本文旨在分析现有汉语学习APP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汉语学习者对APP的评价和需求,并对汉语学习APP的开发和推广提出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基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点,总结了智能手机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第二章梳理了市场上现有的汉语学习APP,从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开发团队、界面语言这三个方面对市场上的汉语学习APP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 APP 分析评估指标对 Pleco、Hello Chinese、Hsk Online、Aha Chinese、Chineasy五款不同类型的汉语学习APP进行评估,分析它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了解目前市场上汉语学习APP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分析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APP的使用情况,获知他们对汉语学习APP的看法与期待,并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APP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和被调查者对APP的期待,对汉语学习APP的设计和推广提出一些建议。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俞佳慧[8](2020)在《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文中提出科学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科学素养来源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任务,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决定和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和未来发展可能性。本研究是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我国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和实施。本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在政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架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模型,由此建构调查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基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模型,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研究;三是对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的内涵划分,《小学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借鉴类比研究的思路与表达方式,本研究建构了包含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定向系统三个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火箭模型”:动力系统素养表征为以教师教学效能感为基础的积极性以及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驱动力;操作系统和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相关,表征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与方法;定向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为教师对学科价值意义的理解,对学科教学目的和方向的认识。以此为基础,研究设计和运用《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调查校长,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管理者对科学教师的期望;同时设计和运用《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访谈方法调查小学科学教师,收集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状况。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现状总体较好,但也有问题存在:小学中存在大量兼职科学教师,教师群体中男女比例不协调,校际资源流通不畅;教学素养在动力系统素养中对科学教育的目的意义,理想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的认识高度一致,但是认识和行为不统一;在操作系统素养中小学科学教师课程开发的参与度低,教学活动的自主设计意识较差,在教学中自我研究意识较差;在动力系统素养调查中发现,各方对科学教师以及科学学科的重视不够,科学教师的职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研究形成的建议包括:(1)从小学科学老师来源和地位提升看,政府要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也要加大师范教育,注重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学校要加大科学教师招聘力度,也要发挥校长作用,建设学校联盟;(2)从定向系统看,科学教师要加强行动意识,明确知行合一;(3)从操作系统看,小学科学教师要巩固反思意识,总结教学得失;加强研究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化;(4)从动力系统看,科学教师的培养要精简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教师自身要保持竞争意识,加强自我学习,保持自身优势。在相关讨论部分,本研究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热情和勇气进行的一次“吃螃蟹”的尝试;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可能性。
吕正则[9](2020)在《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生产制造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智能化趋势的显着影响,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工程师面临着与传统工程环境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在智能环境中,出现软件与硬件加速结合、计算与工程深度融合等显着特征,包括德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在宏观战略的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强调计算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关键性位置。面向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智能环境中的工程师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计算能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从而对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模式中的计算能力提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培养成为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关键。本研究聚焦于“如何系统地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重新定义、规划、培养和提升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计算能力?如何系统构建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有效运行,以培养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能力?”的核心命题,开展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智能环境中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是什么;(2)当前国内外高校如何进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3)如何系统构建并有效运行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尽管已有研究对智能化趋势下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是从工程师培养的视角,对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尚未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借鉴工程知识体的理论视角,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层面深入认识和理解计算能力的内涵,通过文献梳理形成对计算能力的基本认识,并通过企业案例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炼计算能力的核心要素,力求对计算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提供了借鉴。其次,本研究选取国内外高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深入挖掘当前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在文献梳理提炼计算能力培养维度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工科专业案例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提炼形成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维度,并归纳总结计算能力培养的要点和特征,从而形成对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较为体系化的、深层次的理解,亦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体系的衔接形成了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再次,基于计算能力核心要素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本研究提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本科层面非计算机专业工科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明确计算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课程设计、教学运行、管理和控制三个层面提炼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关键点,并构建知识模块组合模式、计算情境体验模式、智能产业引领模式三个典型的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深入讨论模式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本研究强调,基于对智能化趋势的特征分析,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元构成、开放灵活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提炼形成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核心要素,丰富和完善了计算能力理论内涵;其二,基于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综合分析,构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其三,针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提出其在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借鉴。
宁鹏飞[10](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二、现代操作系统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操作系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基于微课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
2.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成果 |
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
(三)研究方案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点 |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分析 |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析 |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微课应用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适切性分析 |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需求分析 |
1.调查对象分析 |
2.教师能力分析 |
三、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1.指向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掌握学习理论 |
2.指向混合式技能训练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
(二)基于微课的“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1.理实一体的七步骤教学过程 |
2.微课支持的三阶段混合式教学形态 |
(三)实施条件 |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案例 |
(一)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及思路 |
1.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 |
2.微课设计与开发思路 |
(二)微课前期分析 |
1.“网线制作”微课前期分析 |
2.“操作系统安装”微课前期分析 |
(三)“网线制作”微课规划设计 |
1.“网线制作”的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
2.“网线制作”的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
3.“网线制作”的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
(四)“操作系统的安装”微课规划设计 |
1.“操作系统安装”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
2.“操作系统安装”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
3.“操作系统安装”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
(五)微课教学案例的制作与开发 |
1.微课制作环境和注意事项 |
2. “优芽互动电影”制作关键步骤 |
五、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方案 |
1.计划与设想 |
2.时间安排 |
3.对象筛选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四)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
1.行动研究方法与过程分析 |
2.教学效果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创新 |
2.研究结论 |
3.实施建议 |
(二)研究不足 |
1.行动研究的周期还可以再延长 |
2.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
3.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学生现状访谈问卷 |
附录 2 前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4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5 课堂观察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手机操作系统抽象风格图标的可用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手机操作系统与图标设计 |
2.1 手机操作系统视觉设计 |
2.2 图标设计 |
2.2.1 图标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
2.2.2 图标设计流程 |
2.3 图标设计的原则 |
3 抽象设计风格研究分析 |
3.1 抽象设计风格 |
3.2 康定斯基抽象设计理论及其设计造型研究 |
3.2.1 康定斯基抽象设计风格理论研究 |
3.2.2 康定斯基抽象风格点、线、面造型研究 |
3.3 抽象设计风格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
3.3.1 抽象设计风格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3.3.2 抽象设计风格在现代设中的作用 |
4 抽象设计风格在图标设计中的应用 |
4.1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设计思路 |
4.2 抽象设计风格艺术作品收集与分析 |
4.2.1 抽象风格艺术作品收集与分析 |
4.2.2 抽象风格色彩提取 |
4.3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的设计实践 |
4.3.1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设计 |
4.3.2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设计规范 |
4.3.3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设计草图及效果图 |
5 抽象设计风格图标可用性眼动追踪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2.1 测试用户 |
5.2.2 实验准备 |
5.2.3 实验设备 |
5.2.4 实验任务及流程 |
5.2.5 实验数据采集 |
5.2.6 实验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6.2.1 创新点 |
6.2.2 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环境 |
1.1.2 论文选题的必要性 |
1.2 论文研究的范围 |
1.2.1 论文研究解决的问题 |
1.2.2 论文研究带来的思考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当前环境分析 |
2.1 硬件资源现状 |
2.1.1 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 |
2.1.2 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 |
2.2 实际应用状态 |
2.2.1 设备与环境混乱 |
2.2.2 维护与管理繁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中心虚拟化方案设计 |
3.1 虚拟化技术简介 |
3.1.1 虚拟化架构产品概述 |
3.1.2 VMware v Sphere平台构成 |
3.1.3 VMware v Sphere架构 |
3.2 学校的应用需求 |
3.2.1 资源高效利用 |
3.2.2 管理便捷智能 |
3.3 虚拟化方案的确立 |
3.3.1 分析现有设备资源与应用实况 |
3.3.2 估算成本投入与运行效能 |
3.3.3 论证方案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虚拟化方案实施 |
4.1 优化基础硬件环境 |
4.1.1 择优选择服务器设备 |
4.1.2 提升服务器硬件配置 |
4.2 虚拟化平台部署 |
4.2.1 部署底层操作系统 |
4.2.2 架构虚拟化环境 |
4.2.3 虚拟化性能优化 |
4.3 虚拟化平台调试与迁移 |
4.3.1 虚拟化平台调试 |
4.3.2 业务系统迁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化与传统平台的对比 |
5.1 能耗 |
5.1.1 节约能源 |
5.1.2 减少污染 |
5.2 管理 |
5.2.1 集中管理 |
5.2.2 动态调整 |
5.3 性能 |
5.3.1 扩展性 |
5.3.2 安全性与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交互产品的设计模型及研究 |
1.2.2 语音交互技术的多场景应用研究 |
1.2.3 语音交互产品的评估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4.1 对语音交互发展的意义 |
1.4.2 对移动端语音助手发展的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语音助手竞晶体验与分析 |
2.1 竞品分析前期准备 |
2.1.1 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明确分析纬度 |
2.1.2 归纳技能分类与被测问题选择 |
2.2 语音助手体验总结: 设计表现、交互融合与产品作用 |
2.2.1 语音助手的设计框架与界面元素分析 |
2.2.2 语音助手交互逻辑分析 |
2.2.3 语音助手产品作用分析 |
2.3 当前语音助手的局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机交互演变研究概述及对语音交互发展的思考 |
3.1 交互方式变革 |
3.1.1 人机交互的最初形式-手工业阶段 |
3.1.2 交互命令语言阶段 |
3.1.3 基于键鼠和图形用户界面的交互阶段 |
3.1.4 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触屏交互 |
3.1.5 以语音交互为典型的自然交互阶段 |
3.2 产品形态变革: 设计思维与信息架构 |
3.2.1 PC时代的大屏展示与多线程操作 |
3.2.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小屏幕利用率 |
3.2.3 AI过渡时代下思维的突破和结构的优化 |
3.3 设计规范改变: 设计标准与界面元素 |
3.3.1 PC时代的web设计规范 |
3.3.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设计规范 |
3.3.3 AI过渡时代,语音助手将如何展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语音助手设计原则 |
4.1 语音助手设计原则的因素提取 |
4.1.1 交互层面 |
4.1.2 产品形态层面 |
4.1.3 设计规范层面 |
4.2 前期工作总结与用户访谈 |
4.2.1 访谈目标、用户与内容 |
4.2.2 访谈结果分析与问题梳理 |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用户研究 |
4.3.1 问卷调查内容与设计 |
4.3.2 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信度分析 |
4.3.3 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效度分析 |
4.4 构建语音助手设计的层次化权重模型 |
4.4.1 向上收敛研究因子构建层次化模型 |
4.4.2 致性检验计算模型权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音助手设计方案阐述与展示 |
5.1 语音助手设计理念介绍 |
5.2 语音助手的设计规范及组件化 |
5.2.1 语音助手的基础规范 |
5.2.2 界面元素与模块的规范 |
5.3 层次化权重模型在语音助手设计中的应用 |
5.3.1 基于认知引导 |
5.3.2 多线程操作 |
5.3.3 综合性信息入口 |
5.3.4 主动交互 |
5.3.5 场景化设计 |
5.3.6 个性化设计 |
5.3.7 扁平及轻量化设计 |
5.3.8 多模态响应 |
5.4 语音助手设计验证 |
5.4.1 验证指标与任务设计 |
5.4.2 验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用户调研问卷 |
附录2 层次分析调查表 |
附录3 语音助手使用满意度对比调查问卷 |
致谢 |
(5)汉语学习APP评估与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移动汉语学习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移动汉语学习相关概念 |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
二、智能手机APP说明 |
第二节 移动汉语学习理论基础 |
一、非正式学习理论 |
二、微型学习理论 |
三、情境学习理论 |
四、无缝学习理论 |
第二章 现有汉语学习APP分析与评估 |
第一节 汉语学习APP简介 |
第二节 现有汉语学习APP分类与示例 |
一、汉语学习APP基本分类 |
二、汉语学习APP样本示例 |
第三节 现有汉语学习APP分析与评估 |
一、APP分析评估指标 |
二、汉语学习APP样本分析与评估 |
第三章 基于SPSS的汉语学习APP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流程 |
第二节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内容 |
二、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一、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分析 |
二、汉语学习APP使用情况分析 |
三、被调查者使用体验分析 |
四、被调查者使用需求分析 |
五、汉语学习APP的未来趋势 |
第四章 汉语学习APP的思考与推广建议 |
第一节 对汉语学习APP开发的思考 |
一、设计与技术方面 |
二、教育心理学方面 |
三、语言学习方面 |
第二节 汉语学习APP推广策略 |
一、汉语学习APP的市场定位 |
二、汉语学习APP的推广渠道 |
结语 |
一、总结与回顾 |
二、研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 |
1.1.2 下一代人才培养要求对科学教师教学带来挑战 |
1.1.3 教学素养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素养与教学素养的理解 |
1.2.2 对教学素养内涵的相关研究 |
1.2.3 对教学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
1.2.4 对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设计、工具与对象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思路 |
2.2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调查内容架构 |
2.2.1 对教学素养的特征认识 |
2.2.2 教师教学素养“火箭模型”的构建基础 |
2.2.3 教师教学素养的“火箭模型” |
2.3 研究工具的设计 |
2.3.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的设计 |
2.3.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的设计 |
2.4 调查对象 |
2.4.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的调查对象 |
2.4.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 |
2.4.3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与分析 |
3.1.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 |
3.1.2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中问题的影响因素 |
3.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2.2 定向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
3.2.3 操作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
3.2.4 动力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4.2.1 政府重视教师保障 |
4.2.2 学校落实政策规划 |
4.2.3 教师自身持续修养学习 |
4.3 研究的讨论 |
4.3.1 研究创新和不足 |
4.3.2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 |
附录B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趋势 |
1.1.2 工程师能力要求变化 |
1.1.3 工程师培养模式演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边界及关键概念 |
1.3.1 计算 |
1.3.2 计算能力 |
1.3.3 工程教育模式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计算相关文献综述 |
2.1.1 计算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
2.1.2 计算相关概念辨析 |
2.1.3 工程师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 |
2.1.4 本节述评 |
2.2 工程知识体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工程知识体概念内涵探析 |
2.2.2 工程知识体与计算 |
2.2.3 工程知识体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 |
2.2.4 本节述评 |
2.3 工程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工程教育及计算教育发展 |
2.3.2 工程教育模式理论及实践 |
2.3.3 计算与工程教育 |
2.3.4 本节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能力要素及理论框架研究 |
3.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
3.1.1 计算能力基本要素提炼 |
3.1.2 研究问题提出 |
3.2 内容分析法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定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数据分析 |
3.3 案例分析 |
3.3.1 案例背景及工程师计算能力要点分析 |
3.3.2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
3.4 案例发现与结论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计算能力核心要素问卷调研 |
4.1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内容 |
4.1.3 变量测量 |
4.1.4 问卷预调查 |
4.2 样本描述与可靠性检验 |
4.2.1 样本数据 |
4.2.2 项目分析及信度检验 |
4.3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4 结论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
5.1 研究问题提出与相关理论分析 |
5.1.1 研究问题提出 |
5.1.2 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维度提炼 |
5.2 案例研究方案设计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案例样本选取 |
5.2.3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5.3 高校典型案例分析 |
5.3.1 计算能力培养要点分析 |
5.3.2 高校典型案例内容分析 |
5.3.3 案例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6.1 关于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考 |
6.2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
6.2.1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目标 |
6.2.2 分析过程 |
6.2.3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小结 |
6.3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
6.3.1 模式一:知识模块组合模式 |
6.3.2 模式二:计算情境体验模式 |
6.3.3 模式三:智能产业引领模式 |
6.3.4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分析 |
6.3.5 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小结 |
6.4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分析 |
6.4.1 传统工科转型 |
6.4.2 人工智能及智能相关工科发展 |
6.4.3 面向计算的数理基础培养 |
6.5 本章小结 |
7 完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
7.1 制定宏观层面的计算战略规划 |
7.2 产业参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过程 |
7.3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深化计算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的系统融合 |
7.4 整合软硬件资源保障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10)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2.2.4 人才培养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3.3.3 医院管理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现代操作系统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 林旭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手机操作系统抽象风格图标的可用性设计研究[D]. 段祥.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D]. 徐金生.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D]. 高英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汉语学习APP评估与调查分析[D]. 曹一石. 苏州大学, 2020(03)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D]. 俞佳慧. 成都大学, 2020(08)
- [9]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 吕正则. 浙江大学, 2020(06)
- [10]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