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级校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千兆网(论文文献综述)
贺冲冲[1](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电子布告栏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电子布告栏系统是一个基础的信息交流平台,也是智能服务类产品中使用广泛的一种信息表达工具。随着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现有技术实现方案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复杂的数据传输要求,同时选取合理的硬件开发板及操作系统也是一个热门研究,不仅要满足实际应用场景,还要考虑需求变化和运维成本,所以基于微服务架构来开发系统服务功能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实现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电子布告栏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根据功能需求和应用场景,选取合适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关系模型,基于微服务架构对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应用数据接入层、数据存储层做了合理的应用功能划分。服务器端各业务模块采用基于Java编程的微服务架构技术SpringBoot框架及关系型数据库MYSQL存储方案来实现各个微服务业务功能。Web端管理系统采用了 React构建应用界面的框架,包括其周边技术生态Dva、Redux、Webpack等工具,实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发。(2)针对客户端电子显示屏的通信机制、功耗性能进行设计优化,实现了复杂数据类型的网络传输交互功能与合适的渲染呈现机制,客户端采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香蕉派BPI-M2 Berry开发板,使用Java编程采用嵌入式技术开发并完成相关的功能等。完成了系统数据交互与业务功能的调试以及可行性验证,系统管理员根据应用需求可以对远程的电子显示屏编辑信息并发布。实现了系统业务模块的集中式管理审核与设备维护等操作,从而提高了一体化服务的工作效率。(3)本文实现了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案,结合电子布告栏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对系统中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实现了系统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图表呈现与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挖掘数据价值来给管理者提供决策和运营的数据支撑,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情况和运营计划做数据的趋势预测,通过系统数据分析的结果让用户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该系统不仅符合在校园的应用场景下信息管理需求和数据交互功能,还为公司企业以及商场会展类似的应用场景下业务需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参考方案。
杨帅[2](2020)在《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输出端,在职业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院校汽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尤其是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现阶段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方案,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智能网联汽车不仅仅包括了传统的汽车、电子行业,还融入了信息技术、通信、智能交通等众多技术领域,是一种新型的融合行业。它装配多种传感器、高性能的运算处理器、连接网络,车辆可以与道路、行人、车辆、云端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实现灵敏的环境感知性能、形成高效舒适的乘车环境、决策安全节能的行驶路径。智能网联汽车是现在全球的技术创新点。全文从七个方面对与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从论文的前期调研,了解到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教学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中职院校对此类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迫切需求。第二部分为课程规划部分,通过对于中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的了解,结合中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分析,制定出了一套相对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课程指导方案。第三部分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分别加以说明,各个部分采取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对于教学的模块化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为后期设备的维护与调试带来了很多的方便。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式与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设计方式不尽相同,需要考虑到电路设计在汽车上的运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真实智能网联汽车该功能的设计在电路的实现方面与真实的智能网联汽车之间的差别。在设计时,要尽可能与实车的电路设计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后期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技术运用中减少技术隔阂。第五部分介绍该系统软件的设计。软件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硬件是基础,软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软件的设计上给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第六章是这套系统的可行性验证,对于该教学系统进行各方面的实践总结,不断的进行改进。
李春春[3](2018)在《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EAST物理实验的深入开展,等离子体位形、压强、偏滤器热负荷和磁流体不稳定性等先进控制内容不断集成到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lasma Control System,PCS)中,为了实现从百微秒到几十毫秒不同时间尺度、多输入多输出等离子体参量的有效控制,需要解决强干扰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实时获取及传输问题,发展更加可靠的实时网络系统和操作系统,及支持分布式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系统。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中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提供确定性响应时间的RedHat MRG-R(Messaging,Realtime and Grid-Realtime)实时Linux作为操作系统,并对不同的实时控制需求提供操作系统实时定制;为了加快推进EAST实时数据采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结合了 CPU亲和性技术、多线程技术、数据缓存技术等实现了多块ADLINK DAQ PXI-2022采集卡的多通道同步实时数据采集,可以满足10kHZ以上的实时同步采集和控制的需求;还采用具有高速、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的反射内存卡(Reflective Memory,RFM)作为实时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轻量型的实时通信协议,能够实时传送采集数据,同时完成PCS控制命令的发送,对RFM的数据读写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址映射”的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解决了 PCIe接口类型的读写速度过慢的问题,优化了读/写速度,从原先8.6MBps/47.7MBps提升到现在的51.4MBps/51.3MBps(在读写512 Bytes时),显着降低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延时,从而达到了控制总延时小于100微秒的要求。由于RFM网络是光纤网络,可以克服强的电磁干扰,保证了实时诊断数据与命令的无损传。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片”的实时传输存储机制,有效解决千兆以太网的带宽瓶颈问题,满足了诊断数据同步传至EAST服务器的需求。为了保证控制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开发了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实现了对EAST实验网络设备的流量监控以及对故障设备的报警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监控工具。本文设计的系统为聚变装置提供了一整套通用的实时数据获取方案及规范,能够有效解决聚变实验中的实时通信问题。本文工作能够充分体现所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在聚变实验实时数据通讯及控制中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集成创新;同时论文在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网络三方面对EAS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扩充,提供了更多可靠的选择,对建立我国自主化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任家瑶[4](2017)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传播学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互联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新形式的远程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新时期终身学习体系主要的推动力。本文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以较为独特的教育传播学的视角,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审视。经过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四大基本的要素,并联系教育传播活动中信息交互理论、教育传播媒体理论、教育传播效果理论等教育传播学基本理论,抓住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具有自主个性化、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信息双向交互性、全球资源流动共享、对软硬件利用与依赖并存等特点,分别从教育传播媒介功效发挥的局限、教育传播基本要素的不完善以及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交互的不畅通三大方面,来分析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出我国未来现代远程教育提升传播效果的几点对策,其中包括强化网络及传播媒介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教师力量和学习者、充实并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师生双向信息交互等,以此来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克服现有缺陷,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冯华丽,韩小燕[5](2016)在《Moodle虚拟化集群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Moodle在单服务器上负载压力过大的问题,应创建一个集群将过于集中的负载分摊给多台服务器。但是,资源浪费、结构不灵活等缺陷存在于物理集群之中。因此,为了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各种资源,设计一个Moodle虚拟化集群,结果证明,Moodle虚拟化集群能够缩短响应时间和提高事务处理能力。
孙连军[6](2015)在《基于B/S架构的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及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集团化的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办学组织模式。教育集团通过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集团内部进行功能分解、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管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和发展。基于目前教育集团提高效益和规模扩张并举的诉求,集团内部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结合这些现实需求,研究与开发了适合集团化管理的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组织管理扁平、所有权和经营权无缝对接、教学与管理并重、师生教学交流模式无障碍融合、家校沟通顺畅等功能。以教育集团+学校的管理模式为背景,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论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及所采用的开发工具和相关技术,描述了这个系统的层级结构(集团模块集群、校园节点模块集群),并分别对不同的集群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设计构思,重点剖析了部分功能的程序设计。主要工作有:(1)对系统各集群进行了需求分析。结合对系统开发的实际调研分析,总结系统构成和功能分类的特点。(2)选择相关的软件和技术构建服务器端平台、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现平台系统的层级化设计。(3)研究基于B/S体系结构的平台优化方法。充分利用不同软件的模块特点,实现系统构建的优化搭配,提高系统的交互性、安全性等特点。通过该系统的使用,271教育集团实现了集团与学校的分层级管理,达到技术标准统一、业务功能兼顾的要求。在具体实现上,通过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不同模块之间的统一身份认证、不同层级之间数据交换技术、数据安全机制的热机备份、系统扩展的接口预留等关键技术的解决,实现了教学智能管理平台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从前期实际操作和运营过程来看,此平台实现了在集团化模式下对教学点的自动、动态管理,达到了教育集团一体化的管理目标。
邱霜玲[7](2015)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己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IPv4协议下的计算机网络暴露出了诸如路由表增长迅速、IP地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又在不断的扩招,校园网用户随之急剧增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随之逐渐出现了安全管理欠缺、带宽不足等多种问题。由此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络建设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IPv6校园网络建设工作,首先明确了IPv6校园网络的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我院网络现状做了IPv6组网需求分析,具体分析、对比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IPv4/IPv6组网过渡策略,完成了IPv6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实施规划,包括网络层次划分、设备选型、路由策略、IP地址规划等各个方面。最后,我们立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网络现状,通过GNS3仿真软件构建起了适用于Windows XP系统的仿真平台,自行设计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如双迹议栈技术仿真,使得IPv6同IPv4节点实现了互通;隧道技术仿真,则实现IPv6节点可通过IPv4网络对IPv6网络进行访问;包括静态与动态NAT-PT的仿真,使得IPv4主机与IPv6主机能够互相访问彼此的网络。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发现,测试环境网络通信正常,没有数据丢包现象,从而为我院校园网IPv6组网设计升级过渡提供了参考依据。
郑业萌[8](2013)在《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已成为高等院校行政办公以及教学管理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现今,校园网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网络建设的日渐成熟而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校园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校园网为高等院校的建设以及发展提供了更加富有创意的解决办法,为其教学和管理提供了更加多面且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更加直接快速的展现平台,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才逐渐在我国兴起。相对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较小,学生层次较为复杂。在校园网设计和应用上,由于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在校园网的建设上,起步晚、规模小、投入小,所以高职院校校园网有其自身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校园网的特点。与本科院校的与国际接轨的大中型网络系统相比,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大都属于中小型系统,以校园局域网为主,但它的网络结构和性能要求却有其特殊性,为此,相应的网络设计、网络应用也有一些特别的考虑。本文将以高职院校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校园网设计与应用为背景,从高职院校校园网需求分析和校园网设计原则及目标入手,对高职院校校园网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重点设计与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总体网络架构、结构化布线系统、网络设备选型、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网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环节,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设计及应用的相关问题。最后,从高职院校校园网安全问题的实际入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网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分析了安全体系实现的流程,最终解决高职院校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问题,保证了高职院校校园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钱雯[9](2012)在《VLAN技术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校园网络用户数量激增,各种信息资源急剧膨胀,海量数据的产生致使校园网络服务器遇到了瓶颈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大规模用户的应用需求,必须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弥补这一不足。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技术,具有网络配置灵活、便于升级扩展和安全可靠等优点顺应了这一潮流,并能解决当前校园网络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VLAN的校园网络管理和应用系统,主要通过路由器、网桥、和交换机等设备连接同一网段内的计算机节点使同一局域网内的节点之间可直接进行通信,对于不同网段内的节点之间不必采用路由器设备也能进行通信。通过虚拟局域网实现用户的移动式、快捷化组网,方便网管人员从逻辑上网络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提高了整个校园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论文主要工作包括:(l)分析了虚拟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应用结构、特点和应用前景,并对在校园网络中使用VLAN的优势、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探讨。(2)通过对VLAN的优点分析,分别从网络管理需求、网络安全需求、安全接入需求、病毒防范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校园网络的系统需求;(3)分别从设计原则、拓扑结构、交换机配置、实现途径、网络节点配置和分层功能设计等方面对校园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4)详细分析并研究了基于VLAN技术的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步骤,设计了VLAN网络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最短路径的路由算法。(5)分别对网络应用的可靠性、服务器安全、安全接入的应用、病毒防范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通过仿真实验并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
宋海宏[10](2010)在《构建高效的校园网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1994年起开始投资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China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在Cernet建设的推动下,高校校园网建设出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各高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并成为计算机网络最重要基础设施,促进了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校园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怎样建设高效低耗的校园网值得思考和研究。因而,本文从校园网基础建设、需求分析、总体规划等内容开展研究。第一章绪论,提出了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目标;第二章需求分析及设计原则,论述了校园网的特点、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实际情况、需求分析及设计原则;第三章论述了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结构设计、主干网、接入层技术选型、上网技术认证、适合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设计方案及特点;第四章是校园网网络管理的论述,对IP地址规划、网络管理方法及网管软件、VLAN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校园网的网络安全详细进行了应用研究同时总结了校园网建设。本课题中通过比较并引用一些文献资料阐述了校园网的发展概况,以对国内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分析比较,勘察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建设状况,对以往校园网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重新定位了校园网建设一些基础问题,提出了通过双出口策略路由提高网络速度,使用802.1X协议进行身份认证,使用透明代理方便用户使用网络,通过等值路由及代理重定向进行负载均衡等,设计了校园网建设。本人参与了立项、调研、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作。结合实践,本文从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实际出发,分析了网络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校园网建设的需求。从校园网的网络规划,业务应用,拓扑结构,安全保障,系统功能,安全管理和网络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系统建设详细方案。遵循校园网渐进发展的模式,部署适当方式、配置适当产品,得到了适应校园网复杂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
二、升级校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千兆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级校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千兆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的电子布告栏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子布告栏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子布告栏系统相关技术 |
2.1 微服务和电子布告栏的概述 |
2.1.1 微服务的介绍 |
2.1.2 微服务的架构原理 |
2.1.3 电子布告栏的发展 |
2.1.4 电子布告栏的功能 |
2.2 数据库技术 |
2.2.1 关系型数据库MYSQL |
2.2.2 数据库的设计流程 |
2.3 电子布告栏系统开发的技术选型 |
2.3.1 React相关技术 |
2.3.2 微服务SpringBoot相关技术 |
2.3.3 BPI-M2 Berry相关技术 |
2.4 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 |
2.4.1 数据可视化分析原理 |
2.4.2 数据可视化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布告栏系统架构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可视化需求分析 |
3.3 电子布告栏架构设计 |
3.3.1 系统架构设计模式 |
3.3.2 电子布告栏系统架构 |
3.4 数据库MYSQL设计 |
3.4.1 数据库E-R模型 |
3.4.2 用户信息表 |
3.4.3 编辑信息表 |
3.4.4 发布信息表 |
3.4.5 评论信息表 |
3.4.6 客户端信息表 |
3.5 系统逻辑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电子布告栏系统功能实现 |
4.1 系统微服务业务模块功能实现 |
4.1.1 基于微服务SpringBoot具体实现 |
4.1.2 用户服务模块 |
4.1.3 信息服务模块 |
4.1.4 客户端服务模块 |
4.1.5 数据服务模块 |
4.1.6 基础服务模块 |
4.2 微服务分布式部署 |
4.3 Web页面功能实现 |
4.3.1 Web页面React具体实现 |
4.3.2 用户管理功能 |
4.3.3 信息管理功能 |
4.3.4 编辑管理功能 |
4.3.5 客户端管理功能 |
4.3.6 可视化管理功能 |
4.4 Web页面数据交互 |
4.5 客户端显示屏功能实现 |
4.5.1 客户端功能BPI-M2 Berry具体实现 |
4.5.2 客户端业务功能 |
4.6 显示屏数据交互 |
4.7 数据可视化分析实现 |
4.7.1 数据可视化交互逻辑 |
4.7.2 数据可视化Echarts技术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可视化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1.1 电子布告栏功能测试 |
5.1.2 BPI-M2 Berry功能测试 |
5.1.3 LINUX环境各服务接口测试 |
5.2 数据可视化分析 |
5.2.1 可视化结果分析 |
5.2.2 可视化分析价值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概况 |
1.1.2 智能网联汽车国内外发展规模 |
1.1.3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分析 |
1.1.4 国内中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方向现状 |
1.1.5 1 +X证书的需求 |
1.2 提出问题 |
1.3 解决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仿真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设计 |
2.1 仿真实验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组成 |
2.1.1 仿真车模 |
2.1.2 微处理器 |
2.1.3 微型车载电脑 |
2.1.4 舵机 |
2.1.5 传感器 |
2.2 仿真实验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结构设计 |
2.2.1 驱动电机的改装 |
2.2.2 摄像头安装 |
2.2.3 半轴位置旋转编码器的安装 |
2.2.4 超声波距离传感器的安装 |
2.2.5 射频识别读写器的安装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仿真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电路系统设计与开发 |
3.1 硬件电路设计 |
3.1.1 电源转换电路 |
3.1.2 基准电源电路 |
3.2 单片机部分 |
3.3 按键电路的设计 |
3.4 电机驱动电路 |
3.5 液晶显示电路 |
3.6 超声波传感器电路 |
3.6.1 接口说明 |
3.6.2 测距工作原理 |
3.7 单片机开发工具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仿真智能网联汽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 |
4.2.2 标识线识别算法 |
4.2.3 速度控制原理 |
4.2.4 上位机监控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平台概况 |
5.2 课程情况反馈 |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课程规划 |
6.1 教学系统建设 |
6.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6.3 课程设置 |
6.4 学习工作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核聚变研究现状 |
1.1.2 EAST实验装置及等离子体控制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DⅢ-D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
1.2.2 KSTA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
1.2.3 ASDEX-U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
1.2.4 ITE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
1.3 现有EAST PCS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 |
2.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
2.2 实时操作系统 |
2.3 关键技术 |
2.4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2.4.1 RTOS优化 |
2.4.2 系统服务进程设置方法 |
2.5 实时系统定制方法性能评估 |
2.5.1 实验平台搭建 |
2.5.2 实验测试流程 |
2.5.3 实时性能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时网络的研究 |
3.1 研究背景及内容概述 |
3.2 信号长距离传输方式 |
3.2.1 电缆直接传输 |
3.2.2 模拟信号数字化后光纤传输 |
3.2.3 以太网传输 |
3.2.4 Myrinet网络传输 |
3.2.5 低延时万兆以太网传输 |
3.2.6 反射内存网络传输 |
3.3 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 |
3.4 实时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设计 |
3.4.1 传统通信协议存在的不足 |
3.4.2 数据链路层设计 |
3.4.3 应用层设计 |
3.4.4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设计 |
3.5 实验性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实时处理的研究 |
4.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
4.2 数据实时采集设备的研究 |
4.2.1 采集卡设备 |
4.2.2 ADLINK PXI-2022连续采集模式 |
4.2.3 ADLINK PXI-2022实时采集模式设计 |
4.3 数据实时存储机制的研究 |
4.3.1 并发技术 |
4.3.2 多任务并发机制设计 |
4.3.3 基于时间片的存储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 |
5.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
5.2 网络监控系统 |
5.2.1 网络监控系统概述 |
5.2.2 SNMP协议 |
5.2.3 RRDTool绘图工具 |
5.3 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基于Cacti的硬件架构设计 |
5.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5.3.3 监控系统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6.3.1 总体硬件架构设计 |
6.3.2 EAST子系统采集设备硬件结构设计 |
6.4 系统数据流设计 |
6.5 系统集成测试与分析 |
6.5.1 EAST放电控制时序概述 |
6.5.2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台面测试 |
6.5.3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现场测试 |
6.5.4 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传播学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
2 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
2.1.1 国外学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
2.1.2 我国学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
2.2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传播学理论基础 |
2.2.1 教育传播学概念及研究范畴 |
2.2.2 与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的教育传播学理论 |
3 教育传播学视角下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分析 |
3.1 现代远程教育基本要素的教育传播学解读 |
3.1.1 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系统的构建 |
3.1.2 影响现代远程教育效果的教育传播学因素 |
3.2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教育传播学解析 |
3.2.1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发展现状 |
3.2.2 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传播特点 |
3.3 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
3.3.1 教育传播媒介功能与效能发挥的局限性 |
3.3.2 教育传播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的不完善 |
3.3.3 教育传播活动中的信息交互不畅通 |
4 教育传播学视角下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议 |
4.1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媒介的功效 |
4.1.1 打通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的“网络高速路” |
4.1.2 升级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的“媒体运输车” |
4.2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中的基本要素 |
4.2.1 加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专业化教师培养 |
4.2.2 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参与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4.2.3 提高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水平 |
4.3 保证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信息双向交互过程的畅通 |
4.3.1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 |
4.3.2 创新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活动的新型网络生态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Moodle虚拟化集群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Moodle物理集群 |
二、基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Moodle虚拟化集群构建实例 |
1. 服务器虚拟化设计 |
2. 网络虚拟化设计 |
3. 存储虚拟化设计 |
三、小结 |
(6)基于B/S架构的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本课题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 |
2.1 管理平台体系结构分析 |
2.1.1 C/S体系结构 |
2.1.2 B/S体系结构 |
2.2 企业门户平台开发技术的研究 |
2.2.1 ASP技术 |
2.2.2 JSP技术 |
2.2.3 PHP嵌入式脚本编程语言 |
2.2.4 ASP.NET技术 |
2.2.5 AJAX技术 |
2.2.6 jQuery技术 |
2.2.7 C#语言 |
2.3 服务器操作系统概述 |
2.3.1 Linux操作系统 |
2.3.2 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统 |
2.4 Web服务器概述 |
2.4.1 IIS(互联网信息访问) |
2.4.2 Apache服务器 |
2.4.3 Nginx服务器 |
2.5 数据库服务器概述 |
2.6.NET Framework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管理平台的层级结构 |
3.2 集团管理平台 |
3.2.1 集团管理平台的组成 |
3.2.2 集团办公系统(集团功能模块OA)功能设计规划 |
3.2.3 集团管理平台其它分类功能需求 |
3.3 学校(教学节点)管理平台 |
3.3.1 学校管理平台的组成 |
3.3.2 集团办公系统(学校功能模块OA)功能设计规划 |
3.3.3 学校管理平台其它分类功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设计及实施 |
4.1 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构建的整体方案 |
4.1.1 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方案的基本框架 |
4.1.2 管理平台架构实现的大致思路 |
4.2 管理平台的物理架构 |
4.3 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4.4 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施 |
4.4.1 统一数据平台的数据管理性能标准 |
4.4.2 统一数据平台的实现策略 |
4.5 统一认证平台的设计与实施 |
4.5.1 统一身份认证机制的流程设计 |
4.5.2 统一认证平台的实现策略 |
4.6 统一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施 |
4.6.1 统一工作平台的功能设计 |
4.6.2 统一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
4.6.3 特色教育平台的功能设计 |
4.6.4 统一应用平台的实现策略 |
4.7 综合信息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施 |
4.7.1 门户网站的功能设计 |
4.7.2 门户网站的实现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的软硬件环境 |
5.2 测试的策略 |
5.2.1 测试流程标准及策略 |
5.2.2 测试的类型 |
5.2.3 测试方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系统实际应用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7)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IPv6相关技术基础 |
2.1 IPv6协议概述 |
2.1.1 报文结构 |
2.1.2 地址结构 |
2.2 IPv6过渡技术 |
2.2.1 双栈协议技术 |
2.2.2 隧道技术 |
2.2.3 翻译技术 |
2.2.4 过渡技术总结 |
2.3 小结 |
第3章 IPv6校园网组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 |
3.1.1 校园网现状介绍 |
3.1.2 组网目标需求 |
3.2 组网原则 |
3.2.1 必需原则 |
3.2.2 参考原则 |
3.3 校园网IPv6组网路由协议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IPv6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 |
4.1 校园网IPv4到IPv6过渡策略、阶段及演进方案 |
4.1.1 校园网过渡策略 |
4.1.2 校园网过渡 |
4.1.3 校园网演进方案 |
4.2 校园网整体结构设计 |
4.2.1 校园网拓扑结构 |
4.2.2 IP地址规划 |
4.2.3 VLAN划分 |
4.2.4 交换部分设计 |
4.2.5 路由部分设计 |
4.3 校园网组网设备选型 |
4.4 组网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4.4.1 纯IPv6子网的建设 |
4.4.2 路由规划 |
4.4.3 地址分配 |
4.4.4 ACL设计 |
第5章 IPv6校园网组网实现与测试 |
5.1 概述 |
5.2 网络环境结构搭建 |
5.3 初始配置 |
5.4 协议一致性测试 |
5.5 隧道功能测试 |
5.6 NAT-PT协议转换测试 |
5.6.1 静态NAT-PT测试 |
5.6.2 动态NAT-PT测试 |
5.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职院校校园网需求分析 |
1.1.1 高职院校校园网发展现状 |
1.1.2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功能 |
1.1.3 高职院校校园网发挥的作用 |
1.1.4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校园网发展现状 |
1.2 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原则及目标 |
1.2.1 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原则 |
1.2.2 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目标 |
第2章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规划与设计 |
2.1 高职院校校园网总体设计 |
2.2 高职院校校园网详细设计 |
2.2.1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图 |
2.2.2 高职院校校园网布局结构 |
2.2.3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设计方案 |
2.2.4 高职院校校园网采用的协议 |
2.2.5 高职院校校园网采用的网络操作系统 |
2.3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多校区的网络互联设计 |
第3章 高职院校校园网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高职院校的电子图书馆系统 |
3.1.1 高职院校电子图书馆系统的功能特点 |
3.1.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电子图书馆的系统构成与设计 |
3.2 高职院校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
3.2.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
3.2.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3 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系统 |
3.3.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网络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3.3.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系统 |
3.4.1 基于 Web 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 |
3.4.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管理系统的应用 |
3.5 高职院校的视频服务系统 |
3.5.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视频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
3.5.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视频服务系统的实现 |
第4章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安全体系 |
4.1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安全问题 |
4.1.1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外部网络问题 |
4.1.2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内部网络问题 |
4.1.3 高职院校校园网面临的其他安全问题 |
4.2 高职院校校园网安全体系架构的建立 |
4.2.1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边界安全 |
4.2.2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网络应用安全 |
4.2.3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网络用户管理 |
4.2.4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运维管理 |
4.2.5 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全网安全预警 |
4.3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校园网的安全体系设计 |
4.3.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校园网的安全体系结构 |
4.3.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校园网安全系统的工作实现流程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9)VLAN技术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状分析 |
1.2.1 校园网现状分析 |
1.2.2 VLAN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构建虚拟局域网的作用与意义 |
1.3.1 意义分析 |
1.3.2 效益分析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VLAN 技术基础 |
2.1 VLAN 的概述 |
2.2 交换式以太网 VLAN 和 ATM VLAN |
2.3 划分 VLAN 的原因分析 |
2.4 虚拟局域网分类 |
2.5 VLAN 的优点 |
2.6 VLAN 技术的应用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VLAN 的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
3.1 校园网络总目标 |
3.2 校园网络中 VLAN 技术的优势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VLAN 的校园网络总体设计 |
4.1 三大平台建设需求 |
4.1.1 统一数据平台 |
4.1.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
4.1.3 统一校园门户平台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2.1 可管理性与先进性 |
4.2.2 标准化与保密性 |
4.2.3 可靠性与安全性 |
4.2.4 经济性与可扩展性 |
4.3 配置三层交换机创建 VLAN |
4.3.1 设置 VTP DOMAIN |
4.3.2 配置中继 |
4.3.3 将交换机端口划入 VLAN |
4.3.4 配置三层交换 |
4.4 VLAN 实现途径 |
4.5 网络节点和设备配置 |
4.6 网络分层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LAN 技术在校园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
5.1 VLAN 应用意义与实现功能 |
5.2 建设原则 |
5.2.1 统筹规划分布实施 |
5.2.2 统一标准完善制度 |
5.2.3 软硬结合资源共享 |
5.2.4 体现特色突出教学 |
5.3 VLAN 网络拓扑结构 |
5.3.1 子网划分 |
5.3.2 VLAN 的 ID 规划 |
5.3.3 VLAN 地址的动态分配与管理 |
5.4 硬件设备的选择 |
5.4.1 交换机的选择 |
5.4.2 服务器的选择 |
5.4.3 工作机的选择 |
5.5 基于最短路径的路由算法设计与分析 |
5.5.1 算法流程设计 |
5.5.2 算法代码设计 |
5.6 可靠性网络系统设计 |
5.7 服务器系统安全设计 |
5.8 基于 VLAN 的防病毒体系设计 |
5.9 基于 VLAN 的网络性能分析 |
5.10 VLAN 性能测试 |
5.10.1 测试布局 |
5.10.2 实验环境参数设置 |
5.10.3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建立 |
5.10.4 网络端口扫描测试 |
5.10.5 FTP 代理测试 |
5.10.6 VLAN 测试难题及解决方案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构建高效的校园网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
1.3 国内外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分析 |
1.4 课题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设计原则 |
2.1 校园网的特点 |
2.2 需求分析 |
2.3 设计原则 |
第三章 方案设计 |
3.1 体系结构的选用 |
3.2 网络结构的选用 |
3.2.1 核心网络层 |
3.2.2 汇聚层网络 |
3.2.3 接入层网络 |
3.3 主干网选型 |
3.4 主干网技术选型 |
3.5 上网技术认证选型 |
3.5.1 PPPOE |
3.5.2 802.1X |
3.5.3 VLAN+WEB 方式 |
3.5.4 三种不同方式的比较 |
3.5.5 网络规划与设计 |
3.5.6 不透明代理服务 |
3.5.7 代理重定向 |
3.5.8 路由选择 |
3.6 网络方案特点 |
3.6.1 VLAN 优化 |
3.6.2 扩充性 |
第四章 网络管理 |
4.1 VLAN 的管理 |
4.2 IP 地址规划 |
4.3 校园网网络管理 |
4.4 网管软件选型 |
第五章 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
5.1 影响校园网安全的各种因素 |
5.1.1 硬件上的因素 |
5.1.2 软件上的因素 |
5.1.3 管理规范性的因素 |
5.1.4 普法教育的因素 |
5.1.5 网络用户的因素 |
5.2 网络安全的应对策略 |
5.2.1 设备管理的安全 |
5.2.2 从技术上保证 |
5.3 网络管理方案 |
5.4 校园网中安全技术应用 |
5.4.1 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 |
5.4.2 过滤产品应用 |
5.4.3 操作系统的选择 |
5.4.4 网络版杀毒软件的应用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升级校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千兆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的电子布告栏系统设计与实现[D]. 贺冲冲.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研究[D]. 杨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D]. 李春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传播学审视[D]. 任家瑶.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5]Moodle虚拟化集群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冯华丽,韩小燕.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9)
- [6]基于B/S架构的集团化数字校园智能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孙连军.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7]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邱霜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8]高职院校校园网设计与应用[D]. 郑业萌.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9]VLAN技术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D]. 钱雯.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构建高效的校园网的应用技术研究[D]. 宋海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