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区集雨措施和养分添加对苜蓿草地和封育植被生产力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半干旱黄土区集雨措施和养分添加对苜蓿草地和封育植被生产力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甘肃省榆中县北山地区)利用垄沟集雨技术建成的人工苜蓿草地和围栏封育的撂荒地演替植被为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垄沟集雨技术下的苜蓿草地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剖面水分动态、苜蓿根系及地上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与养分动态、分解速率对集雨技术的响应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初步探讨了养分添加对封育的撂荒地演替植被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的影响;以及养分添加对封育植被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和植被建设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榆中县北山地区进行了四个实验。实验一:垄沟集雨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产草量的影响,实验设5个处理:1)CK:常规平作,不起垄,不覆膜(对照);2)M30:垄和沟的宽度都为30 cm,垄上覆盖塑料薄膜;3)M60.垄和沟的宽度都为60 cm,垄上覆盖塑料薄膜;4)B30:垄和沟的宽度都为30 cm,不覆膜;5)B60:垄和沟的宽度都为60 cm,不覆膜。实验二: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野外埋置分解试验,实验在实验一的5个处理中进行野外分解。实验三:集雨措施对植株残体和根系,有机肥野外埋置分解的影响,实验设2个处理:1)F:平地不起垄,不覆膜;2)H:起垄覆膜,垄和沟宽都为60cm。实验四:养分添加对围栏封育的撂荒地植被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和植被建设的作用,实验设4个处理:1)CK:不施肥(对照);2)N:只添加氮肥;3)P:只添加磷肥;4)NP:同时添加氮肥和磷肥。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1)垄沟覆膜处理(M60)能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裸露处理(B30、B60)的苜蓿干草产量反而降低,各处理之间的产量关系为:M60>M30>CK>B60>B30,这一产量的大小顺序与前七年是保持一致的;M60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此外,M60处理在高产的同时保证了浅层(0-100cm)土壤的水分补充。2)种植苜蓿能有效提高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苜蓿会导致0-20cm的土壤C/N比降低,C/N比减小将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在本研究中,M60处理能很好的减缓0-20cm土壤C/N的降低。实验二:1)苜蓿根系分解速率(K)大于地上凋落物:KM60R(0.0029)>KM60L(0.0021)、KM30R(0.0025)> KM30L(0.0012)、KB60R(0.0025)> KB60L(0.0014)、KB30R(0.0023)> KB30L(0.0014)、KCKR(0.0022)>KCJL(0.0014);苜蓿地上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的初始N含量、C/P显著正相关,而与初始C/N显著负相关。2)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野外埋置分解的前90d植物有机碳迅速释放,有机碳含量较分解前显著降低,随后释放减缓,分解450d后, M60处理的地上凋落物有机碳释放量最大(81.0g/kg)。所有处理的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在埋置分解450d后,分解残体的全N(B30除外)、全P均较基底值(分解前的值)增加,表现为N、P素的富集积累。3)分解袋野外埋置分解450d后,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的C/N比均显著降低,对于根系残体,其C/N比降低幅度的大小依次为:M30(9.70)>M60(9.48)>CK(9.27)>B60(8.41)>B30(7.24);而对于地上凋落物,其C/N比降低幅度依次是CK(9.59)>M30(9.27)>B30(7.91)>M60(7.69)>B60(5.69)。4)分解速率除了与底物自身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外,还受环境因子影响,本实验发现苜蓿根系及地上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p<0.05)。5)分解袋野外埋置分解450d后,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SOC)含量都增加了,且根系分解残体0-20cm的SOC含量高于地上凋落物分解残体的SOC含量;分解过程中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层的土壤C/N比随分解时间增加而增大,其中M60处理的根系分解450d后残体的土壤C/N比最大(9.20),CK与M30的地上凋落物分解的土壤C/N比最小(8.50),此外,根系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层的土壤C/N比都大于地上凋落物残体0-20cm土壤C/N比(B30处理除外)。6)分解袋野外埋置分解450d后,根系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磷趋势为:裸露处理>CK>覆膜处理,且M60处理最低,而地上凋落物残体0-20c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为:B30 (5.54mg/kg)∽CK (5.33mg/kg)∽B60 (5.29mg/kg)>M30 (4.43mg/kg)>M60 (3.66mg/kg);分解450d后,根系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层的土壤C/P比大于地上凋落物残体0-20cm的土壤C/P比,覆膜处理残体附近2-3cm的0-20cm土壤C/P比大于裸露处理和对照CK,其中M60处理的C/P比最大,CK处理的C/P比最小。实验三:小麦、玉米、豌豆、苜蓿、土豆等五种作物植株残体和根系及有机肥在垄沟覆膜集雨处理下的分解速率大于平地不覆膜处理,实验还发现,野外埋置的分解速率与0-20cm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实验四:添加N肥、P肥能够增加围栏封育撂荒地植被整个生长季的地上生物量,且添加P肥处理的地上生物量为四个处理中最高,但添加NP肥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和对照无显著差异;添加N肥会加剧土壤水分消耗,而添加P肥、NP则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实验还发现,添加N肥会使0-20cm土层的SOC含量降低,同时0-20cm的土壤C/N比降低,而添加P肥、NP肥能有效提高0-20cm土层的SOC和土壤全氮含量,并且能缓解0-20cm土壤C/N比的降低。因此,综合考虑生产效益和生态利益,添加P肥有利于围栏封育撂荒植被的恢复和建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
  • 1.2.2 凋落物
  • 1.2.3 封育
  • 1.3 本文的立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 2.1.2 植被特点
  • 2.2 样品分析
  • 2.2.1 植物样品分析
  • 2.2.2 土壤样品化学指标测定
  • 第三章 垄沟集雨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产草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采样与测定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紫花苜蓿草地产草量
  • 3.2.2 水分利用效率(WUE)
  • 3.2.3 土壤剖面水分动态
  • 3.3.4 土壤有机质(SOC)、全氮、C/N的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凋落物分解的化学计量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凋落物材料的备置与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方法——网袋法(Bocock & Gilbert,1957;Liu et al.,2006)
  • 4.1.3 采样与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和分解速率
  • 4.2.2 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埋置分解过程中的植物有机碳及养分释放动态
  • 4.2.3 苜蓿根系和凋落物分解与0-20cm土层土壤水分
  • 4.2.4 苜蓿根系和地上凋落物埋置分解后残体的土壤SOC、TN、TP、C/N
  • 4.2.5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 4.2.6 土壤有机碳(SOC)与速效磷(AP)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对微集雨技术的响应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置备
  • 5.1.2 试验设计
  • 5.1.3 实验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作物植株残体残留率和野外埋置的分解速率
  • 5.2.2 作物植株残体、根系及有机物分解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养分添加对围栏封育的撂荒地植被的建设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采样与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添加肥料对封育撂荒植被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6.2.2 封育撂荒地的土壤剖面含水量
  • 6.2.3 添加肥料对封育植被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C/N的影响
  • 6.2.4 添加肥料对封育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垄沟集雨技术下的苜蓿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
  • 7.2 集雨技术对苜蓿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动态
  • 7.3 土壤温度、水分对植株残体、根系及有机肥分解的影响
  • 7.4 养分添加对封育草地建设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处理条件下苜蓿品质特性变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9(S1)
    • [2].苜蓿青青的“河北配方”[J]. 河北农业 2020(02)
    • [3].苜蓿类胡萝卜素合成调控机制获揭示[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0)
    • [4].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 2020(03)
    • [5].苜蓿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在饲料中的应用[J]. 饲料研究 2020(08)
    • [6].苜蓿型饲粮对羊生产性能的影响[J]. 北方牧业 2020(21)
    • [7].苜蓿名称小考[J]. 草地学报 2017(06)
    • [8].叶面肥(药)对苜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5)
    • [9].多叶型苜蓿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23)
    • [10].河套地区盐碱地苜蓿水肥管理试验初探[J]. 北方农业学报 2017(01)
    • [11].苜蓿新品种草原4号的选育[J]. 草业科学 2017(04)
    • [12].优质苜蓿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04)
    • [13].黑龙江省苜蓿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J]. 现代畜牧科技 2017(06)
    • [14].苜蓿:天马的食粮[J]. 中国三峡 2017(04)
    • [15].草甸草原区引种苜蓿适应性评价[J]. 草原与草坪 2017(03)
    • [16].现代化收割苜蓿[J]. 甘肃农业 2017(16)
    • [17].叶面肥(药)对苜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评价(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9)
    • [18].苜蓿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J]. 饲料博览 2017(10)
    • [19].配方施肥对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J]. 草原与草业 2015(04)
    • [20].美国苜蓿贸易——趋势、经验与启示[J]. 草业科学 2016(03)
    • [21].苜蓿多糖研究进展及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J]. 草业与畜牧 2016(04)
    • [22].苜蓿的种植与管理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11)
    • [23].首批规模进口西班牙苜蓿检验合格装车放行[J]. 中国奶牛 2014(Z4)
    • [24].新书推介——《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J]. 草原与草坪 2015(01)
    • [25].γ-聚谷氨对苜蓿增产及品质的影响[J]. 甘肃畜牧兽医 2015(04)
    • [26].苜蓿的春天[J]. 中国农垦 2015(06)
    • [27].苜蓿生物活性物质在动物上的应用[J]. 草业科学 2015(07)
    • [28].不同来源干苜蓿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J]. 中国牛业科学 2015(03)
    • [29].第六届(2015)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国际苜蓿会议将于10月下旬在蚌埠召开[J]. 中国奶牛 2015(17)
    • [30].关于召开第六届(2015)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国际苜蓿会议的通知[J]. 草原与草业 2015(03)

    标签:;  ;  ;  ;  ;  

    半干旱黄土区集雨措施和养分添加对苜蓿草地和封育植被生产力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