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

论文题目: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谭伟平

导师: 张楚廷

关键词: 大学,精神,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直接催生了我们对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课程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认识,如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课程在什么时候被什么原因削弱?如何看待评价我国大学现在开展的人文教育和开设的人文课程及其作用?人文课程具有哪些特征?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确定?隐性课程在人文课程中的表现形态和作用等等。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价值属性需要依赖于课程尤其是隐性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它能够提供多少可以转化为学生心灵的东西。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人文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其内隐性的研究不能缺席也不应该缺席。本文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人文,而是特别地围绕着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所具有的内隐性特征展开研究,所以,隐性课程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回顾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后,认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现代大学三大课程系统的基因。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体现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三大要素之一。教师水平、学生习得、课程体系这三者构成了现代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三原色”。因此,在今日的大学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基石,教师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保证,学生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最终体现。人文课程是享受课程。人文课程也要传授知识,也需要为人文专业的受教育者提供一种生活的职业训练,但它更应该是情感、人格的薰陶,是美和生活的创造。如果说“求真”是科学课程的关键词的话,那么,“境界”就是人文课程的关键词。人文课程具有根基性、导向性、统领性、互补性、和谐性、民族性和本土性等特征。它有三种结构方式: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方式; 二是外显与内隐结合的复式结构方式; 三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方式。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大学教育出问题了吗?——研究的起因与范畴

1.1 大学教育警示录

1.2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范畴

2 两种教育的价值尺度——人文与科学

2.1 “人文”溯源

2.2 “学科”与“科学”之辨

2.3 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关系

3 斯芬克司之谜——审视人文教育

3.1 人文教育在弃恶扬善方面能起多大作用

3.2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3.3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4 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4 悠久的钟声——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4.1 大学课程的含义

4.2 人文课程的作用

4.3 人文课程的特征

4.4 人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4.5 人文课程的结构方式

5 润物细无声——人文课程的隐性特质

5.1 人文课程的育人特点

5.2 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5.3 隐性课程的特性

5.4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5.5 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5.6 基本结论

6 走出半人时代——我国大学人文课程设置刍议

6.1 人文课程的范畴

6.2 不同专业中的人文课程设置

6.3 人文课程的开发

7 它山之石——国外人文课程发展态势及启示

7.1 国外大学的人文课程改革

7.2 留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7.3 人文与科学融通表现形态的探析

结束语——由雅典奥运会想到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4-12

标签:;  ;  ;  ;  ;  ;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