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论文题目: 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仇恒佳

导师: 卞新民

关键词: 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人文驱动力,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景观规划设计,环太湖吴中区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景观斑块的类型、形状、大小、数量和空间组合既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区域的生态过程。因此,对区域景观格局的研究,是揭示其生态状况及其空间变异的有效手段。对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自然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通过人类调整自身行为,优化配置资源,控制生态恶化,强化规划调控,为实现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近二十年来,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地烙印于土地利用格局之上。环太湖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在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以至全国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特征、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但能认清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提供区域案例。 本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来环太湖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的人文主导驱动力,定量评价了景观生态安全程度,规划设计了以太湖水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全文总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重点评论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成果和最新动态。根据当前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构思了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介绍了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目的是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指导本项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章介绍了研究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概况。并采用土地利用分类作为景观分类,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及野外调查,在RS、GIS和GPS技术支持下,应用计算机分类和人工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1984和2002年二个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建立了苏州市吴中区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GIS管理系统;第四章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Version 3.3,研究了研究区1984-2002年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并就生态环境对景观格局变化的效应进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历程

2.2 国内研究历程

2.3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

2.4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5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3 研究目的及研究框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景观格局演变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

1 景观格局的基础理论

1.1 景观时空异质性

1.2 尺度

1.3 干扰

1.4 景观格局、过程及其变化

1.5 景观变化的动力机制

2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方法

2.1 转移矩阵法

2.2 景观格局指数法

2.3 模拟景观格局动态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数据获取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景观格局变化的背景分析

2.1 特殊的区位优势

2.2 行政区划变化与优惠政策

2.3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2.4 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型

2.5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2.6 种植业生产对耕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方式变化

2.7 国家宏观政策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

3 数据获取

3.1 基础资料来源

3.2 空间数据获取过程

3.2.1 遥感图像预处理

3.2.2 景观分类处理

第四章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1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1.1 景观类型转移模式分析

1.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2.1 景观指数选取及其生态意义

1.2.2 区域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2.3 不同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 景观演变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1 耕地产量变化

2.2 水质效应

2.3 土壤效应

2.4 生物多样性效应

第五章 景观变化的人为影响空间分布与驱动力分析

1 人为改造活动与景观变化的空间分布

1.1 人为干扰强度的时空分异

1.1.1 人为干扰强度的梯度变化

1.1.2 人为干扰强度的区域变化

1.2 主要景观类型的空间变化

2 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人文驱动力类型

2.2.2 人文驱动力分析方法

2.3 驱动力指标选择

2.4 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

2.5 景观演变的人文主导驱动力

2.6 景观演变的人文主导驱动力模型

第六章 环太湖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1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论概述

1.1 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1.2 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2 评价框架模式

2.3 指标选取

2.3.1 景观结构指标

2.3.2 景观功能指标

2.3.3 景观受胁迫性指标

3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的标志值确定及量化和标准化处理

3.1.1 标志值确定

3.1.2 指标量化和标准化

3.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划分

3.3 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

3.4 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4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第七章 景观格局优化设计策略

1 景观生态优化设计原则与方法

1.1 景观格局优化设计原则

1.2 景观格局优化设计方法

2 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优化设计方案

2.1 优化设计总体目标

2.2 总体景观格局优化设计方案

2.2.1 一级景观生态防护区

2.2.2 二级景观生态防护区

2.2.3 三级景观生态防护区

2.2.4 四级景观生态防护区

2.3 景观类型系统模式设计方案

2.3.1 一级景观生态防护区景观生态设计

2.3.2 二级景观生态防护区景观生态设计

2.3.3 三级景观生态防护区景观生态设计

2.3.4 四级景观生态防护区景观生态设计

3 景观生态安全环境管理对策

3.1 提高决策者和公众景观生态保护意思

3.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

3.3 坚持土地经济、生态、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3.4 加强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3.5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制体系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吉林西部生态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研究[D]. 汪雪格.吉林大学2008
  • [2].延庆风沙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D]. 贾丹.北京林业大学2009
  • [3].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 刘娜.湖南农业大学2011
  • [4].鄂尔多斯高原湖泊动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D]. 陈晓江.内蒙古大学2016
  • [5].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D]. 许晓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6].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关系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变化研究[D]. 高凯.华中农业大学2010
  • [7].黄土丘陵区植被景观格局与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D]. 杭佳.宁夏大学2014
  • [8].内蒙古乌审旗近20年的植被景观动态及预测[D]. 白海花.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 [9].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对扎龙湿地鹤类生境影响的研究[D]. 袁力.东北林业大学2008
  • [10].西南山地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研究[D]. 黄勇.东北林业大学2016

标签:;  ;  ;  ;  ;  ;  

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