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建立的森林游憩环带,是为经营森林公园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统一的方向,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为城市绿地体系建立骨架支撑,找到未来区域内社区和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共存模式的工具。针对旅游资源的研究都是将所有游憩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尚未发现将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背景相关)作为独立单元来分析其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本文分析森林游憩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外业考察(森林游憩点开发情况、道路情况、民俗游发展状况等),网络搜集资料和图形软件测量距离并整理数据(北京市主要森林游憩点数量、各森林游憩点的中心距离、北京市森林游憩点分级),利用回转半径法,计算空间离散指数等试验方法,对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的分析,并以北京市为例,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定量分析的森林游憩环带中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和国内外案例,在城市近郊到远郊的范围,结合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道路系统的闭合性和与森林游憩资源相关的村镇旅游中心,规划出五条森林游憩环带。通过算其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对五条环带的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得出其资源类型丰度、储量丰度和品质均高于全市整体水平,并以及以此验证城郊森林资源的空间结构规划方式——森林游憩环带,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体系改革、开发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1.国内外城市郊区游憩理论发展综述1.1 区域理论1.2 路径模式1.3 区域空间结构、路径模式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关系1.4 讨论2.国外城郊森林游憩空间结构案例分析2.1 以城市为例2.2 以国家为例2.3 以国家公园为例2.4 讨论3.研究背景和方法3.1 研究背景定位3.1.1.地理范围定位3.1.2 森林背景下的旅游资源3.1.2.1 森林旅游资源3.1.2.2 以森林为背景的人文资源3.2 研究方法3.2.1 外业调查3.2.1.1 基本情况调查3.2.1.2 开发条件调查3.2.1.2.1 森林资源开发状况3.2.1.2.2 交通建设现状3.2.1.2.3 村镇旅游中心3.2.1.2.4 阴影区与非优区3.2.2 森林游憩反映指标3.2.2.1 类型丰度3.2.2.2 储量丰度3.2.2.3 资源品质3.2.2.3.1 资源平均品质及其分类差异3.2.2.3.2 优良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构成3.2.3 森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方法3.2.3.1 回转半径法3.2.3.2 离散半径计算3.2.3.3.道路森林旅游资源点分布的关系3.2.3.4 水系湿地与森林游憩资源点分布的关系3.2.4 建立模型3.2.4.1 确定地理范围3.2.4.2 道路系统的选择3.2.4.3 模型基本指标的计算3.2.5 模型验证3.3 技术路线图4.森林游憩环带的理论与模型4.1 建立模型的目的和定义4.1.1 建立模型的目的4.1.2 建立模型的定义4.2 森林游憩环带的构成成分4.2.1 地理位置范围4.2.2 森林游憩资源4.2.3 道路系统4.2.4 村镇旅游中心4.3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5.森林游憩环带的验证——以北京市为例5.1 北京市城郊森林旅游现状5.2 北京市郊区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特征分析5.2.1 森林游憩资源在各行政区的分布5.2.2 回转半径和离散程度5.2.3 与道路的关系5.2.4 与水系的关系5.2.5 附属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特征5.3 北京市森林游憩环带规划5.3.1 环带的区位5.3.2 森林游憩环带中的游憩资源5.3.2.1 森林游憩资源5.3.2.2 附属型游憩资源5.3.3 五条森林游憩环带的空间结构分析5.3.4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5.3.4.1 类型丰度5.3.4.2 储量丰度5.3.4.3 资源品质5.3.5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与北京市域资源对比5.4 讨论6.结论参考文献个人简介文章发表导师简介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森林论文; 游憩论文; 环带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资源类型论文; 储量丰度论文; 资源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