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溴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胺氧化,手性磷酸,N-溴代丁二酰亚胺,亲核取代
氧化溴代论文文献综述
贾亚丽[1](2019)在《N-溴代丁二酰亚胺诱导的不对称胺氧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烯烃的不对称胺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烯烃的不对称胺氧化产物是许多天然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的组成部分,可用作合成中间体、手性配体和手性助剂。其中,手性磷酸(CPA)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结构修饰性、极好的底物兼容性和特殊的双功能活化作用机制,更是被广泛应用于这一新兴的不对称催化领域。本文研究了分子内烯烃的立体选择性氧化胺化,以烯-脲作为反应底物,通过N-溴代丁二酰亚胺诱导,手性磷酸作为催化剂,以良好的收率(58%-78%)和对映选择性(13%-98%)合成了手性二环亚胺类化合物。在最佳条件下,尝试扩展了21种底物,通过对不同取代的烯-脲底物的普适性进行研究,发现电子效应对产率和对映选择性无较大影响,但是空间效应(邻位取代)明显抑制了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可能是庞大的侧链位阻效应减弱了反应的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调研,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磷酸含有酸性和碱性反应位点,底物的不对称环化始于手性磷酸通过氢键对N-溴代丁二酰亚胺和底物的活化。底物中的双键与NBS进行加成反应,生成溴翁离子,该溴翁离子通过尿素中的氮进行5-exo环化生成中间体吡咯烷,在碱性条件下,中间体吡咯烷的溴被尿素中的氧取代,经过分子内亲核取代生成氧化胺化产物。(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罗春艳,黄超群,张荣,尹笃林[2](2018)在《氧化溴代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氢溴酸/双氧水氧化溴代法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反应规律。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n(原料)∶n(H2O2):n(HBr)=1.00∶1.20∶1.05,优化条件下,收率达88.2%。且用溴化钠-硫酸代替氢溴酸,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收率为88.2%。(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8年03期)
刘梅杰[3](2018)在《溴代异丹叶大黄素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苯乙烯类低聚物种类繁多且有很好的生物活性,目前主要通过二苯乙烯单体的直接氧化偶联反应来合成。但传统的氧化偶联反应产物较为复杂,造成分离提纯的过程比较困难且产率普遍较低。因此,本组通过在白藜芦醇单体上引入溴作为位置保护基,研究其区域选择性的氧化偶联反应,已高效的合成了几种不同结构的天然白藜芦醇二聚物。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将继续研究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在不同氧化体系中的偶联反应,以期合成多种复杂结构的天然异丹叶大黄素二聚体,另外也探索了溴代二苯乙烯异种单体间的交叉氧化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交叉偶联产物,为将来深入开展异种二苯乙烯低聚物及木脂-茋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打下基础。本论文分以下四部分进行分析讨论:第一章引言部分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二苯乙烯类低聚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结构特点、低聚物的人工合成方法及相关的反应机理,着重介绍了通过区域选择性氧化偶联反应制备复杂结构低聚物的仿生合成方法,并简要概括了交叉氧化偶联反应在天然茋木脂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中的应用。第二章研究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在Fe Cl_3·6H_2O的催化下,分别在丙酮、苯/丙酮、丙酮/水、甲醇等不同溶剂体系中的氧化偶联反应,成功的得到了M_8-M_(10)偶联的二氢苯并呋喃骨架的二聚中间体(2-16),通过对中间体2-16进行脱溴保护合成了天然产物Bisisorhapontigenin A(2-17);继续将2-17的酚羟基进行全乙酰化,尝试在BBr3/DCM条件下同时脱去甲基和乙酰基保护基,但未能得到目标产物Scirpusin B;此外还研究了其他金属氧化剂条件下溴代异丹叶大黄素的氧化偶联反应,均未分离得到确定结构的偶联二聚物。第叁章研究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单体在辣根过氧化酶(HRP)与双氧水催化下的氧化偶联反应,分别研究了丙酮/水、甲醇/水,乙醇/水等溶剂体系对氧化偶联产物结构的影响,几种不同反应体系中的主要产物均为M_8-M_8偶联二聚中间体,它们再经Pd/C催化加氢脱除溴保护基,最终成功的合成了6种天然异丹叶大黄素二聚物(Gnetubainin I,Gnemontanin E,Lehmbachol A,Lehmbachol B,7-O-ethylgnetuhainin I,Gnemontanin F)。第四章研究了溴代异丹叶大黄素与不同溴代酚类单体间的交叉氧化偶联反应。首先研究它与溴代白藜芦醇的交叉氧化偶联,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次序并调整当量比,分离得到了苯并二氢呋喃骨架的交叉偶联二聚中间体4-25,最后经Li Al H_4还原脱溴反应合成了4-27。其次,尝试将芥子醇、松柏醇加入到溴代异丹叶大黄素交叉偶联反应体系中,希望得到结构新颖的交叉偶联产物。鉴于苯丙素单体与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在Fe Cl_3·6H_2O催化下活性不同,尚未得到交叉偶联产物,这部分内容仍在进一步探索中。通过对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单体在各种氧化条件下的自身氧化偶联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较高的产率合成了一种苯并二氢呋喃型和六种二氢茚环型天然异丹叶大黄素二聚物。同时研究了异种溴代二苯乙烯单体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已成功的合成了一种异丹叶大黄素与白藜芦醇交叉氧化偶联二聚产物。最后初步探索了苯丙素与二苯乙烯的交叉氧化偶联反应,以期合成更多结构新颖的木脂-茋类天然产物,这部分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郭建国,顾金凤,凌芳,陈浩云,郑琦[4](2017)在《绿色氧化溴代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绿色氧化溴代方面的研发进展,尤其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以溴离子为溴源,在绿色氧化溴代方面的进展,包括不同底物的溴代、不同氧化剂和溴离子作为溴源的组合,并对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7年10期)
王力耕,陈璐焌,章华隆,余琴[5](2017)在《ZnAl-BrO_3~--LDHs/KBr溴源在苯胺类化合物选择性氧化溴代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醋酸/水为溶剂,用溴酸根插层的水滑石和溴化钾为溴源,室温下完成对苯胺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溴代反应.成功合成苯胺类化合物的单溴代和多溴代的目标产物,并获得较高产率.考察了底物结构及反应条件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应用该溴源试剂,环境友好,操作简单,产率高,是一种合成溴代苯胺类化合物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12期)
王超,杨璐,朱建胜,胡玉环,王守林[6](2017)在《CYP3A65介导的氧化代谢促进了溴代阻燃剂BDE47所致的斑马鱼发育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环境中主要的溴代阻燃剂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斑马鱼体内分布、代谢、发育异常的靶器官及相关蛋白表达,系统探讨CYP3A65介导的氧化代谢在BDE47所致斑马鱼发育毒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BDE47染毒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模型,运用反义吗啉代寡聚核苷酸(MO)显微注射敲降CYP3A65,运用GC-MS/MS检测斑马鱼组织器官中BDE47及其氧化代谢产物,采用毒理学方法评价斑马鱼幼鱼发育畸形及其靶器官病理特征,运用行为学分析系统评价斑马鱼神经系统发育损伤,采用qRT-PCR和Immunoblotting检测斑马鱼氧(本文来源于《2017年生殖毒理药理学理论与技术及科技产品研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1)
宋婷,孔德朋,王勤金,冯秀娥,李青山[7](2017)在《溴代甲氧基二苯甲酮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过氧化氢致EA. hy 926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引入咪唑环,对溴代甲氧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衍生,以发现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高保护活性的化合物。通过以2-甲基-5-溴-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氯化、傅克酰化、溴代、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自由基取代及与取代咪唑的亲核取代等多步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溴代甲氧基二苯甲酮咪唑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质谱(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证。并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过氧化氢损伤的EA.hy 926细胞的保护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6a、6g、6h具有显着的细胞保护活性,其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9、4.0和3.2μmol/L,优于阳性对照槲皮素(EC_(50)为18μmol/L),表明该类化合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7期)
杨蕴秀,李攀,于水利,张立尖,黎雷[8](2017)在《东太湖原水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及溴代有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为水源水,利用静态试验的方式,分别研究在预加氯、加氨以及预加氯后加氨叁种条件下臭氧氧化对溴酸盐及溴代有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下,最佳加氯量及加氨量分别为1 mg/L和0.04 mmol/L,碱度的影响在叁种条件下基本一致,随着碱度升高(0~200 mg/L),溴酸盐生成量略微上升,同时溴代有机副产物产量略微下降,消毒副产物总量呈小幅上升。预加氯后加氨的方式对溴酸盐的抑制率最大(57.9%),显着高于单独加氯(29.9%)和加氨(39.1%)的方式,但同时协同效应也增加了溴代有机副产物的生成量。(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刘洪君[9](2017)在《紫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降解2,4-二溴苯酚动力学及溴代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溴酚作为典型的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高级氧化技术对于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开始应用于饮用水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高级氧化是当前国内外热点研究技术,通过紫外线活化过硫酸盐(UV/PS)的方式因其操作简单、绿色环保、能与消毒联用等优势具有良好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自然水体中常被检测的2,4-二溴苯酚(2,4-DBP)为模型污染物,主要围绕水体背景成分对UV/PDS和UV/PMS两种氧化工艺降解污染物效能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研究,对比研究了UV/PDS和UV/PMS氧化体系降解有机物产生的氧化产物和反应路径异同,考察了两种氧化体系降解含溴有机物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UV/PDS协同消毒剂氯(氯胺)氧化体系,比较了两种消毒剂对在实际水体中降解2,4-DBP效能及产物影响。UV/PS高级氧化体系可以有效地降解2,4-DBP,利用竞争动力学方法在中性条件下首次测定了SO_4~(·-)和HO·与2,4-DBP的二级反应速率分别为4.32×109 M-1s-1和8.73×109 M-1s-1。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初始目标物浓度的减少均会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Cl-、CO32-/HCO_3~-和NOM的存在会抑制UV/PS氧化体系降解2,4-DBP的效率。通过质谱检测推测了含溴有机产物可能的结构与产生路径,UV/PDS体系中容易产生羟基化多溴二苯醚(OH-PBDEs)和羟基化多溴联苯(OH-PBBs)。而在UV/PMS体系易发生溴取代的反应,此外还检测到了醌类物质。当反应pH在碱性条件下,两种体系下溴酸盐的产生受到明显抑制,Cl-促进UV/PDS体系产生溴酸盐,CO32-/HCO_3~-和NOM的投加对两种体系氧化2,4-DBP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产生阻碍作用,但两者作用机理不同。在实际管网出水条件下,消毒剂氯与UV/PDS体系联用可以显着地提高2,4-DBP的去除效果,而氯胺的加入则明显降低了目标物的降解效率。Cl-对UV/PDS/氯体系和UV/PDS/氯胺体系降解2,4-DBP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而过量的Cl-会抑制UV/PDS/氯胺体系对目标物的降解。UV/PDS/氯和UV/PDS/氯胺体系中氧化产物检测表明,氯消毒条件下产物易发生氯取代和羟基取代,而当消毒剂是氯胺时,体系中检测到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毕美香[10](2017)在《电化学氧化实现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化学合成,是电化学和有机化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技术,我们通常称为有机电化学、有机电解合成或者有机电合成。有机电化学直接利用电解过程中电子的得到和失去来实现氧化过程或者还原过程,从而实现有机化合物的生成,得到我们想要的产物。有机电化学,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有机合成,主要包括了以下基本类型:实现C-C键的生成;实现官能团的加成、取代、消去、裂解、偶合、氧化、还原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生活、生产、科研领域,都十分注重绿色环保。生产过程和化学息息相关,在化学科研领域,实现绿色化学是众多化学家们的努力方向。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越温和、反应过程越简单,对环境越是友好。我们介绍过电化学有机合成反应过程中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氧化、还原试剂,只利用电子的得失就可以实现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这样的过程无疑是环境友好、绿色环保的,所以有机电合成是十分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随着有机电化学技术的日渐成熟,有机电化学向我们展现着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通过电化学氧化方法实现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反应,从而实现电氧化催化的碳-卤键的有机电化学合成。实验内容分别是利用溴化铵作为溴源的电氧化实现的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和电聚合制备高聚物修饰电极来尝试应用于电氧化实现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氯代。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综述了今年国内外关于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和电聚合修饰电极综述;二是详细说明了我们课题组通过电氧化实现的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反应和电聚合方法制备PDDA修饰电极。首先,根据实验室先前的电氧化脱羧研究,我们发展了在电化学条件下的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反应。利用化学方法实现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官能团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电化学实现的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官能团化研究还较少,主要局限于脱羧甲氧基化,我们通过电氧化实现了 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合成了在有机化学中有着重要应用的溴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不需要添加金属和较为昂贵的支持电解质,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反应速度快,后处理简单,同时反应具备较好的立体选择性,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由于该反应体系应用于脱羧氯代时效果较差,于是我们考虑用修饰电极的方式来优化氯负离子在阳极的电氧化。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常常应用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金属PDDA复合膜来制备修饰印刷电极,考虑到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链中有一个N正离子,对负离子有较强的电荷吸引力,如果PDDA膜能够修饰在电极表面,那么就能够加快溶液中负离子向电极表面的电极表面的扩散而有利于电氧化反应的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PDDA膜修饰电极的方法,得到了 PDDA薄膜修饰的玻碳电极。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发展了电氧化实现了 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反应和电聚合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膜修饰玻碳电极。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方法,电氧化方式更加绿色,操作简单,为绿色合成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氧化溴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氢溴酸/双氧水氧化溴代法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反应规律。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n(原料)∶n(H2O2):n(HBr)=1.00∶1.20∶1.05,优化条件下,收率达88.2%。且用溴化钠-硫酸代替氢溴酸,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收率为88.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溴代论文参考文献
[1].贾亚丽.N-溴代丁二酰亚胺诱导的不对称胺氧化反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罗春艳,黄超群,张荣,尹笃林.氧化溴代合成(E)-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的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8
[3].刘梅杰.溴代异丹叶大黄素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4].郭建国,顾金凤,凌芳,陈浩云,郑琦.绿色氧化溴代新进展[J].化学试剂.2017
[5].王力耕,陈璐焌,章华隆,余琴.ZnAl-BrO_3~--LDHs/KBr溴源在苯胺类化合物选择性氧化溴代的应用(英文)[J].有机化学.2017
[6].王超,杨璐,朱建胜,胡玉环,王守林.CYP3A65介导的氧化代谢促进了溴代阻燃剂BDE47所致的斑马鱼发育毒效应[C].2017年生殖毒理药理学理论与技术及科技产品研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7].宋婷,孔德朋,王勤金,冯秀娥,李青山.溴代甲氧基二苯甲酮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过氧化氢致EA.hy926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应用化学.2017
[8].杨蕴秀,李攀,于水利,张立尖,黎雷.东太湖原水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及溴代有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J].净水技术.2017
[9].刘洪君.紫外/过硫酸盐氧化体系降解2,4-二溴苯酚动力学及溴代产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毕美香.电化学氧化实现α,β-不饱和羧酸的脱羧溴代[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