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从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美国大学生这一群体以及媒体对其看法的影响。社会感知和定势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简要的回顾其历史后,本论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该课题进行探讨,并借助媒体再现以及媒体定势的理论,从跨文化角度确定分析了现存的多种媒体对上海大学生就美国大学生看法的影响。在当今无国界的世界里,人们对时间,空间,距离等概念的理解与以往大为不同。信息革命使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认识,了解和交流。我们的命运和未来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信息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两种相抵触的趋势:本土化和全球化。本土化的增强使各文化巩固了自己的传统,而全球化则促进了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在意识到这一多样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不同文化共同的价值和需要。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思考应如何相互了解和交流,如何从相互关联中获益,以及如何共同面对全球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求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也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努力寻找自我保持自我,同时也会去其他文化中寻求困扰我们问题的答案。一旦我们克服了误解疑惑的障碍,便可以融合不同文化的观点,看法和思考方式,使其得以丰富和发展。感知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对一事物或人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决定了我们将如何作用或反作用于它。对他人的错误观点和看法会导致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甚至冲突。文化误解和偏见会经常在一些僵化的民族形象即文化定势(定势是人类思想范畴化的一种复杂形式,它局限于特定社会中的人群,使他们对常识的认知在主观上产生固化,在繁杂的社会文化中所产生的文化定势,会给人类对常识的认知打下烙印)中,例如:“中国人很落后。”,“美国人很脏。”。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过分简单、以偏盖全、相对稳定而又可变的特征。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Katz & Braly (1933)的研究评估了美国大学生对其他国家人的定势。但至今对该项研究的继续还未曾有报道。近来对文化定势的研究大都注重一个国家内部的种族或民族群体而非来自不同国家的群体。基于对此问题的兴趣,作者将其研究建立在Katz & Braly (1933)的基础上,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中国,评估了上海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生及其自身的的文化定势并探讨了文化定势在群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对文化定势和群际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她的主要假设:(1)根据内群体偏好(即内群体成员对本群体要比对外群体有更高的评价),作者提出上海大学生对自身要比对美国大学生有更加正面的评价。(2)根据外群体同质性(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具有更加固定、刻板的特征,成员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更少的变异性),作者提出上海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要比对美国大学生的评价更具有变异性。再现一词意指“再次—呈现”,再现一些东西就是挑出一个原始的东西,传递它以及“处理它还原”。再现主要是将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再现的动作需要将许多分散的元素,聚集成一个可明了的形式,这个过程经常被称为选择或建构,因此再现也具有意识型态的意义,而从来没有任何的再现可以完全反映所指物的真实。文化再现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尤其当地理距离限制了获取其他文化信息的途径(如:旅行,人际交流,当地媒体)时,更是如此。在当今世界,媒体的影响面之大已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甚少接触的别国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基于对媒体再现以及媒体定势理论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下列研究问题:(1)上海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生的看法来源于哪里?(2)从普及度,影响度和可信度判断,上述信息来源最重要的是哪一个?(3)上海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生的看法来源于哪些种类的媒体?(4)从普及度,影响度和可信度判断,上述媒体最重要的是哪一种?(5)媒体是如何通过再现和定势影响上海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生的看法的?基于上述假设和研究问题,作者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回答者写出一想到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其头脑中分别浮现出的词或短语,然后,按照以下标准评价所写词或短语的褒贬程度。(贬义程度很强-3 -2 -1 0 +1 +2 +3褒义程度很强)第二部分由十六个问题构成。它们既包括了对美国文化和美国大学生兴趣的概括性问题,又包括了关于信息来源及媒体的具体问题。同时,回答者还要对所列媒体做出评估。共有148名上海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85名为来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专业的本科生;48名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15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问卷收集后,作者使用量化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前面提到的两个假设在研究对象中均未得到支持和验证。而对问卷第二部分的量化分析为上述研究问题提供了答案。其中,媒体是研究对象获取关于美国大学生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在各类媒体中,因特网被认为是最普及的信息来源而英文电影电视剧是影响力和可信度最高的信息来源。与中国的中文媒体和英文媒体相比,美国当地媒体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了将上海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生的观点与美国大学生对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促近两个群体间的理解和交流,作者在第二章文献回顾中将美国大学生分为五类进行讨论,分别为美国白人大学生;亚裔美国大学生;非洲裔美国大学生;拉美裔美国大学生,印第安美国大学生。作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概括总结为论文做了理论支撑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