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近20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及急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其死亡率已明显降低。然而血管再通后的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预后。目前已证实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及炎症介质有关。如何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一些研究证实吗啡可通过阿片受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效应,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已知人类和动物心脏组织中存在ν、δ、κ三种阿片受体亚型,而成年大鼠仅发现有δ、κ二种受体亚型。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吗啡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是通过激活何种特异性阿片受体起作用的,为临床早期正确使用特异性阿片受体(δ和κ受体)激动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1: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共50只,每组10只,随机分成A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B组(吗啡组)、C组(吗啡+κ受体拮抗剂组)、D组(吗啡+δ受体拮抗剂组)、E组(假手术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10分钟及再灌注4.5小时采血及采取组织标本,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免疫抑制分析法测定心肌酶(CK-MB)、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实验2:将上述实验中C组(吗啡+κ受体拮抗剂组)、D组(吗啡+δ受体拮抗剂组),依次分为C1、C2、C3;D1、D2、D3;每组5只,依次Nor-BNI/NTI:吗啡的分子数为1:1,2:1,3:1.依照上述方法测定ET-1、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缺血10min:A组、B组、C组、D组与E组相比血浆ET-1、CK-MB浓度显著增加(P均<0.01),A组、B组、C组、D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注4.5h组间比较:B组较A组、C组、E组血浆ET-1、CK-MB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B组与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样本均数比较:B组较A组、C组血浆ET-1、CK-MB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B组与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样本均数来自每组再灌注4.5h与缺血10min的血浆ET-1、CK-MB浓度差值)。2.B组心肌梗死范围组较A组、C组显著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B组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A组、C组线粒体肿胀、嵴溶解、甚至空泡化,心肌纤维出现收缩带、竹节样改变、甚至出现肌溶灶;B组、D组线粒体数量增多致密,线粒体肿胀不明显,心肌纤维排列尚规则有序,肌膜下可见散在的肌溶灶;E组细胞核形态正常,线粒体无肿胀,心肌纤维排列整齐。4.NTI对血浆ET-1、CK-MB浓度及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存在正性剂量相关性。结论:说明吗啡是经由κ阿片受体降低血浆ET-1、CK-MB浓度,及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保护作用的,且此作用与药物剂量具有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