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霞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临川寺中学710400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拓展延伸宛如报章杂志新闻的“相关链接”。适当的拓展延伸,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深化,它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它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无裨益,也是“用教材教”的理念的彰显。笔者以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麻痹着发皇帝赞,同行的宋濂,以他亲身求学经历写成的勉励同乡后生的文章,读来感人至深。文章蕴含着极为丰厚的语文教育价值,犹如一座思想的富矿,值得后背之学的我们好好发掘。尤其对90后言,物质生活日益丰裕,而吃苦耐劳精神却日渐缺失的当下,这篇写于明初的赠序的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同学生一道疏通文意,品味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后,因势利导,围绕“勤学”作两个方面的拓展延伸。一是精选古人勤学的故事,教师可结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教师对“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勤学的故事稍作诠释。二是精挑与勤学有关的名言警句,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等。教师用这些勤学的故事和名言警句作引领,勉励今天的莘莘学子。这种拓展延伸,既深化了文本教学,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陶治了学生的情操,何乐而不为?
但也无庸讳言,时下的一些公开课甚至比武课,文本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已成泛滥之势,以为“拓展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拓展延伸已步入了岐途。那种脱离文本的拓展延伸,那种借助多媒体的声光电,用歌曲动漫充斥其间的拓展,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泛语文”大行其道。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清醒地认识到其危害性。诚如黄耀红先生所言:“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就像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好度。
其一,拓展延伸应以文本为“抓手”,牢牢扣紧文本应“咬定文本不放松”。如果把文本比作圆心,那么拓展延伸的材料就是圆的半径。倘若再好的拓展延伸材料偏离或没扣紧文本,也只好忍痛割爱。因为脱离文本的材料,硬要依附于文本,势必影响文本教学,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发现作者宋濂在无书可读,无师可求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对学习仍孜孜以求,终成大学问家,成功的获得无不孕育着一个“勤”字。有鉴于此,教师以古人勤学的故事和勤学的名言警句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就扣住了文本,并且是在文本基础上的拓展与迁移。
其二,拓展延伸的材料应少而精。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文本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拓展延伸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阅读教学应以文本教学为主,以拓展延伸为辅。教师如果对拓展延伸的材料不去粗取精,势必会冲淡文本教学,造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拓展延伸的材料过于芜杂,文本教学的时间就无法保证,也让学生无所适从,会造成“少、慢、差、费”的现象。笔者对众多的古人勤学的故事和名言警句进行筛选,精挑细选出人民耳熟能详的勤学故事和名言,真正做到以一当十、以质取胜,充分有效地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其三,拓展延伸应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启人心智。所谓针对性,笔者理解就是紧扣文本教学,既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真正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那种不顾学生的实际,为拓展而拓展的做法是贻害无穷的。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试图用古人勤学的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情感的共鸣,让他们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条件已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重温他们勤学的故事,决不是在行为上简单地仿效他们,而是传承和弘扬他们勤学的精神。教师让学生牢记《三字经》结尾的谆谆嘱咐:“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