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翰[1](2021)在《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吴门孟河医派为我国影响力巨大的地域性流派,曾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名,研究吴门、孟河医学的人很多,大多围绕着医家或内科来阐述,对于外科甚至皮肤科的叙述则是散见于各书籍之中,故本文试从历史地理特色、吴门孟河学术思想、用药特色、外治方法来阐述跟皮肤科之间的关系。二、研究方法本次是以文献研究为主,数据来源于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中医外治法”、“皮肤科”等为检索词进行期刊文献检索。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吴门孟河医派发展脉络为主,从历史经济、地域气候,总结其形成发展。第二部分为吴门孟河医派用药外治特色,用药上选择当地药材,用鲜品及虫类药物。中药制剂多以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以治疗外感温热之邪。外治法上有熏蒸、针刺、贴敷等方式体现了吴门孟河轻灵多变的特色。第三部分为吴门孟河皮肤科思想特点为主。遵循人体的生理及疾病的病理的时间规律,按四时的变化以“调候法”治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辩证指导皮肤科治疗和预后转归。治法灵活多变轻巧,以达到轻可去实效果。三、研究结果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历史角度来说吴门孟河的发源地经济繁荣、人文社会丰富精彩,流派思想纷呈,在地理方面,吴门孟河发源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药材,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吴门孟河诞生了许多影响巨大的医家,其理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初步总结为顺应节律、因时制宜、三焦及卫气营血等辩证思想,治疗上以调候法为基,用药轻灵、善用鲜品及虫类药、治法灵活多变、平正和缓。四、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吴门孟河为近代影响力巨大的地域性流派,探讨了吴门孟河医派形成和发展、吴孟医派皮肤科学术特点和用药特色。初步总结吴门孟河医派的理论思想为顺应节律,因时制宜;治疗上以三焦、卫气营血为辨证思路,辅以调候法;其用药轻灵,善用本地鲜品药材及虫类药。对今后的皮肤科发展有着参考价值,应深度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更好的在临床服务。
郭思思[2](2020)在《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观察其各项实验室指标、全身及局部症状改善情况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探讨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治疗(青霉素)+消水肿治疗(50%硫酸镁温热湿敷)+基础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清淡饮食);治疗组全身抗感染治疗+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局部予以中药芩矾汤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天至14天时全身发热、局部症状(皮损范围、皮温、自觉疼痛程度)、实验室指标(WBC、NE%、CRP、ESR)等情况,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若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及全身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若受试者中途因身体不适口服其他药物,要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0例、7例、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例、8例、18例、2例,总有效率93.3%;2、两组患者治疗前数据对比,性别比较P=0.793,年龄比较t=1.184,P=0.246,病程比较t=0.813,P=0.423,P>0.05;患者诱因比较χ2=0.914a,P=0.816>0.05;患者治疗前症状比较:体温比较t=3.378,P=0.071,皮损面积比较t=0.252,P=0.617,皮温差比较t=0.248,P=0.778,疼痛感比较t=0.242,P=0.810,P>0.05;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血白细胞(WBC)比较t=0.103,P=0.91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比较t=0.559,P=0.579,C反应蛋白(CRP)比较t=-0.375,P=0.709,血沉(ESR)比较t=0.349,P=0.730,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P<0.05;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P=0.000<0.05;治疗后实验室各项指标组间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内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间比较,对照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3.00(2.00,4.25),治疗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2.00(0.00,3.50),P=0.001<0.05;对照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57,1.52),治疗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0.75(0.22,1.22),皮温差比较P=0.075>0.05;对照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1.00,2.00),治疗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00,1.00),疼痛感比较P=0.007<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ALT、AST、BUN、Ccr)分析,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治疗下肢丹毒,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显着;2、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疗程短,安全性高。图2幅;表14个;参116篇。
叶文珍[3](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刘士民[4](2019)在《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蒙药消肿九味散外敷、通脉祛浊汤灌胃干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探讨两复方对踝关节滑膜ICAM-1、VCAM-1的各自作用。方法:本论文实验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1.对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共40只昆明小鼠分别予以热板实验、扭体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以此来发现和比较蒙药消肿九味散的抗炎镇痛效果。2.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和蒙药消肿九味散组,随后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各治疗组予以相应药物外用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所有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及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并取病变踝关节作组织切片,据实验结果分析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对大鼠滑膜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第二部分:3.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后,各治疗组予以相应中药灌胃4周,实验结束,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ELISA法检测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据实验结果分析通脉祛浊汤对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相对于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小鼠的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5),右耳肿胀程度较轻(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耳肿胀值最小(P<0.05);2.相对于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大鼠血清UA值,ICAM-1值,VCAM-1值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尿酸值最低(P<0.05),滑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就TC,TG,LDL,HDL值而言,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3.相对于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各剂量组UA值,TC值,TG值,LDL值和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和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U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对TC的降低程度强于痛风定(P<0.05)、对LDL的降低程度则优于立加利仙(P<0.05),而在通脉祛浊汤三个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对于UA,TG,LDL的改善效果最好(P<0.05)。结论:1.蒙药消肿九味散具有抗炎镇痛效果。2.外敷蒙药消肿九散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抑制炎性期滑膜ICAM-1和VCAM-1的表达。3.通脉祛浊汤能改善血脂紊乱,对滑膜炎性病变时增高的ICAM-1和VCAM-1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控制尿酸,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张艳丽,张丽芬[5](2018)在《中西药内服、金黄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下肢丹毒80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药内服金黄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下肢丹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用中西药内治,患处金黄膏外敷配微波照射治疗;对照组西药内治,患处50%硫酸镁溶液湿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治愈6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 25%。对照组中,治愈4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3. 75%。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李苏,陈瑜,吴闽枫,罗莎,华亮,范斌[6](2017)在《复方银翘解毒合剂治疗水疱性丹毒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方银翘解毒合剂治疗水疱性丹毒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丹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复方银翘解毒合剂口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病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SS)比值及患者自身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银翘解毒合剂治疗水疱性丹毒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朱正唯[7](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与手检结合查找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试验组为在常规处理措施相同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给药(包括中医的口服方剂、外敷给药、针络拔罐等方法),对照组为单一的西医治疗给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均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显着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治愈时间和复发率也显着低于单一的西医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疗效确切,其治疗方法多样,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邢捷,阙华发[8](2012)在《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丹毒156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丹毒的疗效。方法选取156例丹毒病例,给予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痊愈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156例临床总有效率达100.00%,痊愈率为90.38%;平均痊愈时间为(14.96±6.71)d;除紫癜外,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丹毒,疗效良好。
张建立,王志华[9](2000)在《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文中研究表明
梅娅捷[10](2018)在《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于皮损及疼痛较甚处进行放血治疗,同时配合口服抗病毒药物、元通合剂、外用紫草油,观察其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皮损的作用及对疼痛的疗效,观察是否能降低PHN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疼痛次数、时长、部位、性质等情况,从中发现规律。方法:1.将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人;2.试验组予以口服伐昔洛韦0.3g bid、元通合剂50ml bid、外用紫草油及放血疗法;对照组予以口服伐昔洛韦0.3g bid、元通合剂50ml bid、外用紫草油;3.若放血疗法结束后,如患者治疗结束后仍有疼痛,且难以忍受,VAS>4分,予以口服吲哚美辛片,对照组予以同样处理。4.收集数据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进行处理,统计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红斑肿胀情况及红斑消退时间,以及疼痛性质、特征、次数、发生时间、部位、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平均分数为2.00±2.03,对照组VAS评分平均分数为3.50±2.21,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且试验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止痛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皮疹评分均值为2.71±2.01,对照组皮疹评分均3.89±2.34,两组治疗后皮疹评分均值均低于治疗前。且P<0.05,两组促进皮疹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红斑消退时间均值分别为2.97±1.53、5.29±1.93、7.53±2.48,对照组的均值分别为4.40±1.82、6.11±1.91、9.76±1.80,试验组时间均值皆短于对照组。采用t检验,止疱时间P<0.05,红斑消退时间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痂时间P>0.05,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经过1周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78%,试验组的痊愈人数多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x2检验,P>0.05,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经过放血疗法治疗1周后,试验组未服药患者共36例,其中无人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未服药患者31例,其中发生后遗神经痛患者1名。两组间采用x2检验,P=0.28>0.05,故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加用放血疗法能缩短止疱时间、红斑消退时间,减轻皮损肿胀情况,能促进皮损进步一好转,同时明显缓解患者疼痛。
二、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 |
1.1 地理气候因素 |
1.2 历史经济文化因素 |
第二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的用药治法特色 |
1. 吴门孟河皮肤科用药特色 |
1.1 地域药材 |
1.2 善用鲜品 |
1.3 善用虫类药品 |
2. 吴门孟河皮肤科特色中药制剂 |
2.1 六神丸 |
2.2 冲和膏 |
2.3 三黄二香散 |
2.4 青敷膏 |
2.5 黄芩油膏 |
3. 吴门孟河皮肤科外治法 |
3.1 熏蒸法 |
3.2 贴敷法 |
3.3 针刺法 |
3.4 刀针 |
3.5 吹法 |
3.6 围药 |
第三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学术特点 |
1. 顺节应律,因时制宜 |
1.1. 按四时节律变化规律以“调候法”诊治 |
1.2. 按月之节律调周法诊治 |
1.3. 按日、时等节律诊治 |
1.4. 因时应律,气从以顺 |
2. 卫气营血辩证 |
2.1 卫气营血在皮肤病的辩证 |
2.2 卫气营血在皮肤科上的运用 |
3. 三焦辨证 |
4. 治法轻灵,灵活多变 |
5. 用药和缓平淡 |
6. 斑疹理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因时制宜下的皮肤科 |
1.1 内经上的因时制宜 |
1.2 自然界节气与皮肤病关系 |
1.3 吴门温病与因时制宜 |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2.1. 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病统证 |
2.2. 舍证从病或舍病从证在皮肤病的运用 |
2.3. 无病”从证和无“证”从病 |
2.4. 辨病与辨证分阶段论治的结合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文献参考 |
致谢 |
(2)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选择标准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治疗方法 |
1.2 观察指标 |
1.2.1 基本记录 |
1.2.2 症状测量 |
1.2.3 评定标准 |
1.2.4 安全性分析 |
1.2.5 统计学方法 |
1.2.6 试验中出现的反应及处理 |
1.3 治疗结果分析 |
1.3.1 治疗前比较 |
1.3.2 治疗结果 |
1.4 讨论 |
1.4.1 应用中药芩矾汤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理论 |
1.4.2 试验结果分析 |
1.4.3 外治法 |
1.4.4 方解 |
1.5 小结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祖国医学对丹毒的认识及进展 |
2.1.1 病名来源 |
2.1.2 古代中医总结的病因病机 |
2.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4 中医辨证 |
2.2 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
2.2.1 按部位辨证治疗 |
2.2.2 按分期分型治疗 |
2.2.3 中医内治法 |
2.2.4 中医外治法 |
2.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3 西医对下肢丹毒的认识及发展 |
2.3.1 现代医学对丹毒的认识 |
2.3.2 下肢丹毒的诊断 |
2.3.3 下肢丹毒的病因 |
2.3.4 丹毒的并发症 |
2.3.5 致病菌及淋巴管的研究分析 |
2.3.6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治疗前后记录表 |
附录 B 治疗过程中病例记录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
1 病机观 |
2 辨治观 |
2.1 辨证原则 |
2.2 治则治法 |
2.3 遣方用药 |
3 预防观 |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
1 粉刺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证经验 |
2 乳痈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临证经验 |
3 湿疮 |
3.1 概述 |
3.2 病因病机 |
3.3 临证经验 |
4 丹毒 |
4.1 概述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证经验 |
5 白疕 |
5.1 概述 |
5.2 病因病机 |
5.3 临证经验 |
6 蛇串疮 |
6.1 概述 |
6.2 病因病机 |
6.3 临证经验 |
7 奶癣 |
7.1 概述 |
7.2 病因病机 |
7.3 临证经验 |
8 疗疮 |
8.1 概述 |
8.2 病因病机 |
8.3 临证经验 |
9 瘾疹 |
9.1 概述 |
9.2 病因病机 |
9.3 临证经验 |
10 风瘙痒 |
10.1 概述 |
10.2 病因病机 |
10.3 临证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实验第一部分 |
1 关于蒙药消肿九味散镇痛抗炎功效的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分组与剂量设计 |
1.3 实验方法与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实验结果 |
2 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5 蒙药消肿九味散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
2.6 讨论 |
2.7 小结 |
附录 :关节HE染色 |
实验第二部分 |
3 通脉祛浊汤灌胃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5 通脉祛浊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6 讨论 |
3.7 小结 |
4 结论 |
附录:关节HE染色结果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蒙中医药外用剂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中西药内服、金黄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下肢丹毒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3]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组) |
2.1.1 西药治疗 |
2.1.2 金黄膏外敷[6] |
2.1.3 微波治疗[7] |
2.1.4 中药内服 |
2.2 对照组 (西医组) |
2.2.1 西药治疗 |
2.2.2 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部 |
2.2.3 微波治疗 |
2.3 疗程 |
3 疗效分析 |
3.1 疗效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治疗结果 (见表2) |
4 讨论 |
(6)复方银翘解毒合剂治疗水疱性丹毒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TSS分值比较 |
2.4 两组患者总体自我评估比较 |
3 讨论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
2 结果 |
2. 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章 156 篇,经筛选最终纳入 27 篇。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 1。 |
2. 2 疗效评价 |
3 讨论 |
(8)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丹毒1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痊愈时间 |
2.3 中医证候积分 |
3 讨论 |
3.1 病机分析 |
3.2 辨证论治 |
3.2.1 按部位辨证 |
3.2.2 局部辨证 |
3.2.3 分期辨证 |
3.3 善用外治 |
3.4 注意事项 |
(10)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诊断标准 |
3.1 诊断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随机分组方法 |
4.2 试验用具 |
4.3 试验方法 |
4.4 放血疗法具体操作 |
4.5 注意事项 |
4.6 临床观察 |
4.7 随访 |
5 观察指标 |
5.1 主要观察指标 |
5.2 次要观察指标 |
5.3 疗效观察 |
6 不良事件发生与处理 |
6.1 不良事件记录 |
6.2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一般情况 |
8.2 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分析 |
8.3 次要观察指标 |
8.4 不良事件发生率 |
8.5 结论 |
讨论 |
1 概念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西医病因 |
4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
5 中医治疗 |
6 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观察表格 |
附录3 试验前后照片对比 |
附录4 |
致谢 |
四、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D]. 李坤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思思.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D]. 刘士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中西药内服、金黄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下肢丹毒80例[J]. 张艳丽,张丽芬. 中医外治杂志, 2018(05)
- [6]复方银翘解毒合剂治疗水疱性丹毒的疗效分析[J]. 李苏,陈瑜,吴闽枫,罗莎,华亮,范斌.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02)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J]. 朱正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4)
- [8]凉血清热、解毒化瘀法内外治结合治疗丹毒156例[J]. 邢捷,阙华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06)
- [9]清热利湿合剂治疗下肢丹毒120例[J]. 张建立,王志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0(06)
- [10]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D]. 梅娅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