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褐飞虱地域性降落规律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宗建民
导师: 翟保平
关键词: 褐飞虱,降落,天气系统,降水过程,地理信息系统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以ESRI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3为平台,将1:4000,000的中国数字化省图、全国稻飞虱监测站点1995、1997和1998年5月至7月的褐飞虱灯诱资料、相对应时段的国家气象局《中国高空气象记录月报》(1986-2000 CD版)850hPa等压面8时(BJT)的风场资料以及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叠加,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50hPa等压面上08h运载气流的对1995年褐飞虱集中降落影响很小,除了2个个例(占全年9%)降落在切变线附近,其余20个个例(占全年91%)上空的运载气流都是连续的;对1997年的降落有一定影响,有4个个例(占全年33%)降落在低压中心或者切变线附近;对1998年的降落有明显的影响,有7个个例(占全年54%)降落在低压中心附近。副高和低压相互配置的集中降水过程是1995年和1997年影响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因素,1995年一共有16个个例,占全年的72.7%,降水为中雨以下为4个个例(占18.1%),中到大雨和大到暴雨的各为6个个例(各占27.3%),主要降落地在雨区的中心或者偏南的地方,降落地点随着雨区的移动而移动。在梅雨期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高控制,受下沉气流影响,仍有大规模的褐飞虱降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个例,占全年的27.3%),是导致1995年该地区中等偏重发生的原因之一。1997年一共有10个个例(占全年83.3%),其中小到中雨的为3个(占25%),中到大雨的为1个(占8.3%),大到暴雨的为6个(占50%),主要降落地在雨区的中心或者偏南的地方。在7月16日雨区北抬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高控制(有2个个例,占16.7%),受下沉气流影响,有大规模的褐飞虱降落在该地区,7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大的迁入量,成为1997年该地区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压引起的集中降水过程是影响1998年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因素,一共有12个个例,占全年的92.3%,其中,小到中雨的5个(占38.5%),中到大雨的2个(占15.4%),大到暴雨的2个(占15.4%),暴雨以上的3个(占23%),主要降落地在雨区的中心或者偏南的地方,在低压的南侧或者中心位置。有一个个例的降落是受副高影响的,占7.7%。贵州以及安徽南部地区大量褐飞虱的迁入,是导致1998年西南、江南部分稻区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褐飞虱的虫源及其分布
2 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规律
3 褐飞虱在我国的危害情况以及危害特点
4 影响昆虫地域性降落的因素
4.1 空中运行
4.2 降落
(1) 地理条件
(2) 气象条件
5 地理信息系统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软件支持
1.1.2 数据资料准备
1.1.2.1 气象资料
1.1.2.2 地理信息资料
1.1.2.3 虫情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组建地理数据库
1.2.1.1 建立属性数据库
1.2.1.2 建立空间数据库
1.2.2 迁飞峰次的确定
1.2.3 气象因子的选择
1.2.4 属性数据的成图
1.2.5 天气学分析
第一章 一九九五年褐飞虱降落的天气学背景之个例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1.1 1995年迁飞峰次的确定
(1) 5月26日至5月31日
(2) 6月16日至20日
(3) 6月29日至7月5日
(4) 7月13日至20日
1.2 个例分析
(1) 5月28日至6月1日
(2) 6月17日至20日
(3) 6月30日至7月6日
(4) 7月14日至21日
2 小结
第二章 一九九七年褐飞虱降落的天气学背景之个例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1.1 1997年迁飞峰次的确定
(1) 7月6日至7月10日
(2) 7月11日至7月20日
1.2 个例分析
(1) 7月6日至7月10日
(2) 7月11日至7月20日
2 小结
第三章 一九九八年褐飞虱降落的天气学背景之个例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1.1 1998年迁飞峰次的确定
(1) 6月6日至6月10日
(2) 6月16日至25日
(3) 7月11日至7月20日
1.2 个例分析
(1) 6月7日至6月10日
(2) 6月17日至6月26日
(3) 7月12日至7月17日
2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11-05
参考文献
- [1].施硅增强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机制[D]. 杨浪.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2].沉默两个基因对两种药剂处理的褐飞虱生殖及脂肪体生化影响[D]. 鲁秀丽.扬州大学2015
- [3].脱落酸在水稻抗褐飞虱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晓.扬州大学2015
- [4].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利用[D]. 康海燕.南京农业大学2013
- [5].褐飞虱侵害对耐、感虫品种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D]. 于建飞.扬州大学2007
- [6].利用RNAi策略阻断水稻齿矮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侵染[D]. 郭年梅.福建农林大学2013
- [7].水稻齿矮病毒在褐飞虱培养细胞内的持久侵染[D]. 程双凤.福建农林大学2013
- [8].三唑磷处理后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基因沉默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D]. 李鑫.扬州大学2015
- [9].二化螟与褐飞虱气味结合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 杨科.南京农业大学2014
- [10].准双周大气低频振荡对中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D]. 刁家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灰飞虱的起飞扩散行为与田间时空动态分析[D]. 王瑞.南京农业大学2007
- [2].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体内化学元素检测与分析[D]. 周美军.浙江大学2008
- [3].大气背景对褐飞虱灾变性迁入影响的个例研究[D]. 李金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 [4].褐飞虱为害对水稻根系吸收功能的影响[D]. 陈德团.南京农业大学2005
- [5].微量元素和麦芽灵对制麦影响的研究[D]. 李华玲.扬州大学2001
- [6].褐飞虱与农药对水稻根系吸收N、P、K的影响[D]. 邱慧敏.扬州大学2003
- [7].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迁飞生物学和田间种群动态[D]. 汪远昆.南京农业大学2003
- [8].褐飞虱对吡虫啉和噻嗪酮抗性风险、早期抗性检测及治理研究[D]. 戴德江.南京农业大学2003
- [9].农药对水稻和褐飞虱的双向效应[D]. 刘井兰.扬州大学2002
- [10].稻飞虱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风险分析[D]. 侯婷婷.中国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