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云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Z-R关系,天气雷达,检验
层状云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曾培培,刘晓迎,杜明哲[1](2019)在《天气雷达层状云降水中Z-R关系的优化与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代天气雷达联合雨量站数据进行定量降水估测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和雨量站观测值较好的匹配是准确拟合出Z-R关系的关键。普遍使用的Z-R关系式为Z=300R1.4。事实上,雷达反射率因子是由降水粒子谱分布决定的,不同的粒子谱分布会得到不同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本文采用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并联合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南京区域层状云降水过程,统计计算了南京地区当地新的Z-R关系,目的是提高南京地区雷达估测降水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祖熠,杨莲梅[2](2018)在《伊宁春季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设在伊宁的激光雨滴谱仪获取的2013年4月的降水资料,对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参量平均值和Gamma函数拟合结果以及Z-I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伊宁地区春季降水的微物理参量普遍偏小,小滴对降水浓度的贡献达到92%以上,即降水主要以小滴为主。层状云降水的雨强、雨滴数浓度、雨滴的各类微物理特征参量的平均值均大于混合云降水。函数拟合结果表明,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宽大于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宽,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都比较符合Gamma分布,在小滴段Gamma分布对实际谱都有一定的低估,在大于1 mm的粒径段,拟合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还讨论了雨滴大小因子Λ和形状因子μ之间的关系以及Z-I关系,Λ-μ关系与粒子尺度有关,根据拟合的二项式得到层状云降水粒子的平均直径大于混合云降水的平均直径。(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于小红[3](2018)在《山西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的探测结果,配合天气系统、雷达资料,结合一维层状云模式,对山西5月20~22日一例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和回波亮带位置都与实际接近,数值模拟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实际云的一些特征。第1层在8.0-11.2km,存在少量由自然核化形成的冰雪晶。第2层(3.8-8.0km)云厚为4.2km,主要降水粒子是雪,雪的产生开始时主要是冰晶的自动转化,然后靠雪碰并云滴长大。霰出现在第2层的顶部、底部及第3层的顶部,霰主要靠碰并雪长大。雨水的形成主要是云水向雨水的转化以及雪和霰的融化,雨滴的长大主要靠碰并云水。第3层则主要为雨水、云水及在该层顶部逐渐融化的雪和霰。(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张祖熠,杨莲梅[4](2018)在《伊宁春季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4月设在伊宁的激光雨滴谱仪获取的降水资料,对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参量平均值和Gamma函数拟合结果以及IZ-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表1Dm表示雨滴的平均直径,Dv表示雨滴的平均体积直径,Dmax表示雨滴的最大直径即谱宽,1NN/表示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对总数密度的贡献, 1II/表示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对总雨强的贡献。由表1可知,伊宁地区春季降水的微物理参量普遍偏小,小滴对降水浓度的贡献达到92%以上,即降水主要以小滴为主。李艳伟等对天山山区雨滴谱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小滴对降水浓度的贡献达到89%以上,与本文得到的结果类似。层状云降水的雨强、雨滴数浓度、雨滴的各类微物理特征参量均大于混合云降水,这可能与混合云降水的定义有关,本文将雨强大于0.1 hmm/,小于0.5 hmm/视为混合云降水。图1是Gamma分布拟合的结果,可以发现雨滴分布谱曲线比较平滑,无明显起伏,拟合结果也比较接近于实际谱,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型比较相似,峰值直径都在1 mm附近,但层状云降水的峰值直径会略大于混合云降水的峰值直径,并且层状云降水的峰值浓度也会大于混合云降水的峰值浓度。无论是层状云降水还是混合云降水,在小于1 mm的雨滴范围内,Gamma分布结果和观测值拟合较好,对实际谱有一定的低估;在1-3 mm范围内,实际谱分布和拟合谱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偏差,但二者趋势比较一致,从表1可知小滴粒径在雨滴数浓度的贡献达到92%以上,即大部分粒子在小于1 mm范围内,在1 mm以上的粒子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拟合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图2是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Λ-μ关系的拟合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Λ和?之间具有较好的函数关系,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均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描述,降水云系的拟合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二者雨滴尺度谱的差异。Ulbrich研究发现,如果雨滴谱满足Gamma分布,其Λ-μ关系可以表示为DμΛm(10)(28) 4,式中Dm表示雨滴的平均直径,这就说明Λ-μ之间的关系与粒子尺度有关,在Λ不变的情况下,粒子尺度越小,?也越小。以上分析表明,由于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不一样,Λ-μ会受到粒子尺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和Λ-μ关系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水平。本文还研究了层状云降水和混合云降水的IZ-关系,层状云降水463.1(28)9.153 IZ,混合云降水44.1(28)8.178 IZ,这与国内外学者对降水IZ-关系的研究结果类似,不同降水类型的系数a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而系数b一般在1-2之间。两种降水类型的系数b均大于1,雷达反射率因子会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上述研究可以加深对伊宁地区春季降水的雨滴谱特征的认识,为提升该地区雷达定量估测降水能力打下基础,可以运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包兴华[5](2018)在《呼伦贝尔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滴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arsival激光雨滴谱仪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值。结果显示了这两种云系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别,层状云降水与对流云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浓度分别为234.1个·m~3和568.25个·m~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7g/m~3和0.36g/m~3,平均雨强分别为0.98mm/h和8.76mm/h,雷达反射率因子分别为22.67dBZ和38.4dBZ,平均直径分别为0.65mm和0.82mm,最大直径分别为1.54mm和2.01mm。(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8年08期)
李慧,银燕,单云鹏,金祺[6](2018)在《黄山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不同高度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1年6~7月在黄山不同高度采用PARSIVEL雨滴谱仪测得的雨滴谱数据,对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类(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特征量、Gamma函数拟合以及雨滴的下落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的雨水含量和降水强度、雨滴的各类尺度参数和数浓度都比相同位置上层状云降水的大,同类降水中,山腰的雨滴尺度大于山顶和山底,这可能与各观测点和云底相对位置的不同有关;随降水强度增加,雨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逐渐增大,广义截距参数(log10Nw)的标准差逐渐减小。拟合结果表明各高度的雨滴谱都比较符合Gamma分布,由拟合参数分析雨滴谱的演变,发现相对于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粒子谱随高度的变化较小,雨滴谱的演变较为稳定。此外,本文还对两类降水中雨滴的下落速度及影响落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崔云扬,周毓荃,蔡淼[7](2017)在《利用微雨雷达观测一次层状云降水的垂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是大气科学重要的问题,降水特征随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差异很大。前人对降水微物理特征的研究一般主要基于地面雨滴谱仪,而对于降水垂直分布的微物理研究较少。微雨雷达(Micro Rain Rader,简称MRR)是一种由德国METED公司生产的垂直指向雷达,通过获取多普勒功率谱,利用降水粒子下落速度与直径的经验公式反演得到不同高度的雨滴谱,可以得到雨强,雷达反射率因子,粒子下落速度,液态水含量等数据。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13日在河北邢台的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主要使用位于同一观测站的MRR,结合OTT-Parsivel二代激光雨滴谱仪,通过对比MRR与地面雨滴谱仪的雨强值验证微雨雷达数据可靠性,通过分析MRR反射率,雨强值,以及MRR雨滴谱的垂直变化研究降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将MRR探测得到的最低高度(100m)雨强值与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差异很小。MRR100m雨强值和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作散点图得到二者相关系数为0.946,平均偏差0.0123mm/h,标准偏差为0.4340mm/h.说明100m雨强值和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很接近,MRR探测得到的雨强值精度较高。(2)对降水过程中微雨雷达不同高度的反射率,雨强值进行时间平均,并对每一高度层的反射率,雨强值进行频率分布统计。反射率平均值在垂直方向变化较小,但在600m以下随高度降低有增加的趋势。反射率值的频率分布在垂直方向变化也较小,但在600m以下反射率在高值区出现的频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加。从微雨雷达雨强值的垂直分布来看,雨强平均值随高度降低而减小,而雨强值在低层的频率分布更为集中。(3)对此次过程的雨滴谱进行平均,降水过程中小滴数浓度随高度降低有明显的减小,0.8-2.8mm直径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大,2.8-4.2直径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在靠近地面的几百米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与前面层状云反射率的垂直分布一致。总体而言,平均雨滴谱主要在小滴端随高度降低有明显减小,中滴大滴的垂直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进展论文集》期刊2017-09-27)
王振会,潘雯菁,李子华,周嘉健,吴奕霄[8](2017)在《常规天气雷达反演层状云降水雨滴谱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常规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弱降水性层状云粒子谱参数的方法,利用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期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回波强度数据进行粒子谱参数反演,并利用OTT滴谱仪资料进行对比验证。首先对雷达基数据进行衰减订正,后作插值处理,再进行反演,得到粒子平均直径反演值、数浓度和反演滴谱廓线,再与实测数据7分钟(对应雷达一次体扫时间)平均的雨滴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得到平均直径,且衰减订正后反演得到的平均直径更接近平均直径实测值;2)由于当天有人工减雨作业,减雨作业前,取谱型参数γ=6,反演的滴谱廓线与实测滴谱更为接近;减雨作业后,取谱型参数γ=2,反演的滴谱廓线与实测滴谱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8 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与数据质控的业务应用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封秋娟,李培仁,杨俊梅,申东东,李义宇[9](2016)在《山西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04-23—24常规天气、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两架次DMT探测资料研究影响山西的一次典型冷锋层状云降水云系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高空槽和地面冷锋是导致降水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PI回波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云系分布,回波强度集中在20~35dBz。冷锋过境前后,云中微物理量要素变化差异较大。锋前云系云粒子谱呈多峰型分布,并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谱宽也会由宽变窄,锋前云系比锋区云系谱的变化更复杂。(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6年06期)
明虎,王敏仲,阮征,高联辉,魏刚[10](2014)在《风廓线雷达对天山中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探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201 2年8月8日22:00到8月9日04:00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探测试验研究。利用垂直速度功率谱数据计算得到谱参数,根据谱参数的变化特点确定了0℃层高度为1100~1900 m。并对0℃层以下600~1100 m进行了雨滴谱的反演,反演结果说明了中粒子和大粒子浓度的多少是引起回波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由雨滴谱计算得到了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和液态水含量的时空演变图,在变化趋势上和回波强度是一致的,建立回波强度和降水强度的关系为:Z=76.5 I~(1.6)。(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12期)
层状云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设在伊宁的激光雨滴谱仪获取的2013年4月的降水资料,对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参量平均值和Gamma函数拟合结果以及Z-I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伊宁地区春季降水的微物理参量普遍偏小,小滴对降水浓度的贡献达到92%以上,即降水主要以小滴为主。层状云降水的雨强、雨滴数浓度、雨滴的各类微物理特征参量的平均值均大于混合云降水。函数拟合结果表明,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宽大于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宽,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都比较符合Gamma分布,在小滴段Gamma分布对实际谱都有一定的低估,在大于1 mm的粒径段,拟合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还讨论了雨滴大小因子Λ和形状因子μ之间的关系以及Z-I关系,Λ-μ关系与粒子尺度有关,根据拟合的二项式得到层状云降水粒子的平均直径大于混合云降水的平均直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云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曾培培,刘晓迎,杜明哲.天气雷达层状云降水中Z-R关系的优化与检验分析[J].河南科技.2019
[2].张祖熠,杨莲梅.伊宁春季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8
[3].于小红.山西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4].张祖熠,杨莲梅.伊宁春季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5].包兴华.呼伦贝尔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滴谱特征[J].现代农业.2018
[6].李慧,银燕,单云鹏,金祺.黄山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不同高度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8
[7].崔云扬,周毓荃,蔡淼.利用微雨雷达观测一次层状云降水的垂直结构[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进展论文集.2017
[8].王振会,潘雯菁,李子华,周嘉健,吴奕霄.常规天气雷达反演层状云降水雨滴谱方法研究[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8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与数据质控的业务应用论文集.2017
[9].封秋娟,李培仁,杨俊梅,申东东,李义宇.山西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的观测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
[10].明虎,王敏仲,阮征,高联辉,魏刚.风廓线雷达对天山中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探测分析[J].气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