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采用GEE模型评价在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并借鉴公认的现代康复医学疗效评价体系,在一年随访期内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一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2007AA02Z4B2)的一部分。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多中心合作,中医综合方案与卒中单元模式下的西医方案作对照。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共260例,按照2:1的比例经中央随机系统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175例,西医对照组85例。中医组采用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康复方案,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方案为“内科基础治疗+中医综合康复技术”;出院后在西医组出院后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了口服六个月灯盏生脉胶囊或脑栓通胶囊,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西医组采用卒中单元模式指导下的西医康复方案,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方案为“内科基础治疗+现代康复技术”。出院后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病因制定合理的出院后康复计划。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血压、血脂与血糖管理、健康宣教及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疗效指标借鉴公认的现代康复医学的疗效评价标准。住院期间疗效评价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评价运动功能、修改后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痉挛程度。并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随访期主要结局指标采用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和生存质量的观测。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观察。中医组和西医组住院期间观察疗程均为14天。出院后两组均随访1年。统计方法学上针对本方案中一些数据为纵向数据的特点,采用了GEE模型对数据处理,既考虑到了数据间的相互依赖性,也很好地解决了纵向数据的相关性问题,充分利用了纵向数据中每次测量的结果,大人减少了信息的损失,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研究结果:1住院期间观测结果:简式Fugl-Meyer的GEE模型:中医组和西医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治疗效果均得到改善,且中医组对Fugl-Meyer评分的改善要优于西医组,且统计显著。NIHSS评分的GEE模型:中医组和西医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治疗效果均得到改善,且中医组对NIHSS评分的改善要优于西医组,但统计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医组在改善某些中医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都是中医组优于西医组。2一年随访期观测结果:随访一年两组共3例死亡病人,中医组1例,西医组2例。随访一年两组共8个复发病例,中医组2例,西医组6例。累计生存率的KM估计:入组时使用中医和西医综合方案的人群的生存函数取值均为1,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发病例增加,其生存函数值逐渐降低;直到360天随访结束,中医组的生存函数值降低到近0.99,西医组的生存函数值降低到0.93。生存曲线的检验:中医组的生存曲线一直在西医组的上方,说明在每个观测点中医组的未复发率一直高于西医组,也就是中医组的复发率一直低于西医组,并且这种差异是显著的(P<0.01)。两组间随访1年脑卒中对患者活动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随访1年脑卒中对患者自理能力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180天、360天不同残疾等级的比较,经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中医组的残疾严重程度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3方案安全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一年随访期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的几例不良事件经临床研究者判定均与方案肯定无关,表明这两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安全的。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方案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缺损上比西医康复方案有疗效优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痉挛程度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似。中医综合方案在降低终点结局指标死亡率、复发率,降低致残程度,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上均有确切的疗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历代中医对中风病治疗及其康复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缺血性中风康复疗效评价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GEE模型在重复测量数据中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4)
    • [2].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间周期性的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 2020(11)
    • [3].太仓地区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11)
    • [4].33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特点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5].溶栓药物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08)
    • [6].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17(09)
    • [7].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中风患者溶栓胶囊治疗效果的评价[J].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1)
    • [8].4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08)
    • [9].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致残因素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01)
    • [10].缺血性中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调查[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2)
    • [11].参芪龙藤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9(02)
    • [12].血府逐瘀汤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6)
    • [13].步长脑心通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缺血缺氧的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1(11)
    • [14].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 光明中医 2013(02)
    • [15].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7)
    • [16].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22)
    • [17].优质护理对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2)
    • [18].探讨老年性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护理体会[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21)
    • [19].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5)
    • [20].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2例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24)
    • [21].分期针刺配合心理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05)
    • [22].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相关性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8)
    • [23].糖耐量异常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阴阳类证特点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0(08)
    • [24].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7(12)
    • [25].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04)
    • [26].益气散瘀汤在进展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学 2020(08)
    • [27].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4)
    • [28].益气活血祛瘀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18(02)
    • [29].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4)
    • [30].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最佳时机的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5)

    标签:;  ;  ;  ;  ;  

    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