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

论文题目: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化学

作者: 孙霞

导师: 王修林

关键词: 光照,赤潮,浮游植物,东海,方程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危害与日俱增,由此带来了我国沿岸水质的日益恶化,赤潮频发。尤其是最近30年,我国有害赤潮以每十年增加三倍的速度不断上升。其中长江口、杭州湾、舟山渔场附近是我国赤潮危害最为严重的海域之一,被称为我国东海有害赤潮高发区。此海区赤潮高发期在每年4-9月:4月至6月初主要赤潮优势种为以东海原甲藻为代表的甲藻类,6月中旬至9月是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的硅藻类。赤潮优势种的爆发存在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除了与水团运动等因素造成的营养盐分布变化及温盐影响有关外,近些年还注意到春季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多在连续阴雨天爆发,而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的硅藻赤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的晴朗天气,光照在此过程中似乎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至今国内外关于太阳光照对浮游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相关研究中至今未发现直接的相关报道。因此,在总结已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大面调查与现场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东海赤潮高发区太阳光照对水体中赤潮藻类生长、种群演替的影响,以此为东海赤潮发生机理研究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利用2002年春季至2003年春季五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结果讨论东海赤潮高发区温度、营养盐和光照对该海区浮游植物总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 1.1 五航次中夏季航次温度最高,达27.6℃,冬季航次最低,只有10.6℃,春秋季节居中,在18℃左右。除冬季航次温度太低会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外,其余几个航次的温度基本满足浮游植物生长所需条件。 1.2 调查期间本海区一直处于较高营养水平,各营养盐浓度秋冬航次较高,而春夏航次较低,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高远海低,尤其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20-50m等深线范围内,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1.3 首次测定了该海区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并计算了水体中光照。受天气的影响,调查期间该海区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规律为:2002年夏季航次和2003年春季航次最高,平均光通量超过20 MJ·m-2·d-1;2002年春季航次最低,不足10 MJ·m-2·d-1;2002年秋季航次和2003年冬季航次居中,接近15 MJ·m-2·d-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则为丰水期时的2002年春夏航次较低,枯水期的2002年秋季航次、2003年冬季航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东海赤潮高发区概况

1.2 光照对海水中浮游植物的影响

1.3 浮游藻类生长模型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2.1 研究区域及方法

2.2 2002年春季至2003年春季海水表层温盐变化规律

2.3 2002年春季至2003年春季水体中营养盐分布规律

2.4 2002年春季至2003年春季水体中光照分布规律

2.5 水体中的叶绿素-a季节变化规律

2.6 水体中的叶绿素-a影响因素分析

2.7 小结

3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光限制培养实验中光照对总生物量的影响

3.1 现场光限制培养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2002年秋季光限制培养实验结果与讨论

3.2.2 2003年冬季光限制培养实验结果

3.2.3 2003年春季光限制培养实验结果

3.2.4 2004年春季光限制培养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生长的影响因素

4.1 水体中的硅藻丰度季节变化

4.2 水体中硅藻季节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3 水体中的甲藻丰度季节变化

4.4 水体中甲藻季节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5 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光限制培养实验中光照对硅藻和甲藻演替的影响

5.1 秋冬季节光限制培养实验中光照对硅藻的影响

5.2 春季光限制培养实验中光照对甲藻和硅藻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认识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有害赤潮藻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早期发育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数量的影响[D]. 王丽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
  • [2].赤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生长和相关特性研究[D]. 石岩峻.北京化工大学2004
  • [3].赤潮藻的分子标识及荧光原位杂(FISH)技术在检测赤潮藻中的应用[D]. 张宝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4].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 吴萍.中国海洋大学2005
  • [5].大型海藻孔石莼对赤潮微藻克生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克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D]. 金秋.中国海洋大学2005
  • [6].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 黄东卫.天津大学2004
  • [7].典型赤潮藻对磷的生态生理响应[D]. 欧林坚.厦门大学2006
  • [8].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 冯剑丰.天津大学2005
  • [9].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 张利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10].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 杨珏.河海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季节性赤潮生消过程控制机理研究[D]. 李雁宾.中国海洋大学2008
  • [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研究[D]. 唐洪杰.中国海洋大学2009
  • [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分析[D]. 张传松.中国海洋大学2008
  • [4].我国典型海域营养盐特征对赤潮形成的影响及赤潮防治方法研究[D]. 宋秀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
  • [5].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D]. 赵冬至.华东师范大学2004
  • [6].赤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生长和相关特性研究[D]. 石岩峻.北京化工大学2004
  • [7].东海典型赤潮藻生长的生物、化学抑制作用研究[D]. 龚良玉.中国海洋大学2005
  • [8].东海典型赤潮藻检测的荧光光谱特征研究[D]. 张前前.中国海洋大学2005
  • [9].东海赤潮高发区水色遥感算法及赤潮遥感监测研究[D]. 丘仲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 [10].典型赤潮藻对磷的生态生理响应[D]. 欧林坚.厦门大学2006

标签:;  ;  ;  ;  ;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