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购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壳公司,停牌,集中度,利好
并购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妍妍[1](2013)在《乐视网否认乐视新媒体系空壳公司 并购系贾跃亭增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继华策收购克顿,华谊收购常升后,电视剧行业又迎来一桩“大手笔”收购案。 9月30日晚间,停牌一个月的乐视网公布重组方案,拟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购买花儿影视100%的股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乐视新媒体99.5%的股权,并同时募集配套资(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3-10-09)
[2](2009)在《医药30年,资本并购系的兴衰沉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求得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做大规模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并购的手段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产业的整合。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产业多、小、散、乱的商业格局,以美国JP摩根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通过大规模地对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开启了规模化的产业整合和升级换代,史称"摩根时代"。(本文来源于《健康大视野》期刊2009年15期)
袁亮[3](2009)在《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发生了大量并购重组活动,这其中许多重大并购事件都来自医药行业"并购系",本文对这些"并购系"形成原因及其成败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若干结论。(本文来源于《消费导刊》期刊2009年07期)
王孝仙[4](2005)在《民营“并购系”的扩张冲动与企业价值的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末,中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的“并购系”现象,并成为一大热点。然而短短几年,“德隆系”、“鸿仪系”、“托普系”等大型民营企业所控制的“并购系”相继坍塌。它们的溃败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增速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但在遇到危机之后则迅速衰退甚至倒闭,陷入“大而快、快而垮”的怪圈。 为何中国民营大企业溃败的现象不断出现?带着这一疑问,本文以民营“并购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成因及价值成长途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德隆案例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德隆系”由兴至衰,影响其价值持续增长的真正的原因在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混乱的产融结合战略以及粗放的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且大部分民营“并购系”都具有以上缺陷;(2)在目前中国经济环境和制度约束下,民营企业更适宜走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道路;(3)在目前中国金融环境下,如果以纯粹的融资动机去实施产融结合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产融结合只有建立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高效的监管体系基础上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民营“并购系”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一是民营“并购系”的不断迅猛扩张与不断强化的家族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民营“并购系”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5-05-01)
刘朝晖[5](2004)在《上市公司“并购系”有关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来看,并购浪潮都发生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股票市场上发生的并购活动层出不穷,其对资源重新配置的功能日益显现。资本市场的开放已发展到外资可以直接参与国内的并购市场,中国企业是否能从容应对?实际上,先知先觉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在资本市场合纵连横,通过并购快速成长,形成一个个“与狼共舞”的公司联合体系。本研究论文将其称为上市公司“并购系”,指的是由实际控制人相同的两家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所组成的关联公司体系,该体系中至少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是通过并购获得,并且共同的实际控制人直接左右系内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上市公司“并购系”的有关问题涉及到多种学科,它也是财务会计和管理学科应该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内对于上市公司“并购系”的研究还缺乏理论上的探讨,也未采用实证方法对“并购系”的现象进行解释。本文力图利用财务会计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考察上市公司“并购系”是否通过并购增加了竞争实力和控制力?是否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股东财富?或者仅仅是利用制度缺陷或市场误区牟取短期暴利?从而为政府管理部门、中国企业家、中小投资者提供借鉴。 上市公司“并购系”牵涉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复杂,而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其实际控制人。我们选择的研究角度主要是上市公司“并购系”实际控制人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利益,同时考察“并购系”内作为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如下: 第1章:导言。本章概述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解释了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和主要贡献。 第2章:并购理论及文献回顾。本章对国外和国内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的理论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购的动因和绩效本身跟社会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规律密切相关,并且并购行为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期望。因此,无论是国外的成熟市场还是类似我国的新兴市场,任何一种并购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并购行为及其结果,都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国外和国内学者实证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印证了这一点。 第3章:上市公司“并购系”的成因。本章考察了上市公司“并购系”形成的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主要包括中国特殊经济环境下的股票市场制度诱因,以及中国企业追求成长的内在动因。 本章借鉴青木昌彦关于制度的定义,即制度是博弈重复进行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从股票发行制度导致的“买壳上市”、股权流动性分裂导致的“协议收购”、一股独大导致的“零成本收购”、二级市场上的共有信念导致的“财富掠夺”,以及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预期导致的收藏非流通股权等方面分析了“并购系”实际控制人的并购行为。 上市公司“并购系”实际控制人不断通过并购获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存有追求成长和积累财富的内在动力,其成长途径包括通过并购增强控制力、实现产业创新和产业整合叁个方面。 第4章:上市公司“并购系”的市场表现和财务绩效。上市公司“并购系”的迅速发展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控制权集中的趋势。“并购系”实际控制人的并购行为能顺应股票市场共有信念的变化和政府监管法规的变迁,前期形成的“并购系”以买壳上市、资产重组手段为主,辅以二级市场上的股价炒作;而后期形成的“并购系”则侧重于实际控制人自身产业创新和产业整合,所并购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也就较少,没有发现股价炒作的证据。 上市公司“并购系”实际控制人首次或前两次并购的股价收益和超额收益远远高于所有样本的平均水平,说明获利后的“并购系”实际控制人倾向于继续收购上市公司,最终在股票市场上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形成“并购系”。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时,股票市场对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没有显着的协同效应的预期,也没有显着的风险套利机会。 上市公司“并购系”的总资产增长幅度大于股东权益的增长幅度,这说明其控制力杠杆在加大。上市公司“并购系”股东权益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系内上市公司的溢价IPO、配股和增发。上市公司“并购系”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均值能连续保持较好水平,说明其在主营业务的经营和管理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一直低于股市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且有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实际控制人热衷于通过股票市场进行权益性融资,导致所控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增加迅速,却没有形成使净利润同步增长的经营管理能力。 第5章:上市公司“并购系”的典型案例分析。本章对“清华系”、“华立系”和“叁九系”进一步剖析,案例分析的结果印证了第4章的部分结论,无论是高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把股票市场作为增强控制力、进行产业创新和产业整合的舞台,但他们所造“并购系”的总体财务绩效并不理想。案例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和高校企业通过溢价护O、配股和增发使自身财富增值迅速,而对于再融资难度较大的民营企业,并购后在股东权益上则没有超额的回报。对叁个案例产业整合进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4-05-01)
并购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求得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做大规模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并购的手段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产业的整合。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产业多、小、散、乱的商业格局,以美国JP摩根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通过大规模地对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开启了规模化的产业整合和升级换代,史称"摩根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购系论文参考文献
[1].陈妍妍.乐视网否认乐视新媒体系空壳公司并购系贾跃亭增持行为[N].证券日报.2013
[2]..医药30年,资本并购系的兴衰沉浮[J].健康大视野.2009
[3].袁亮.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系”问题的研究[J].消费导刊.2009
[4].王孝仙.民营“并购系”的扩张冲动与企业价值的变动[D].暨南大学.2005
[5].刘朝晖.上市公司“并购系”有关问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