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 ——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 ——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的逻辑基点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不仅应理解为包括了审美与启蒙、革命与欲望这样终极目标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而且还应包括“诉诸感官”的、无意识的、零碎的、平面化的非总体性现代性。 “绪论”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文化转型和两种现代性。一种文化转型遵循启蒙式的由观念到观念的观念改造路径,对应着包含着终极目标与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另一种文化转型则遵循直接由物质到观念的感官刺激的路径,对应着非总体性的现代性,也即“现代性的碎片”。而后者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媚俗,这正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特质。 第一章“文学的位移和媚俗的发生”,首先揭示了在19世纪末近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物变得大量而廉价,从而使阅读行为成为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一般市民的日常消遣的过程中,由于媒介的变迁,导致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它已作为某一更大的文化商品的一部分被提供给读者。而媒介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如何拼盘、打包,从而把这一商品售出。单个文本已不再具有崇高地位,它开始沦为整体商品中的零件。因此,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成为期刊视野下的综合性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学在这里是和其它文字一起,作为一件不可分割的文化商品整体被提供给读者的。而媚俗的发生则源于文化、文学的商品化和大量复制。具体于中国来说,由晚清大众报纸、石印画报小报文字所构筑的都市印象与现代体验标志了媚俗的发生。本章重点以《申报》和《点石斋画报》为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以《申报》和《苏报》的对比,比较了媚俗文化世界与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世界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包装的手段:媚俗化中的文学期刊编排策略”则基于这样的逻辑:由于在媚俗文化的世界里,读者所接受的,首先不是哪篇具体的作品,而是一件整体的文化商品,这件文化商品首先要通过一种感官层面的视觉效果激起读者的消费欲望,通过期刊体式、目录、由摄影和图画组成的彩页这些读者必然在第一之间浏览的内容传达出整个商品的大致口味和消费价值。因此本章就从杂志的栏目、图文安排方面入手,探讨作为消费品的通俗文学杂志是如何包装成型的。本章首先描述了近现代通俗杂志编排体制上的流变过程,说明了栏目编排与形制对于形成媚俗化的阅读世界的重要作用,接着又在区分图像之认识功能和感官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视觉图像在通俗杂志中的媚俗化运用,并重点分析了《良友》画报。本章还指出了由于整个社会文化消费中感官化程度的不断增长、强化,20、30年代后出现了新兴视听媒介对传统印刷媒介的冲击。 自第三章开始,论文分别从知识系统、审美系统、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这样三个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何谓现代性的媚俗化
  • 一、两种文化转型与两种现代性
  • 二、“两个翅膀论”与媚俗化问题的引出
  • 三、媚俗化·通俗化·大众化
  • 第一章 文学的位移和媚俗的发生
  • 第一节 文学的位移:由作品到商品
  • 一、文学的传统存在方式: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 二、近代以来文学数量的膨胀和媒介作品关系的变化
  • 三、媒介的商品化与文学的商品化
  • 四、文学研究中期刊视野的意义
  • 第二节 媚俗的发生—从“新瓶装旧酒”开始
  • 一、以早期《申报》为例:一个最初的媚俗化世界
  • 二、《申报》与《苏报》:媚俗与非媚俗的比较
  • 三、关于“新瓶装旧酒”的问题
  • 第二章 包装的手段:媚俗化中的文学期刊编排策略
  • 第一节 栏目编排中的媚俗化表现
  • 一、“栏目”的出现与意义
  • 二、从大型化到小型化:以《礼拜六》为转折点
  • 三、小型化后的精致化:从《红玫瑰》《紫罗兰》(前)到《永安月刊》《万象》
  • 四、两类不同的杂志形态:两个阅读世界的简单对比
  • 第二节 视觉图像的媚俗化应用
  • 一、视觉图像的不同功能
  • 二、绣像时代的图文并茂
  • 三、摄影时代图画栏的全面兴盛
  • 四、以《良友》为代表:摄影画报的异军突起
  • 五、新兴视听媒介对传统印刷媒介的冲击
  • 第三章 俗套与时尚:媚俗化中的知识系统
  • 第一节 媚俗化知识系统的建构
  • 一、媚俗文化与新文化:两种不同的知识系统
  • 二、媚俗化知识系统的材料来源:生活表象的幕前幕后
  • 第二节 媚俗化知识系统的更新
  • 一、俗套与时尚的相反相成
  • 二、俗套与时尚的交替更新
  • 第三节 媚俗化知识系统扫描
  • 一、文史掌故:媚雅和媚俗
  • 二、科学常识:科学的碎片
  • 三、世界见闻:“西方”是个万花筒
  • 四、时尚生活:“现代”剪影之一
  • 五、职场生存:“现代”剪影之二
  • 六、情场百态:怎样操作爱情
  • 七、小结
  • 第四章 拼贴与嵌入:媚俗化中的审美系统
  • 第一节 杂志编排中的审美意识
  • 一、基本编排技巧:风格、口味的穿插交错
  • 二、编排技巧背后的美学意味:拼贴与嵌入
  • 第二节 通俗小说中的拼贴与嵌入
  • 一、新旧混杂
  • 二、功能拼贴
  • 三、热点嵌入
  • 四、拼贴技巧的日益娴熟
  • 第三节 拼贴与嵌入:被制造出来的美
  • 第五章 没有主义:媚俗化中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存在方式
  • 第一节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组合方式
  • 一、西方学术界与中国文学界的媚俗文化意识形态观
  • 二、无可无不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大杂烩
  • 第二节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 一、媚俗化中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几种言说方式
  • 二、没有主义:媚俗文化的反阐释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法制节目媚俗化倾向的探索与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4)
    • [2].警惕基础教育课堂中的媚俗化倾向[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5(11)
    • [3].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J]. 智富时代 2018(06)
    • [4].新闻媚俗化倾向的历史追溯及发展历程[J]. 文学教育(下) 2013(06)
    • [5].电视媒体媚俗化倾向的表现、成因、对策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6)
    • [6].不为名利媚俗化,甘当学术守护者[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2)
    • [7].文学商品化与清末民初小说的媚俗风[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9)
    • [8].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媚俗化现象[J]. 传播力研究 2019(34)
    • [9].媚俗化传播中高校形象的破与立[J]. 青年记者 2017(24)
    • [10].如何避免新闻“媚俗化”[J]. 新闻传播 2014(05)
    • [11].新闻媚俗化、娱乐化的伤害与修正[J]. 新闻传播 2008(09)
    • [12].错位、误读与当代雕塑的媚俗化[J]. 东方艺术 2008(13)
    • [13].当前影视批评的媚俗化倾向[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4].对媒体媚俗化倾向的几点思考[J]. 青年记者 2011(24)
    • [15].流行音乐:社会演唱的媚俗化与高校教学的文化引领使命研究[J]. 神州 2013(13)
    • [16].媚俗化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J]. 飞天 2011(20)
    • [17].论网络新闻内容的媚俗化倾向[J]. 现代视听 2010(S2)
    • [18].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倾向[J]. 炎黄纵横 2010(07)
    • [19].学者走向荧屏所引发的学术问题分析[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6)
    • [20].文化救赎与心灵皈依[J]. 江淮法治 2012(02)
    • [21].论中国当代雕塑的媚俗化倾向[J]. 艺术.生活 2009(02)
    • [22].论科幻太空片的媚俗化[J]. 艺苑 2017(01)
    • [23].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化倾向[J]. 新闻爱好者 2011(11)
    • [24].经典的可能性[J]. 文艺评论 2009(05)
    • [25].娱乐新闻媚俗化现象分析[J]. 新闻传播 2013(09)
    • [26].民生新闻媚俗化的理性思考[J]. 中国报业 2014(16)
    • [27].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伦理反思[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4)
    • [28].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倾向[J]. 艺术教育 2010(04)
    • [29].“媚俗”与“寐心”——论余秋雨散文“媚俗化”的意义[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30].浅析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对我国网络直播媚俗化的启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9)

    标签:;  ;  ;  ;  ;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 ——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