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一、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张珍[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彭园园[2](2020)在《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历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新时期,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社会矛盾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愈发凸显。十九大以后,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强调关注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在地方层级政府中,我们知道县级政府是最广泛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政府,是县域治理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广大县域群众提供服务的主要责任,其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期待,县一级政府能否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一次重要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重点指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由此,新一轮政府改革开启了深入推进的新篇章。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是一场以优化服务为目的的重要创新和变革。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更为突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放管服对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县级政府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对照县域实际进行公共服务改革,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本文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通过阅读文献,首先对放管服、公共服务、行政改革的相关概念做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公共服务理论、分权理论、政府监管理论的主要思想,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对放管服改革的重点内涵进行了研究,找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方面的核心思想,接着根据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在“放权、监管、服务”三方面的问题和改革侧重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放管服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空间,县级公共服务的放管服改革核心问题是公共服务权力配置问题,改革的重点是强化监管及创新,如何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同市场化、社会化的对接是一项长期改革目标。按照以上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在绪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和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分析框架。第二章介绍县级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启动,主要是放管服的全国部署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呼应。第三章是县域公共服务权力改革研究。先是从纵向县级公共服务权力配置分析,探讨事权与财权结构改革和公共服务权力资源在政府间的合理分化与运用,然后是横向公共服务权能转移,主要是公共服务供给权力向市场、社会的转移。第四章中,主要围绕县级政府强化监管而展开,包括公共服务放管结合和控制纠偏职能的发挥,以及强化监管需要应用的监管技术和应用困难。第五章是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平台机制,主要是优化服务的改革面向、县级公共服务平台机制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向。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展望。

齐亭亭[3](2019)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将均衡发展确立为今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首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率先实现对于完成全国性的均衡发展战略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资源约束、制度壁垒和环境限制等诸多困境。本研究先对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含义、指标体系、区域性特征和选择路径作了理论解读和学理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分析维度。之后将视线聚焦于县域义务教育,采用文献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形式,对当前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扫描。以学生生源、学办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为视点,通过多个县区的实事阐述和数据论证,较为完整而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状态,也深刻揭示了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总结国内各地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尝试从理念、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路径。

曾禹连[4](2019)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文中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关键。欲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发展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县域这一相对独立的系统为研究领域,以贵州省B市Q区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为个案,以文献法、访谈法等为研究方法,开展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紧扣问题、原因及对策这一写作思路,按照理论基础的铺垫、问题的提出、原因的分析及对策的探索这一逻辑结构展开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提出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具体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方面阐述;此外,还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师资配置的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现有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之处,也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第二章为理论阐释。本章提出了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论基础,分别为: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此外,还介绍了我国及贵州省衡量县域师资配置的具体指标,进而为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最后选取适合本研究的指标,具体为:教师数量、教师质量及教师结构。第三章为现状研究。本章首先对B市Q区经济及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介绍;接着从师资配置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三个方面分析B市Q区义务教育配置的现状,具体包括:生师比、教师编制情况、代课老师情况、教师学历、骨干教师情况、教师年龄、教师职称、教师学科结构、教师流动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现状。第四章主要分析了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探析。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教师数量方面,生师比失衡、教师队伍超编和缺编现象共存、代课老师大量存在;二是在教师质量方面,教师学历低、农村骨干教师数量少;三是在教师结构方面,教师的年龄、职称及学科结构失衡,教师流动及教师培训不合理现象存在。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政策、教师待遇等方面探索原因。第五章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化经费投入体制、完善教师制度及提高教师待遇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张甜[5](2019)在《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公平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政策。总体来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我国的县域教育,目前仍处在城乡之间不均衡的发展阶段。当前,发展欠发达地区县域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惟其如此,才能激发我国的农村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教育,使之产生内生动力,确保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人本原理、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河北省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阐述了赤城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其次从基本情况、年龄与性别分布、专业与学历分布、教师流动情况及经济收入水平等维度,分析了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尽合理;教师生存环境差,待遇低压力大;教师流失严重,单项流动频繁;教师视野封闭,对外交流缺乏。再次,针对上述问题,从省市、县域、学校3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并借鉴先进经验,从前述3个层面,分别就教育统筹规划和财政投资,经费与社会保障、人才机制和师资培训、对接京津和优师引入,职业道德和督导体系、科研管理和职业生涯等方面,提出了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对策。

范宗武,朱新峰[6](2019)在《改革奋进四十年 春风化雨铸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40年前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神州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山东基础教育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动乱中恢复,在改革中奋进,在发展中优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40年探索实践,40年春风化雨,40年硕果累累。回首40年山东基础教育发展历程,对于总结改革发展经验,汲取前行力量,激发奋斗自信,在新时代再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雪蓉[7](2018)在《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就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而言,实现优质高效是其目标,而实现教育公平是其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又是确保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根本,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实质。我国实施教育结构改革,关键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上,并把其以重大战略进行实施,对于现代教育进步与发展来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着引领方向作用。而实现优质高效发展义务教育,关键取决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区域内率先展开推动就是首要举措,这是2016年时任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观点。因而说,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发展义务教育的着眼点,教育公平真正实现是基于教育领域均衡发展的实现体现出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状况,并存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之中,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在区域范围内极为明显。为缓解此方面,我国积极采取了应对举措,但我国义务教育城乡间巨大差距依然没有消除,可以说解决措施的有效性探求,成为当务之急。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被综合运用在本研究中,并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借鉴与学习,深入晋安区展开实地调研,目的就是全面深入研究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根源,立足理论结合实践视角,以晋安区城乡学校2016年状况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经费投入和学校办学条件以及学校师资力量与学校教学质量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的问题,并总结出以下方面原因:没有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深远影响的结果、师资配置机制不完善且没有建立成熟的教师流动和培训机制。为实现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对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并吸纳国内各县有效做法,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推进: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应着重建立有效机制,为城乡教育均衡投入提供保障;针对学校义务教育,加大建设标准化学校力度,为城乡具备均衡的办学条件提供保障;强化建设学校师资队伍,为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供保障。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童书玮[9](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田晓婧[10](2017)在《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中的均衡在内涵上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均衡应有平等、均等、平均、同质化的内涵,这是教育均衡的第一重内涵;其次,教育均衡还应包括教育体系内外各利益方或利益主体的平衡状态,此时教育系统内各教育要素达到某一平衡点,这是教育均衡的第二重内涵。义务教育均衡指不论任何种族、民族、性别的适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平等、均等、同质化的义务教育,此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第一重内涵。义务教育均衡还指义务教育体系内外各相关利益方和利益主体的平衡,如德智体美劳教育均衡发展,此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第二重内涵。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均衡的本质,需要将义务教育均衡置于人类社会演化和教育本体功能的视角下,精准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对人类社会繁衍延绵的重要价值。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指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制和调整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与思路,制定政策和实施方案,以确保实现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享受到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资源,最终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均等化和优质化。从县域层面入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这与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关系紧密。当前,比较权威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判定标准主要有两方面来源:一是国家教育部督导办的判定情况;二是各省级政府的判定情况。基于研究的初衷和目的,本研究主要以国家教育部督导办和辽宁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判定数据为基础性数据,对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行探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联动推进、提高义务教育建设和达标标准、关爱弱势群体、优化教师队伍、推进内涵发展等做法是辽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典型经验。同时,辽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也存在着地区、城乡发展差异显着、校际间均衡较低、部分城镇学校大班额突出、市直学校发展水平不高、师资配备不合理,均衡评估指标有待完善、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不达标等问题。要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除要放大上述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外,还应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持续优化教师结构,同时,还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体系建设工作。

二、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技术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职业教育
        2.1.3 农村职业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献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分析框架
        一、论文的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县级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开启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的全国部署
        一、改革目标
        二、重点领域
    第二节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呼应
        一、政府公共服务角色的调整
        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变与优化
        三、服务民生的原则确立
第三章 县域公共服务的权力改革
    第一节 纵向权力改革:县级公共服务的权力配置
        一、事权与财权的政府结构改革分析
        二、制度保障:构建县级公共服务清单制
    第二节 横向权力改革:县级公共服务的权能转移
        一、权能转移的边界
        二、公共服务向市场、社会的转移
第四章 县级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政府监管强化
    第一节 县级公共服务中的“放管结合”
        一、“大监管”理念
        二、过程监管
        三、公正监管
    第二节 县域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控制与纠偏
        一、公共服务改革“跑偏”及其表现
        二、政府控制的策略
    第三节 政府监管技术与应用
        一、政府监管的技术支撑
        二、县级政府监管技术应用的困难
第五章 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平台机制
    第一节 优化服务的改革面向
        一、“一站式”服务
        二、主动服务
        三、跟踪服务
    第二节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平台
        一、县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国家倡导
        二、公共服务平台对服务效能的提升
    第三节 公共服务平台困境及其优化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困境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放管服为县级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空间
    第二节 放管服的核心问题是公共服务权力配置问题
    第三节 放管服的重点是政府监管及其创新
    第四节 精细化、智能化同市场化、社会化对接是一项长期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政策与指标体系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性特征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
    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重路径
第二章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扫描
    一、学生生源
    二、办学条件
    三、师资队伍
    四、教育质量
第三章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生源两极分化严重
    二、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
    四、教育质量差异显着
第四章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宏观层面:政府主导,健全制度
    二、中观层面:学校管理,优化布局
    三、微观层面:课程改革,整合资源
    四、外部层面:社会督导,完善评估
第五章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理念先行: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
    二、资源保障: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三、师资为本:建设县域均衡优质的师资队伍
    四、技术拉动:利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师资的均衡配置是关键
        (二)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三)在县域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实操性及可行性较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
        (一)县域
        (二)义务教育
        (三)师资
        (四)均衡
        (五)配置
        (六)师资均衡配置
    六、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
        2.实证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
        2.实证研究
第二章 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论阐释
    一、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二、指标建构
        (一)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调研分析指标设计
        (二)本研究指标含义
第三章 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B市Q区经济及义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一)B市Q区经济发展概况
        (二)B市Q区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二、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调研
        (一)调研过程说明
        (二)调研现状分析
第四章 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数量问题
        (二)师资质量问题
        (三)师资结构问题
    二、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县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
        (二)政府经费投入失衡
        (三)教育制度的偏差
        (四)教师待遇的不均衡
第五章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一、发展县域内经济,缩小城乡差异
        (一)增加县域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二)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优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一)加大对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
        (二)改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系
        (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责任,缩小义务教育教师配置差距
    三、完善教育制度,为师资均衡创设良好政策环境
        (一)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二)从根源上摒弃“重点学校”的政策倾斜,优化师资配置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四)规范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县域内师资有序流动
    四、提高教师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
        (一)提高教师精神待遇
        (二)提高教师物质待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B市Q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现状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
        2.1.2 教育公平
        2.1.3 终生学习
        2.1.4 师资队伍
        2.1.5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2.1.6 中学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原理
        2.2.2 激励理论
        2.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赤城县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概况
        3.1.1 赤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2 赤城县教育发展概况
    3.2 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3.2.1 师资队伍年龄、性别分布
        3.2.2 师资队伍专业、学历分布
        3.2.3 师资队伍流动情况统计
        3.2.4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与经济收入水平
    3.3 赤城县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总量不足素质偏低
        3.3.2 教师队伍总体结构失衡
        3.3.3 教师生存环境差压力大
        3.3.4 教师流失严重流动频繁
        3.3.5 教师视野狭窄交流缺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省市层面:教育统筹缺乏规划
        4.1.1 统筹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投资体制失衡
        4.1.2 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致使财政投入不足
    4.2 县域层面:经济落后机制僵化
        4.2.1 经济发展落后制约教育投入
        4.2.2 编制僵化致使教师严重缺编
        4.2.3 管理机制单一损害教师利益
        4.2.4 职后培训缺位限制教师发展
        4.2.5 补充机制欠缺导致教师流失
    4.3 学校层面:师资管理偏重偏失
        4.3.1 管理失衡弱化教师职业道德
        4.3.2 督导跑偏违背以人为本原则
        4.3.3 教研缺失影响教师素养提高
        4.3.4 动力不足动摇教师从教信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5.1 省市层面:强化统筹规划推动教育投入增加
        5.1.1 改革财政投资体制夯实县域教育基础
        5.1.2 实行财政政策倾斜改善教师发展环境
    5.2 县域层面: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5.2.1 健全经费保障和师资配置机制
        5.2.2 健全社保制度稳定师资队伍
        5.2.3 创新人才机制提高师资质量
        5.2.4 加大培训力度助推教师发展
        5.2.5 对接京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5.3 学校层面:实施人才战略引导教师可持续发展
        5.3.1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5.3.2 构建教师督导评价体系
        5.3.3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
        5.3.4 重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三、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证调查
    (一) 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发展概况
    (二) 福州市晋安区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说明
    (三) 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的现状调查
四、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方面不完善
    (二)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三) 教师流动和培训机制不成熟
五、促进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 加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建设
    (三)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发展
    (四) 优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配置
六、结论
    (一) 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9)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学理脉络
        (一)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概念的研究
        (二)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指标体系的研究
        (三)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权责的研究
        (四) 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
        (五) 小结
    三、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与创见
        (一)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二) 本研究的创见与价值
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一、均衡与义务教育均衡的概念界定
        (一) 均衡的基本内涵
        (二) 义务教育均衡的本质内涵
    二、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通过政策和法律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 凭借公共支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 通过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四) 利用弱势补偿,缩短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差距
    三、中国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 凭借政策引导,逐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 利用项目拉动,改善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 通过学校和班级建设,在微观层面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 通过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义务教育均衡的内在机理
第二章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与价值
        (一)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
        (二) 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价值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的政策演进
        (一)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准备时期
        (二)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初创时期
        (三)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发展时期
    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分析框架
        (一) 国家县域义务均衡中评判标准
        (二) 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监测中的评估框架
        (三) 本研究中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现状考察
    一、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国家认定
        (一) 辽宁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二) 辽宁省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现状
        (三) 辽宁省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四) 辽宁省推进县域均衡公众满意度情况
    二、2013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省域判定
        (一) 监测对象与时间
        (二) 监测指标
        (三) 测算方法
        (四) 分析方法
        (五) 结果分析
        (六) 2013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情况
        (七) 2013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情况
    三、2014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省域判定
        (一) 监测对象与时间
        (二) 监测指标
        (三) 测算方法
        (四) 分析方法
        (五) 结果分析
        (六) 2014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情况
        (七) 2014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情况
第四章 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经验及问题
    一、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总体改善情况
        (一) 生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 达到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县(市、区)有所增加
        (三) 县域内校际间差异程度有所改善
        (四) 辽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结
    二、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通过政府强力主导和多部门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均衡发展
        (二) 通过高标准建设,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全面优化师资队伍
        (四) 通过管理创新,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五) 关爱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
    三、辽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依旧存在较大差异
        (二) 不同学校在硬件配置方面存在差距,市值学校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三) 大班额与小班额并存,部分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仍很突出
        (四)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五)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六) 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不达标
第五章 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一、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建议
        (一) 调整事权划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二)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持续提升均衡水平
        (一)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强化督导管理
        (二)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
    三、进一步加大调配力度,持续优化教师结构
        (一) 通过统筹调配,创新教师流动机制
        (二) 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强化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四、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D]. 彭园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 齐亭亭.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D]. 曾禹连. 广州大学, 2019(01)
  • [5]赤城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张甜. 燕山大学, 2019(03)
  • [6]改革奋进四十年 春风化雨铸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 范宗武,朱新峰. 山东教育, 2019(Z3)
  • [7]福州市晋安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 张雪蓉. 厦门大学, 2018(02)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田晓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