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姿多彩的民族春节习俗(论文文献综述)
刘爱丽[1](2021)在《春节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中研究说明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春节被赋予了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文化内涵。共同的道德情感、民族大联欢意识、强烈的民族向心力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一致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认知。春节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树立和突出春节文化符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宫云娜[2](2021)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突出优势,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是人们集体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新版部编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文在民俗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内容及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学策略。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研究述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正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章以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为例,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篇目及民俗事象,对民俗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并根据民俗类别列举了课文中出现的民俗事象;第二章以具体小学为例,对当前小学语文民俗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民俗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分析结果,从学校支持方面、教育者自身角度以及学生角度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并且以《北京的春节》和《十五夜望月》两篇文章为例,尝试分析文章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以及在文章教学中的作用。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在写作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付思宇[3](2021)在《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中还有待提升传播的力度。优秀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重要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者来说,汉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教学始终相辅相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对外传播中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少数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已经深入留学生日常生活。基于文献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文化认知理论和文化学基础,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研了西安7所高校,向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发放了200份问卷调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的情况。从文化认知广度和深度、认知途径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问题并探析成因,最后给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西安部分高校留学生对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度相对来说高一些,其他传统节日文化认知度有待提高。需要提升留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寻找文化认知有效途径,增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从而提高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度,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以及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
周峪竹[4](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认为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洪彩贝[5](2021)在《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统一体,反映了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它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可靠依附。本文以中华传统节日为研究对象,从节日特性出发,探析中华传统节日蕴藏的文化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传统节日的代表性内涵;中华传统节日的特性与功能;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其当代弘扬。通过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代表性内涵,如以阖家团圆、慎终追远、落叶归根、孝亲尊老等为主题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分析其所具有的文化认同、伦理道德、历史传承和民族团结等重要特性,以及凝心聚力、道德教育、价值引领、文化弘扬等功能,为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呈现提供理论来源,并积极探讨中华传统节日的弘扬路径,实现其文化价值,使其服务新时代,焕发时代魅力。“全球化”使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也使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的思维观念与生产生活也随之变化,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的涌入,使得中华传统节日饱含的深刻情怀逐步被淡化,文化价值的效用日显淡薄。中华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强有力的载体,其因独特的符号形态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为此,基于中华传统节日特性与功能的探析,深入剖析中华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深化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信仰筑牢价值;涵养孝道至上与忠诚爱国的家国情怀价值;建构天人合一与礼俗约束的和谐文化价值。同时,本文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提供可行性路径,以期进一步展现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一是通过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旅游产业、构建中华传统节日传承基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节俗形式等来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节日氛围,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在良好的节日氛围中得到发挥;二是积极推动中华传统节日融入家风文化、校园文化、单位文化等组织文化建设,充分协调运用好组织文化合力作用;三是发挥中华传统节日非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传统节日的国际传播。新时代着力研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又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保障。
赵琦洁[6](2021)在《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文化活动设计,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整理相关材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考察并深入课堂观察,尝试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文化活动中,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借鉴性的参考价值。首先,本人从文化活动设计的研究、体验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这三个方向搜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并梳理了体验式教学的概念范畴、体验式文化教学的流程、特点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证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活动的可行性。其次,本人选取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作为文化活动的主题,进行了具体的文化活动设计。通过体验式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笔者发现在文化活动设计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留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交流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种活动也存在一定的缺憾,如受环境条件限制,管理有难度等。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但是在选用活动方式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灵活处理,可以以某种活动方式为主,整合几种其他活动方式为辅,并期待在未来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作为支持,克服现实条件的不足。希望本文能丰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为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借鉴。
詹燕焮[7](2021)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可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研究以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导向,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笔者从研究缘起展开介绍,接着结合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从多个角度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然后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研究内容、方法、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先对统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的课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接着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以及基本要求。第三章,笔者专门设计了针对性的问卷,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以真实的案例为补充,分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兴趣浓厚,但行动不足;缺乏了解,关注度较低;态度淡漠,缺乏专业性。再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学生缺乏探究动力、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教学策略运用不足。第四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环节、教学准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提出传承策略。首先,在进行相应节日班级布置的同时,学校也要营造节日的氛围。其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的传统节日文化素养。再次,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主体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情境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最后,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这四种类型的课程出发,探究在这四大类型的课程中如何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增加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胡芳[8](2021)在《文化认同视域下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交融与共享》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早在元明时期就已逐渐形成了儒释道、藏传佛教、伊斯兰三大民俗文化圈交流交融、互动共享、和谐发展的多元一体民俗文化格局。从其历史发展看,虽然三大民俗文化圈之间曾有过排斥与隔阂,但其主流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尤其是在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口头文学和民间文艺等方面存在相互交融、互动共享、和美共荣的现象,而三大民俗文化圈以多元一体、互动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结构的构建过程,也是青海六大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过程。
周芳[9](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段思含[10](2021)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现代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着优势”之一。传统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表现的文化资源,以节日的庆祝方式、饮食习俗、传统风俗自成一派,是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从传统节日到现代节日,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这些节日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社会的检验,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文化体系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中,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所作出的积极回应,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丰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来拓宽二者的发展道路,达到强强联合的作用,是大学生强其筋骨、完其思想、固其内心的必要手段。高校也应该为之实施相应的措施,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条件。但是,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来看,当前对于将传统节日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是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成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或只是单一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内容方面,综合性、时代性、科学性还不够强。因此,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传统节日文化永续发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的途径之一。论文第一章节,对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同时对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论述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对本主题的研究概况。论文第二章节,分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起源以及节日的划分进行概述,以此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初步认识,随后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特性、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以此探究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连接点。论文第三章节,对传统节日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相通点进行论述,对其内在的关联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第四章节,以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了西安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透过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探析,以此得出相应结果。论文第五章节,针对第四部分问卷调查结果,阐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分别从学生、高校、政府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其中高校维度包含了课程教学和教师自身建设两方面内容,以求更加全面系统的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融合。
二、多姿多彩的民族春节习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春节习俗(论文提纲范文)
(1)春节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节的节日内容 |
二、春节的文化表征 |
三、春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四、结语 |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需要 |
1.1.3 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教育的意义:落实课标,弘扬文化 |
1.2.2 对教师的意义:挖掘教材,辅助教学 |
1.2.3 对学生的意义: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
1.3 研究理论依据 |
1.3.1 民俗学理论 |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3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民俗 |
1.4.2 教学策略 |
1.4.3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
1.5 相关研究述评 |
1.5.1 民俗文化分类研究 |
1.5.2 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研究 |
1.5.3 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1.7 研究思路 |
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选文分析 |
2.1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分布情况 |
2.1.1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所占比例分析 |
2.1.2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与民俗类别分析 |
2.1.3 教材中涉及民俗内容的特点 |
2.2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编排特点 |
2.2.1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构成 |
2.2.2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组元方式 |
3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 |
3.1.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教师问卷分析 |
3.1.4 学生问卷分析 |
3.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问题分析 |
3.2.1 学校层面 |
3.2.2 教师层面 |
3.2.3 学生层面 |
4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策略分析 |
4.1 学校层面 |
4.1.1 创建浓厚的校园民俗文化氛围 |
4.1.2 开展有民族特色的乡土课程 |
4.2 教师层面 |
4.2.1 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民俗素养 |
4.2.2 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
4.2.3 组织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
4.2.4 探索古诗词,集体采风 |
4.3 学习者层面 |
4.3.1 认真学习民俗文化知识 |
4.3.2 积极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
4.4 教材中民俗文化蕴含及教学策略分析 |
4.4.1 《北京的春节》教学分析 |
4.4.2 《十五夜望月》教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列举分析 |
附录二 《民俗文化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民俗文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对于文化认知的研究 |
1.2.2 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研究 |
1.2.3 传统节日文化的汉语文化教学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问卷调查与访谈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1.1 调查对象与范围 |
2.1.2 调查目的 |
2.1.3 调查内容 |
2.1.4 调查对象信息数据统计 |
2.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访谈情况 |
2.2.1 留学生访谈 |
2.2.2 任课教师访谈 |
第三章 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情况分析 |
3.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海外传播 |
3.2 传统节日文化认知度 |
3.2.1 认知广度与深度分析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传统节日文化认知途径 |
3.3.1 文化认知有效途径分析 |
3.3.2 留学生认知途径的问题 |
3.4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
3.4.1 文化教学相关因素分析 |
3.4.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 |
4.1 文化认知中的缺失 |
4.1.1 受认知方式影响 |
4.1.2 受自身文化认知影响 |
4.2 缺少有效认知途径 |
4.2.1 留学生交际环境受限 |
4.2.2 课外活动中安排有限 |
4.3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方面的不足 |
4.3.1 部分教师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4.3.2 文化教学各方面有待完善 |
第五章 提高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的可行性建议 |
5.1 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度 |
5.1.1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化教学和文化融入 |
5.1.2 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文化教学 |
5.2 实现多种有效认知途径 |
5.2.1 寻找多个文化融入的途径 |
5.2.2 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因材施教 |
5.2.3 发挥高校交流平台作用 |
5.3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
5.3.1 定期开展教师文化教学培训 |
5.3.2 多层面提高文化教学质量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就 |
(4)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
一、欲望的释放 |
二、叛逆的表达 |
三、生死的跨越 |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础材料 |
二、专着 |
三、文章 |
致谢 |
(5)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中华传统节日概述 |
一、传统节日 |
二、中华传统节日 |
第二节 中华主要传统节日 |
一、以“阖家团圆”为中心的节日 |
二、以“慎终追远”为主旨的节日 |
三、以“落叶归根”为主导的节日 |
四、以“孝亲尊老”为主题的节日 |
第三章 中华传统节日的特性与功能 |
第一节 中华传统节日的特性 |
一、文化认同性 |
二、伦理规范性 |
三、历史传承性 |
四、民族团结性 |
第二节 中华传统节日的功能 |
一、凝心聚力功能 |
二、道德教育功能 |
三、价值引领功能 |
四、文化弘扬功能 |
第四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其当代弘扬 |
第一节 筑牢信仰根基 |
一、深化民族认同 |
二、坚定文化自信 |
第二节 涵养家国情怀 |
一、孝道至上的家情怀 |
二、忠诚爱国的国情怀 |
第三节 建构和谐文化 |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
二、礼俗约束的规范性 |
第四节 中华传统节日的当代弘扬 |
一、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
二、推动中华传统节日的组织文化建设 |
三、开拓中华传统节日的国际传播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文化活动设计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体验式教学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体验式节日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阐释 |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
二、体验式文化教学的流程和特点 |
(一)体验式文化教学的流程 |
(二)体验式文化教学的特点 |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节日文化活动中的可行性分析 |
(一)体验式教学法符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
(二)体验式教学法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
第三章 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案例 |
一、以“春节”为例的活动设计 |
(一)活动概述 |
(二)活动准备 |
(三)活动实施步骤 |
二、以“端午节”为例的活动设计 |
(一)活动概述 |
(二)活动准备 |
(三)活动实施阶段 |
三、以“中秋节”为例的活动设计 |
(一)活动概述 |
(二)活动准备 |
(三)活动实施步骤 |
第四章 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
一、体验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的优势 |
(一)突显国际汉语教学的文化特色 |
(二)加深汉语学习者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
(三)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二、体验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化体验场景的营造条件具有局限性 |
(二)体验式节日文化活动的秩序和时长难以把握 |
三、针对体验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的教学建议 |
(一)保证文化体验活动的多样性,寓教于乐 |
(二)明确体验式文化活动的定位,正向传递节日文化内涵 |
(三)保证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的掌控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日益重视 |
1.1.2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意识淡薄 |
1.1.3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厚的内涵 |
1.2 文献综述 |
1.2.1 小学教材中的传统节日要素分析的研究 |
1.2.2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研究 |
1.2.3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策略的研究 |
1.2.4 传统节日文化在不同学科课程传承的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概述 |
2.1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体现 |
2.1.1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传统节日课文的统计 |
2.1.2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传统节日课文的分析 |
2.2 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
2.2.1 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2.2 能够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
2.2.3 能够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
2.2.4 能够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
2.3 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要求 |
2.3.1 避免过多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
2.3.2 避免教学流于表面 |
2.3.3 避免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 |
第3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
3.1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
3.1.1 兴趣浓厚,但行动不足 |
3.1.2 缺乏了解,关注度较低 |
3.1.3 态度淡漠,缺乏专业性 |
3.2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1 学生缺乏探究动力 |
3.2.2 教师自身素养不足 |
3.2.3 教学策略运用不足 |
第4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
4.1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环境设置 |
4.1.1 班级布置,浸润人心 |
4.1.2 学校重视,营造氛围 |
4.2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准备 |
4.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2.2 提高教师的传统节日文化素养 |
4.3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原则 |
4.3.1 主体性原则 |
4.3.2 多样化原则 |
4.3.3 情境性原则 |
4.3.4 循序渐进原则 |
4.3.5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
4.4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方法 |
4.4.1 阅读教学 |
4.4.2 习作教学 |
4.4.3 口语交际教学 |
4.4.4 综合性学习教学 |
第5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
5.1 案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
5.1.1 教材分析 |
5.1.2 教学目标 |
5.1.3 教学过程 |
5.1.4 板书设计 |
5.2 案例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
5.2.1 教材分析 |
5.2.2 教学目标 |
5.2.3 教学过程 |
5.2.4 板书设计 |
5.3 案例三:《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5.3.1 教材分析 |
5.3.2 教学目标 |
5.3.3 教学过程 |
5.3.4 板书设计 |
5.4 案例四:《春节祝福》教学设计 |
5.4.1 教材分析 |
5.4.2 教学目标 |
5.4.3 教学过程 |
5.4.4 板书设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文化认同视域下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交融与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信仰与节日文化的交融共享 |
二、生活习俗和人生礼仪的交融共享 |
三、口头传统与民间文艺的交融共享 |
(9)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述 |
2.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2.1.2 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
2.1.3 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
2.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
2.2.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 |
2.2.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
2.2.3 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划分 |
2.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及价值 |
2.3.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2.3.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解析 |
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3.1.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
3.1.2 文化阶段性转化的必需条件 |
3.1.3 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保障 |
3.1.4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必然选择 |
3.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3.2.1 价值观相契合 |
3.2.2 目标相一致 |
3.2.3 内容相符合 |
3.2.4 教育模式相互补 |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概况 |
4.1.1 调查背景 |
4.1.2 调查方法 |
4.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4.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2 调查小结 |
4.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4.3.1 高校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
4.3.2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不足 |
4.3.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调 |
4.3.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保障不足 |
4.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
4.4.1 西方节日文化冲击 |
4.4.2 新媒体的影响 |
4.4.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欠缺现代因素 |
4.4.4 高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陷 |
5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
5.1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
5.1.1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
5.1.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 |
5.1.3 开展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宣传教育,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素养 |
5.2 发挥高校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5.2.1 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方式多元化 |
5.2.2 丰富高校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 |
5.2.3 组织教师进修,提升教育水平 |
5.3 发挥政府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
5.3.1 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工作 |
5.3.2 加大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5.3.3 加强对商家和媒体的监督管理力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现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多姿多彩的民族春节习俗(论文参考文献)
- [1]春节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刘爱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
-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D]. 宫云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西安高校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调查研究[D]. 付思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研究[D]. 洪彩贝.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1)
- [6]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设计[D]. 赵琦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 詹燕焮. 集美大学, 2021(02)
- [8]文化认同视域下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交融与共享[J]. 胡芳. 青海社会科学, 2021(02)
- [9]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思含.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