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亲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亲型催化剂,Ti,ZSM-5,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
双亲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影,孙传胤,王润伟,张震东,张大明[1](2019)在《双亲型Ti/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二苯基硅烷和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对Ti/ZSM-5分子筛进行非对称修饰,获得了外侧亲油、内侧亲水的双亲型催化剂材料am-Ti/ZSM-5.修饰过程及后处理过程并未破坏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样品在不添加萃取剂的情况下,在以H_2O_2为氧化剂的二苯并噻吩(DBT)氧化脱硫(ODS)反应中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在35 min内可以实现模拟油中DBT的完全脱除.实验结果表明,分子筛催化剂的双亲型结构使其在极性-非极性混合体系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燕冬[2](2016)在《双亲配体自组装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均一的孔径分布,丰富且易于修饰的表面硅羟基和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质等特点,被科学家们视为催化剂的理想载体。一般催化剂在回收循环使用的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型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使用过程中难以回收的问题,而且介孔硅骨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催化剂的分散性,从而使得催化效果得到优化。因此,近年来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型催化剂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采用双亲多齿配体自组装的方式制备高分散性介孔微球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合成一种新型的双亲分子BpyC11PyBr(BCPB),在碱性条件下,用其作为模板剂与硅酸酯共组装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探讨了不同反应物配比和溶剂种类对生成的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宏观形貌和介观结构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水和乙醇的共溶剂体系中且反应物的具体摩尔比为1 TEOS:0.34 BCPB:178H2O:56 C2H5OH:44 NH3·H2O时,合成的介孔微球(MSM)拥有良好的蠕虫状介孔结构和规则球形的宏观形貌。2、利用所合成的功能性介孔氧化硅材料对亚铁离子的特异性配位作用制备了高度分散性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负载型的高效催化剂。透射电镜(TEM)和元素分布(Element mapping)证明了铁元素均匀的分散在整个介孔微球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用光助芬顿反应进行了研讨。结果证明,催化剂对浓度达到400 mg L-1的超高浓度的污水表现出极大的催化降解效果,在6小时内染料基本被全部降解且催化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6)
柴学磊,赵阳,孙晨晨[3](2016)在《Anderson型双亲催化剂(C_(21)H_(46)N)_3[CoMo_6O_(24)H_6]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系列含硫量为500 ppm的模型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合成了一系列Anderson型双亲催化剂(C_(21)H_(46)N)_3[CoMo_6O_(24)H_6],在H_2O_2/(C_(21)H_(46)N)_3[CoMo_6O_(24)H_6]体系下研究了影响氧化脱硫效果的因素,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探索出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是最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水乙醇相合成的(C_(21)H_(46)N)_3[CoMo_6O_(24)H_6]在反应2 h后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率可以达到92.68%。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H_2O_2/(C_(21)H_(46)N)_3[CoMo_6O_(24)H_6]体系可以将油品中的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相应的砜或者亚砜。(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王静,牟雪雁,李红明,黄启谷,义建军[4](2015)在《新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共聚合制备双亲性荧光共聚烯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一系列[N,Si,N,P]型金属配合物,在MAO做助催化剂的作用下,这些金属配合物可催化乙烯均聚及乙烯/乙烯基氨基酸酯共聚,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最高活性分别为1.66×106 g PE(mol M)~(-1) h~(-1)和6.56×104 g P(mol M)~(-1) h~(-1),本研究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最佳聚合条件为:在50℃下,用Zr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nAl/nZr=600),催化乙烯与经过叁乙基铝预处理过的乙烯基氨基酸酯共聚,当共聚单体浓度为10 g/L时,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与乙烯基氨基酸酯单体插入率达到最佳水平。采用13C NMR、FT-IR、GPC、DSC、WAXD、接触角、荧光仪等表征了乙烯/乙烯基氨基酸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温13C NMR结果显示乙烯与己烯基-N-乙酰基-L-酪氨酸乙酯共聚物中共聚单体的插入率可高达达到2.37 mol%,DSC结果表明共聚物的熔点达到138.6℃,明显高于聚乙烯的熔点134.5℃。共聚物接触角为50.7o,并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M 高分子工业》期刊2015-10-17)
魏建伟,郭文岗,张博宇,刘,杜欣[5](2014)在《一种新型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水相体系中催化环己酮与硝基烯烃直接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脯氨酸巯基咪唑衍生物的新型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水相中加入酸作为助催化剂,可以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环己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非对映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分别高达99:1和96%.(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魏建伟[6](2014)在《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乳液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乳液催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在以水为反应介质的乳液环境中,具有提高反应速率和调控反应选择性的特点。本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乳液催化体系,在乳液体系中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了两类化学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脯氨酸巯基咪唑类新型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以有机酸作为助催化剂,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乳液,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了环己酮与反式-p-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99:1dr96%ee)。此方法对不同取代基的芳香硝基烯烃和脂肪链硝基烯烃均适用,具有较好的普适性。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苯丙氨酸巯基咪唑类新型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以有机酸作为助催化剂,乳液体系中化学选择性的催化环己酮与β,γ-不饱和酮酸酯的反应,得到Aldol反应产物;当仲胺类催化剂时,得到Michael[3+3]环加成产物。乳液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获得高的对映选择性(97%ee),对反应底物有较好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9)
吴川[7](2011)在《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带来了稠油开采的新思路,尤其是开采特超稠油。该技术的关键是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研制,目前的降粘催化剂普遍存在反应温度过高(大于240℃)、与稠油接触不够充分、催化活性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场的需要,所以研制适合地层较低温度(小于等于200℃)且能与油充分接触的降粘催化剂是该技术能否迈向大规模现场实施的关键,解决该问题对于改善我国目前对能源的需求乃至世界稠油资源的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系统研究了胜利单家寺油田特超稠油的物化性质,提出了影响特超稠油粘度高的主要因素。合成了微乳液纳米镍与磺酸镍二种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并研究了合成工艺及其性能(抗盐性及普适性)。应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及单向蒸汽驱模型系统研究了特超稠油热裂解,特超稠油水热裂解及降粘催化剂作用下特超稠油水热裂解规律。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分子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结合化学分子模拟技术等手段对特超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及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液纳米镍与磺酸镍二种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对胜利特超稠油均有较好的改质降粘效果,且合成的二种降粘催化剂均有较好抗盐性及普适性。高温水对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粘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催化降粘程度有限。合成的二种降粘催化剂能高效的促进水热裂解反应,同时抑制其过程中的聚合反应,使稠油的重质组分向轻质组分转化。双亲降粘催化剂能充分与稠油的重质组分接触,携带的具有活性催化功能的粒子或基团协同高温水作用于分子中的C-S、C-N、C-O、C-C及C=S、C=O、C=N、S=O等键,使其发生系列链的断裂、加氢、开环、成环、脱硫、脱氮等反应,反应后稠油沥青质与胶质分子的表面积、体积、疏水性、折射率、极性参数减小,分子间范德华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等减弱,体系变得更加分散,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机理:①高温水裂解作用机理;②加氢作用机理;③沥青质裂解作用机理;④轻烃溶解作用机理;⑤分子间作用力降低机理;⑥催化剂作用的降粘机理。其中沥青质的裂解对稠油粘度及其平均分子量的下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本文研制的双亲型降粘催化剂作用特超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是适用可行的,能够有效裂解改质稠油,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1-06-01)
吴川,雷光伦,姚传进,盖平原,曹嫣镔[8](2010)在《双亲催化剂作用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双亲催化剂,200℃与超稠油反应后,降黏率达96.26%。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分子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及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稠油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减小,稠油分子量下降,沥青质分子量降低幅度最大;稠油及其重质组分的氢碳原子比增加,硫的含量减小。稠油发生水热裂解反应的同时,存在沥青质的聚合反应,沥青质的裂解在降黏反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双亲催化剂促进了水热裂解反应,同时抑制了聚合反应;双亲型催化降黏剂携带的具有活性催化功能的离子协同高温水作用于分子中的C-S、C-N、C-O、C-C及C=S、C=O、C=N、C=S等键,使其发生系列链的断裂、加氢、开环、成环、脱硫等反应,促进了稠油黏度的降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的氢碳原子比增加,稠油的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宇慧,冯丽娟,郑素莲,王景刚,李春虎[9](2009)在《双亲催化剂催化氧化体系脱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原油硫含量的增大,生产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清洁燃料是全球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燃料油脱硫显得越来越重要。氧化-萃取脱硫以其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设备投资低等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双亲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的氧化脱硫中,并比较了不同催化氧化体系对(FCC)汽油脱硫效果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双亲催化剂再生情况,证明了制备的双亲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且有很好的再生性,可以循环利用。(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1)
王景刚,冯丽娟,赵玉艳,李宇慧,李春虎[10](2009)在《双亲催化剂催化氧化脱除FCC柴油中的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脱硫(ODS)技术是以有机硫化物氧化为核心的一种深度除硫技术,因其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不消耗氢气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原子结构上看,硫原子有一个空的d轨道,这使得硫化合物容易接受氧原子被氧化为砜或亚砜;氧化后得到的砜类化合物与以前的硫化物相(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1)
双亲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均一的孔径分布,丰富且易于修饰的表面硅羟基和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质等特点,被科学家们视为催化剂的理想载体。一般催化剂在回收循环使用的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型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使用过程中难以回收的问题,而且介孔硅骨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催化剂的分散性,从而使得催化效果得到优化。因此,近年来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型催化剂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采用双亲多齿配体自组装的方式制备高分散性介孔微球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合成一种新型的双亲分子BpyC11PyBr(BCPB),在碱性条件下,用其作为模板剂与硅酸酯共组装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探讨了不同反应物配比和溶剂种类对生成的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宏观形貌和介观结构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水和乙醇的共溶剂体系中且反应物的具体摩尔比为1 TEOS:0.34 BCPB:178H2O:56 C2H5OH:44 NH3·H2O时,合成的介孔微球(MSM)拥有良好的蠕虫状介孔结构和规则球形的宏观形貌。2、利用所合成的功能性介孔氧化硅材料对亚铁离子的特异性配位作用制备了高度分散性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负载型的高效催化剂。透射电镜(TEM)和元素分布(Element mapping)证明了铁元素均匀的分散在整个介孔微球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用光助芬顿反应进行了研讨。结果证明,催化剂对浓度达到400 mg L-1的超高浓度的污水表现出极大的催化降解效果,在6小时内染料基本被全部降解且催化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亲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影,孙传胤,王润伟,张震东,张大明.双亲型Ti/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陈燕冬.双亲配体自组装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催化剂[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柴学磊,赵阳,孙晨晨.Anderson型双亲催化剂(C_(21)H_(46)N)_3[CoMo_6O_(24)H_6]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东化工.2016
[4].王静,牟雪雁,李红明,黄启谷,义建军.新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共聚合制备双亲性荧光共聚烯烃的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工业.2015
[5].魏建伟,郭文岗,张博宇,刘,杜欣.一种新型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水相体系中催化环己酮与硝基烯烃直接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4
[6].魏建伟.双亲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乳液催化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
[7].吴川.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8].吴川,雷光伦,姚传进,盖平原,曹嫣镔.双亲催化剂作用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机理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0
[9].李宇慧,冯丽娟,郑素莲,王景刚,李春虎.双亲催化剂催化氧化体系脱硫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0].王景刚,冯丽娟,赵玉艳,李宇慧,李春虎.双亲催化剂催化氧化脱除FCC柴油中的硫化物[C].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