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六朝比丘尼是中土比丘尼的源头,只有清楚这一时期比丘尼在中土存在和发展的实际样态,才能正确认识六朝之后的比丘尼状况以及中土比丘尼的特色,进而才能更深入地讨论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复原六朝比丘尼的真实状况,故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尽力搜集史书、碑刻资料及佛教典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与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相结合,将比丘尼置于当时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中进行客观考察。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印度西域比丘尼概况》简要介绍印度比丘尼的出现,利用小部《阿含经》简单介绍佛陀在世时比丘尼的成就,并根据西域出土的碑刻资料介绍比丘尼在当时的发展和比丘一样活跃。这一章主要强调比丘尼对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非如一般所认识的可以在教团中忽略不计,同时对八敬法在尼众中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考察。第二章《六朝时期比丘尼的发展与政治》,这一章主要通过三方面五个时期的现象来谈:第一,后赵比丘尼安令首出家成为尼众女领袖,引起石虎的关注,从而父亲得到提升;比丘尼僧基出家时的高规格仪式及褚皇后为之立寺与僧基家族是青徐豪霸的探讨:第二:东晋孝武世比丘尼进入后宫与支妙音专权;第三:刘宋时比丘尼法静利用僧尼的交通特权参与谋逆之事;第四:南朝比丘尼成为贵族门师;第五:贵族女子出家为尼在当时成为时尚,出家从而成为血腥政治斗争的幌子。所反映的三方面即是:1.比丘尼出家后成为家族和皇室贵族发生联系的关键,尤其和后宫关系密切;2.僧尼在当时因为游学或游行教化而具有交通特权,从而为各方传递信息提供方便;3.北朝后妃出家无一例外与政治有密切关联,成为后妃实际被废而不会引起社会动荡的挡箭牌。第三章《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真实样态》。通过正史记载和石刻资料论证六朝时期比丘尼出家并不意味着与家族关系断裂,实际上一些比丘尼是住在家中的,住寺尼也依然承担着养老的义务;同时根据僧尼传记中的资料分析六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佛道关系的不同,当时佛道观念处于一种混淆状态,比丘尼中常常见到服食等道教行为。此外,还根据有限的资料简单分析了比丘尼身上所反映的经济状况,并分析了北朝尼寺体现的道俗交流功能,介绍了尼众慈善教化贡献。第四章《六朝比丘尼的定慧修习》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尼传统计,当时比丘尼所持主要经典是《法华经》,几乎占比丘尼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当时僧众讲解与诵持该经的普遍,故对《法华经》的法系做了整理,发现青徐杨越一带及庐山是法华重地,且诵法华的僧尼又多同时坐禅,似乎为天台的成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整理了比丘尼修禅的法系,并且对尝试对禅法的大小乘区分加以探讨。第五章《中土比丘尼教团制度的实存状况》。本章讨论四方面问题:1.比丘尼戒律的传来和本土规范的制定;2.当时出家的条件:落发披法衣,但晋代南朝只提到改服出家,壁画中也有带发比丘尼;3.尼衣钵器物考:讨论缁服的含义与比丘尼赤服,根据尼传中提到的器物进行了简单考证。4.比丘尼丧葬考:直到唐代僧尼都未采纳西域火葬法,这一问题反映了中国是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外来宗教进行了吸收和表层改变,称不上征服中国,但对一些一夫多妻的丧葬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最后是结论:这一身份的出现与家庭、社会、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中土比丘尼的存在和发展与当时巫术、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比丘尼的考察,反映了中国佛教自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