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三农”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兼谈对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巴西“三农”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兼谈对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论文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主要探讨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破解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总论部分是本文提纲挈领部分,主要阐述了“三农”现代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没有‘三农’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指出巴西现代化之所以付出惨重代价,与其现代化发展中农业部门的滞后有着密切关系。最后,就国内对巴西“三农”现代化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第二章评价了巴西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巴西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从经济地理角度分析影响巴西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自然和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第四章从历史上回顾了巴西农业发展的过程,包括美洲发现前的印第安人农业;殖民地时期农业的发展和独立后到20世纪初的农业发展。巴西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大地产制对其后来的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巴西农业现代化的酝酿时期。第五章主要描述了巴西农业现代化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开始,经历了从20世纪30—50年代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和20世纪60—70年代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潮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放缓的过程。详细描述了这段时期巴西农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农村社会的面貌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其中,在每一章都特别探讨了巴西的土地问题,把巴西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土改运动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和评价。第六章介绍巴西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进入调整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农业发展的新态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景象,以及农民城市化流动过程。第七章主要探讨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问题、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城市化问题,以及由于巴西没有解决好“三农”这个经济发展的根源问题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中国在“三农”现代化发展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总结巴西“三农”发展的教训和失败原因,可以为中国的“三农”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怎样借鉴巴西,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第八章主要探讨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包括:政府对促进“三农”发展的资金政策,巴西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经验,“绿色革命”与科技兴农给巴西带来的农业进步及其经验,以及巴西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出口国在农业走国际化道路上的经验。巴西农业发展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经验,如何学习他们,如何提高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水平,本文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统一的,无论巴西还是中国,都必将有实现现代化的一天。在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本文试图冒昧自称的创新点在于,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下,首次把巴西农业发展作了全景式的描述;系统的总结了巴西“三农”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比较全面的将中国“三农”与巴西“三农”进行了比较。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没有“三农”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 1.1.1 现代化与“三农”现代化
  • 1.1.2 巴西的现代化之痛
  • 1.1.3 借鉴巴西的经验教训,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 1.2 国内关于巴西“三农”现代化研究的情况
  • 1.2.1 关于巴西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 1.2.2 关于巴西“三农”现代化的研究
  • 1.2.3 关于“拉美化”、“巴西病”问题研究
  • 第二章 巴西农业的地位和基本特征
  • 2.1 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1 巴西农业的地位
  • 2.1.2 巴西农业的作用
  • 2.2 巴西农业的基本特征
  • 2.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2.2.2 农业中的大地产制
  • 2.2.3 生产经营方式复杂
  • 2.2.4 严重依赖出口的外贸型农业
  • 2.2.5 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
  • 第三章 巴西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 3.1 巴西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 3.1.1 土地条件
  • 3.1.2 水利条件
  • 3.1.3 气候条件
  • 3.1.4 生物条件
  • 3.2 巴西农业发展的农作物生产条件
  • 3.2.1 种植业
  • 3.2.2 畜枚业
  • 3.2.3 林业和森林采集业
  • 3.2.4 渔业
  • 第四章 巴西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4.1 美洲发现前的印地安人农业
  • 4.2 殖民地时期的巴西农业(1500年—1822年)
  • 4.2.1 殖民地时期的农业
  • 4.2.2 殖民地时期的农村社会
  • 4.2.3 殖民地时期劳动力的主体
  • 4.3 独立后至20世纪初的巴西农业
  • 4.3.1 农业的发展状况
  • 4.3.2 向农业现代化的过渡
  • 第五章 巴西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与高潮
  • 5.1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30—50年代)
  • 5.1.1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及对农业的影响
  • 5.1.2 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土地问题的保留
  • 5.1.3 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
  • 5.2 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60—70年代)
  • 5.2.1 农业发展的成就
  • 5.2.2 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干预的加强
  • 5.2.3 工业和城市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 5.2.4 经营结构的变革
  • 5.2.5 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农业人口的流动
  • 5.3 巴西的土地改革
  • 5.3.1 土地改革的背景
  • 5.3.2 巴西土地改革的艰难路程
  • 5.3.3 不彻底的土地改革
  • 5.4 农业现代化的渐进发展(20世纪80—90年代)
  • 5.4.1 农业组织进一步完善
  • 5.4.2 资本主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 5.4.3 农工一体化不断扩大
  • 5.4.4 第三产业悄然兴起
  • 5.4.5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与劳务出口
  • 第六章 巴西农业现代化在曲折中前进
  • 6.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态势
  • 6.1.1 农业部门的新变化
  • 6.1.2 农业现代化的调整
  • 6.1.3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就
  • 6.2 农村社会变化
  • 6.2.1 农村社会高度封闭、孤立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
  • 6.2.2 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变
  • 6.2.3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 6.2.4 农村人口的流动
  • 第七章 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 7.1 土地问题
  • 7.1.1 高度集中的大土地占有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桎梏
  • 7.1.2 巴西土地问题对中国的启示——慎重对待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问题
  • 7.2 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 7.2.1 巴西经济发展长期存在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
  • 7.2.2 巴西工农业发展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 7.3 城乡差距问题
  • 7.3.1 巴西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 7.3.2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发展现状
  • 7.3.3 巴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中国的启示——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和谐
  • 7.4 城市化问题
  • 7.4.1 巴西城市化发展进程
  • 7.4.2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过度城市化及“城市病”
  • 7.4.3 造成巴西过度城市化的原因
  • 7.4.4 巴西过度城市化给中国的启示——谨防“伪城市化”
  • 7.5 社会问题
  • 7.5.1 巴西严重的社会问题
  • 7.5.2 中国的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
  • 7.5.3 “巴西病”对中国的启示——经济与社会要和谐发展
  • 第八章 巴西三农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 8.1 农业的资金投入
  • 8.1.1 巴西的农业投资
  • 8.1.2 巴西的农业投资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8.2 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 8.2.1 巴西农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 8.2.2 巴西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对中国借鉴意义
  • 8.3 “绿色革命”与科技兴农
  • 8.3.1 巴西的“绿色革命”
  • 8.3.2 巴西的农业机械化
  • 8.3.3 巴西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8.3.4 巴西“绿色革命”与科技兴农给中国的启示
  • 8.4 农业国际化
  • 8.4.1 巴西农业对外贸易
  • 8.4.2 巴西加入WTO后对农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 8.4.3 借鉴巴西农业国际化经验,推动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巴西“三农”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兼谈对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