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而能源的开发又导致破坏和压占了大量土地,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却又在急剧膨胀,人均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除了“十分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外,开展土地复垦和矿区生态重建也日益受到各级党、政府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提上日程。本文以潞安矿区为研究区域,在综合分析研究区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相关因子的基础上,重点做了以下4点工作。首先,分析矿区现存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并对土地系统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了分区研究;然后,在汇总国内外生态恢复理论及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集成并优化了适用于研究区的6类生态重建模式;其次,结合以上两项工作,把各种矿区生态重建模式落实到矿区空间,使复垦措施更直观、有效和更具针对性;最后,以王庄矿为典型例证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有:(1)依据本研究构建的环境压力状况模型,利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模块把整个矿区划分了生态保护区、棕壤低山疏林煤炭后备区、褐土丘陵灌丛煤炭生产区、潮土盆地农耕煤炭主产区等4个大区(9个亚区)。(2)优化并集成了适合潞安矿区的稳定沉陷区、潜在或动态沉陷区、煤矸石、废弃地、环境污染区和家园服务等6类20种生态恢复模式。(3)经王庄矿实证研究,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国内研究进展1.2.2 国外研究进展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内容1.3.2 技术路线2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生态问题2.1 研究区自然概况2.1.1 地形地貌2.1.2 气候气象2.1.3 土壤2.1.4 植被2.2 研究区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2.2.1 煤矸石问题2.2.2 沉陷地问题2.2.3 土壤质量退化问题2.3 研究区环境分区研究2.3.1 分区方法2.3.2 分区原则2.3.3 分区指标与结果2.3.4 矿区生态环境区划结果3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集成3.1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3.1.1 恢复生态学3.1.2 土壤重构理论3.1.3 景观生态学理论3.1.4 开采沉陷理论3.1.5 可持续发展理论3.2 矿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3.2.1 沉陷地貌重塑技术3.2.2 土壤(土体)重构技术3.2.3 土壤改良及培肥技术3.2.4 植被重建技术3.2.5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4 潞安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优化及其空间分布格局4.1 稳定塌陷区生态恢复模式4.1.1 矸石充填和林、灌、草覆盖模式4.1.2 粉煤灰充填生态恢复模式4.1.3 集约化生态农业恢复模式4.1.4 水土保持型生态恢复模式4.1.5 农林渔禽生态利用模式4.1.6 设施农业建设模式4.1.7 畜牧养殖模式4.1.8 水上公园生态重建模式4.2 潜在或动态沉陷区生态恢复模式4.2.1 牧草——农田生态复合模式4.2.2 立体开发模式4.3 煤矸石山环境治理模式4.3.1 煤矸石综合利用模式4.3.2 矸石山综合治理模式4.4 废弃地生态恢复模式4.4.1 矿区废弃地林灌草生态恢复模式4.4.2 村庄废弃地“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4.5 环境污染区生态恢复模式4.5.1 植物净化模式4.5.2 生态恢复模式4.6 家园服务生态恢复模式4.6.1 旅游景观重建模式4.6.2 生态农庄建设模式4.6.3 湿地景观建设与生态旅游模式4.6.4 科普园区模式4.7 潞安矿区生态恢复模式空间分布格局5 典型例证点实证分析5.1 研究区概况5.2 生态与环境问题辨析5.2.1 采煤沉陷5.2.2 废弃物压占土地5.3 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配置5.3.1 立体种植——养殖模式5.3.2 物质循环利用模式5.3.3 矿区废弃地林灌草模式5.3.4 村庄废弃地“林果—畜禽”模式5.4 模式效益评价5.4.1 沉陷区经济效益评价5.4.2 沉陷区社会效益评价5.4.3 沉陷区生态效益评价5.5 实证基本结果6 结论与不足6.1 主要研究结论6.2 不足之处参考文献学位论文数据集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潞安矿区论文; 煤矸石论文; 沉陷地论文; 生态恢复论文; 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