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利亚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圣,世俗,宗教,个体化
伊利亚德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19)在《世俗实践中的神圣性——兼论伊利亚德的“宗教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圣与世俗在西方宗教研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但是神圣的表征与生活中的"实在"紧密相关,"神圣"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神圣与世俗的区分仅出自人类对其的最初体验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其杂糅性进一步加深。因此,神圣与世俗并不总是从一而终地存在于一个主体或一个群体中,也不是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是根据"人"这一主体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来进行选择。(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黄增喜[2](2018)在《从神圣到世俗——伊利亚德宗教史视野中的人与自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史既是人与神圣的交流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人类的自然观念史。当代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对宗教经验与自然观念的互动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其宗教史叙述既是对人类宗教理念之演进的追索,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变迁的溯流。他认为前现代人大体生活在充满神圣的宇宙中,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重视,开启了自然的去圣化进程,现代科技得益于这一进程,并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文化思潮及"回归自然"口号的提出,泄露了现代人对于神圣的隐秘乡愁,并再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弃的统一性。现代人要走出文明的重重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唤醒、激活自己感知神圣的能力。伊利亚德的宗教史叙述虽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不乏重要的当下价值和持久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刘士缘[3](2018)在《超越人类的局限——走进伊利亚德的萨满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尔恰·伊利亚德为萨满教研究走向普遍化奠定了基础。他对"神圣与世俗""世界中心""永恒轮回""死亡与重生"等思想观念的阐发,构筑了一个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古代社会",表达了他对超越人类局限性的宗教式思考与追求。伊利亚德将萨满教视为一种"古老的出神术",将他的萨满教研究置于其"古代社会"这一更广阔的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关于萨满教的相关论述。(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杨胜利[4](2018)在《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利亚德在宗教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主题上,他关注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宗教象征现象;在方法上他以现象学与史学相结合,把历时性的材料放到共时性中去研究,探寻他们具有的普遍意义;在诠释向度上,他以宗教人对神圣的体验为基点,揭示生命存在的超越意义。研究他,不仅对西方宗教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而且他独特的方法以及关于生命超越的诠释向度,对诠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尤其是藏族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神圣意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伊利亚德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宗教史学者之一,他在批判泰勒、弗洛伊德、涂尔干等人的约化论基础之上,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历史的宗教现象学。他一生研究范围之广,时间和地域跨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他不仅对萨满教、瑜伽等有深入研究,而且对巫术、炼金术也均有涉猎;不仅对印度、伊朗宗教颇感兴趣,而且对非洲、澳洲、甚至美洲的宗教也无所不包,以至于被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宗教学者。正因为他这种广博而庞杂的研究,许多学者指出伊利亚德的研究并无一以贯之的中心主题。如果通观伊利亚德的宗教研究就可以发现,这一看法并不中肯。尽管他研究和涉猎的主题如此之广,但有一中心线索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研究领域,那就是宗教人藉着不同的象征形式达到对神圣的体验,从而摆脱时间,泯除历史,把自身的生命存在上升到宇宙存有论的高度,消解掉现实中的苦难。象征在伊利亚德整个思想体系里是宗教人体验神圣的关键所在。但通观国内外对伊利亚德的研究可以发现,系统、整体的去分析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体系的研究仍显薄弱。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把宗教象征诠释作为他整个思想的一个中心线索提出,从理论基础、逻辑建构、史学特征以及人文关怀等层面去整体把握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体系的构建。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把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放到宗教研究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分析他对约化-进化论研究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奥托等人现象学-史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方法上采取了现象学上悬搁判断和本质直观的方法,不仅把神圣作为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而且也把它作为宗教一个独特的和不可约化的因素。神圣并不是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它只有藉着世俗之物的象征才能显现。一个象征符号可能包含多种含义,只有用诠释的方法,才能解读象征符号的不同含义。伊利亚德的整个研究就是要把庞博杂乱的象征整合到他的结构模式里,诠释出它们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实现宗教象征由解释向诠释的转变。其次,在逻辑建构层面,从伊利亚德关于宗教人、神显、象征等核心概念着手,分析宗教人通过神显达到对宗教神圣性的体验。神显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世俗的——从它的存在形式看,又是神圣的——从它的本质看,这就是伊利亚德所谓的神显辩证法。神显的世俗形式就是无数的象征物,它可以是天空、大地、山川、河流,也可以是寺庙、居所、石头、甚至一根木棍。为了使伊利亚德的宗教象征体系更加系统,从纵—形式、横—内在两个方面把他的象征体系重新进行建构。在纵的方向上分为宇宙天空、大地、植物这样的形式结构,横的方向上分为神话、仪式、象征符号这样的内在结构。同时又把宇宙天空和创生与生命超越、大地和滋养与丰产、植物与生命更新联系起来,把神话与原型、仪式与神圣的切入、象征符号与神圣的载体结合起来,对他庞博的象征诠释体系重构,使其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第叁,在史学特征方面,从西方存在主义和伊利亚德的生命经历以及他祖国的历史出发,考察伊利亚德的反历史主义的史学观,从而认为他的宗教史学是现象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一种具有生命体验带入下的非历史优先的宗教史学。尽管他是反历史主义的,但他并不是对历史本身的反对,这一史观也直接影响了他在分析宗教人时不断强调时间的循环,历史的泯除。而且,他的宗教史学最大的特征就在于把浩如烟海的宗教材料整合进他所谓的巫士—宗教、神话—仪式宗教和历史—救赎宗教类型之中,进而揭示它们的同质性。第四,在人文关怀方面,从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所指向的生存论向度回答他诠释的落脚点。他把神话作为人类存在的原型放到宇宙的存有论高度,分析人存在的一种宇宙论模式,即一种神圣的、超越的乃至向死而生的开放生命存在,与当时的存在主义思潮那种“悲观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藏族文化符号个案分析,把伊利亚德的历时与共时、结构与形态、意义与超越等宗教象征诠释的方法、向度与理论进行应用性探究,以期在后期对少数民族的象征符号研究过程中有一独特的理论以及方法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高晓晖[5](2018)在《从未走出的精神困惑——读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搬迁频繁,为图轻省,平时对纸质藏书格外挑剔,但凡能从图书馆借或是能找到电子版的读物,我都尽量不买,更少有收藏。因此,但凡能动用我荷包,必是发自内心喜爱的"硬货",我之"硬货"标准也比较简单:作者学术深度要值得笔者敬重,作品内容值得学习并利于反复品味,最好能够终身陪伴自己并值得传家。此外,最重要的是,心心念念非占有而不能满足的,早晚都会买来灯下相伴的。而《宗教思想(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8年04期)
杜娟花[6](2017)在《伊利亚德神圣思想与其现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圣思想是伊利亚德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神圣"贯穿其宗教研究的始终。研究伊利亚德神圣思想,是研究其宗教现象学、宗教史学,及文学的基础。伊利亚德的神圣思想并不局限于宗教领域,他所说的神圣并非抽离日常生活之外,并不仅指对上帝、众神和精灵的信仰,更是永恒的、有效力的力量,是对实在的一种体悟,是世界上一切意识之源。充满存在意义的神圣思想与现代性危机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伊利亚德借其神圣思想表达了一种时代关怀。文章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伊利亚德神圣思想的阐释:神圣存在、神圣现象和神圣时空,看似独立的叁部分,却又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对神圣存在的理解和把握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一系列的神圣现象进行关注,而这些神圣现象又是在世俗时空中以象征为媒介通道而显现的。第二个方面以伊利亚德神圣思想为出发点,重点围绕"剔除祌圣"这一现象分析了"去圣化"与现代性的内在逻辑,现代性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神圣的剔除和理性的过度膨胀。第叁个方面表达了重返生命的神圣向度以实现"天堂的乡愁"的美好愿景,指出要正确理解伊利亚德的神圣思想需要明确神圣与宗教的关系,要区分神圣与神或神的品性,还应更正神圣与理性相互排斥的观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5)
晏可佳[7](2017)在《伊利亚德其人其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宗教史、宗教哲学史研究领域,就已经有关于他的介绍。由于当时很少与海外进行学术交流,所以对于伊利亚德的研究还是处于介绍与学习的阶段,缺乏对其思想的整体认识。随着我们对宗教学研究的深入,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他的作品。(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7年04期)
杨胜利[8](2016)在《伊利亚德宗教现象学视域下的西藏宗教》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宗教史学家、宗教现象学家伊利亚德,不仅对世界各大宗教都有研究,而且对西藏宗教研究也极具特色。他以宇宙——住所——人体一本同源的神话结构模式,分析了苯教和前弘期佛教以前西藏传统宗教即人的宗教存在的源头,认为西藏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宗教、苯教、藏传佛教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又从神话的同构性与藏传佛教的宗教改革等方面论证了西藏各宗教的融合性、综合性特征。同时利用宗教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光在传统宗教中的宇宙论功能、苯教中的本体论功能以及在藏传佛教修行中灵魂解脱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黄增喜[9](2016)在《伊利亚德的宗教理念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基于人对自己的宇宙处境的认识,表达了对逝去天堂的怀念;宗教为人开放自己的存在、超越有限处境提供了可能;现代文明祛除了宇宙的神圣性,但神圣以"退化""伪装"的形式继续"遗存"在现代人的各种世俗活动中,潜藏在人类的无意识深处。伊利亚德的宗教理念对现代人认识自身处境、理解宗教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萌[10](2015)在《伊利亚德的宗教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学学科从建立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范式。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史学者的任务不只是记述宗教现象,而应该通过对宗教史的研究洞察宗教现象的本质。伊利亚德提出,“神圣和世俗是这个世界上的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0-27)
伊利亚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宗教史既是人与神圣的交流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人类的自然观念史。当代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对宗教经验与自然观念的互动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其宗教史叙述既是对人类宗教理念之演进的追索,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变迁的溯流。他认为前现代人大体生活在充满神圣的宇宙中,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重视,开启了自然的去圣化进程,现代科技得益于这一进程,并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文化思潮及"回归自然"口号的提出,泄露了现代人对于神圣的隐秘乡愁,并再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弃的统一性。现代人要走出文明的重重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唤醒、激活自己感知神圣的能力。伊利亚德的宗教史叙述虽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不乏重要的当下价值和持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利亚德论文参考文献
[1].王欣.世俗实践中的神圣性——兼论伊利亚德的“宗教的人”[J].民族论坛.2019
[2].黄增喜.从神圣到世俗——伊利亚德宗教史视野中的人与自然[J].世界宗教研究.2018
[3].刘士缘.超越人类的局限——走进伊利亚德的萨满教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杨胜利.伊利亚德宗教象征诠释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高晓晖.从未走出的精神困惑——读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J].书屋.2018
[6].杜娟花.伊利亚德神圣思想与其现代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7].晏可佳.伊利亚德其人其思[J].书城.2017
[8].杨胜利.伊利亚德宗教现象学视域下的西藏宗教[J].西藏研究.2016
[9].黄增喜.伊利亚德的宗教理念及其现代意义[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王萌.伊利亚德的宗教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