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

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与体育产业的经营体制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进入全新阶段等一系列变化,高校体育建筑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新建高校体育建筑相结合地研究,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对高校体育建筑设计与发展趋向进行研判,清晰地得出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向——趋向建筑功能的多元利用、趋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趋向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从而总结出高校体育建筑多元化、人文化、科技化的设计与发展趋向。高校体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出于对高校体育建筑这个复杂系统概念的理解,论文提出需要从“以人为本”、多元高效、动态持续三个原则上来把握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设计;并提出适应性设计策略,同时进行分类研究,对校园的体育设施网络布局、建筑规划布局、建筑功能、场地尺寸、结构选型等等进行探讨,制定具体的设计对策,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体育建筑适应性设计方法;并以适应性设计方法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使高校体育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体育消费水平提高
  • 1.1.2 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
  • 1.1.3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 1.1.4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推进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系统的方法
  • 1.4.2 全息的方法
  • 1.4.3 比较的方法
  • 1.4.4 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解析篇
  • 第二章 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 2.1 现代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 2.1.1 现代体育的起源
  • 2.1.2 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 2.1.3 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
  • 2.2 现代体育的新特点
  • 2.2.1 体育大众化
  • 2.2.2 体育商业化
  • 2.2.3 体育终身化
  • 2.2.4 体育科学化
  • 2.3 学校体育的再认识
  • 2.3.1 学校体育的发展
  • 2.3.2 学校体育的体育价值
  • 2.3.3 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
  • 2.3.4 校园体育的文化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建筑发展
  • 3.1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与挑战
  • 3.1.1 我国近现代高校体育发展历程
  • 3.1.2 新时期高校体育的作用
  • 3.1.3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
  • 3.2 高校体育建筑与学校体育建筑的关系
  • 3.2.1 高校体育建筑是联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建筑的纽带
  • 3.2.2 高校体育建筑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基础
  • 3.2.3 高校体育建筑引领学校体育建筑的发展
  • 3.3 国外高校体育建筑发展
  • 3.2.1 美国
  • 3.2.2 德国
  • 3.2.3 日本
  • 3.4 我国体育建筑与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 3.4.1 我国体育建筑发展概况
  • 3.4.2 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
  • 3.5 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现状评述
  • 本章小结
  • 研究篇
  • 第四章 面向新世界的高校体育建筑实践研究
  • 4.1 北京地区
  • 4.2 南京地区
  • 4.3 广州地区
  • 4.4 上海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多元化趋向
  • 5.1 高校教育需求与设计趋向
  • 5.1.1 体育设施网络体系的优化
  • 5.1.2 体育运动区布局与校园规划协调
  • 5.1.3 合理配置综合性与专业性体育建筑
  • 5.1.4 加强体育设施开放,满足学生健身需求
  • 5.1.5 教学共享,提高场地利用率
  • 5.2 大型竞技比赛需求与设计趋向
  • 5.2.1 将高校体育建筑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 5.2.2 竞技赛事场地要求与赛训结合
  • 5.2.3 竞技赛事座席数量要求与座席布置
  • 5.2.4 竞技赛事辅助功能用房与赛后利用
  • 5.2.5 竞技赛事场馆室内物理环境要求与节能
  • 5.3 社区使用需求与设计趋向
  • 5.3.1 混合使用——社区资源的整合
  • 5.3.2 健身需求与体育运动设施的多样化
  • 5.3.3 多种使用模式与空间灵活布置
  • 5.3.4 使用需求提高与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
  • 5.4 商业运营需求与设计趋向
  • 5.4.1 体育运动项目开发
  • 5.4.2 健身娱乐项目开发
  • 5.4.3 体育商业
  • 5.4.4 餐饮商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人文化趋向
  • 6.1 人文化与“以人为本”的概念解读
  • 6.2 “以人为本”的功能层面设计趋向
  • 6.3 “以人为本”的文化层面设计趋向
  • 6.3.1 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和谐
  • 6.3.2 与现代文化的和谐
  • 6.4 “以人为本”的环境层面设计趋向
  • 6.4.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6.4.2 室内环境自然化
  • 6.4.3 环境负荷最小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科技化趋向
  • 7.1 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趋向
  • 7.1.1 组合结构
  • 7.1.2 膜结构
  • 7.1.3 开合结构
  • 7.1.4 移动技术
  • 7.2 建筑材料技术与设计趋向
  • 7.3 建筑生态技术与设计趋向
  • 7.3.1 风能生态利用技术
  • 7.3.2 自然光的生态利用技术
  • 7.3.3 雨水、井水等的生态利用技术
  • 7.3.4 废气、废水、废物等的生态处理技术
  • 7.4 建筑媒体技术与设计趋向
  • 7.4.1 媒体转播
  • 7.4.2 照明设施
  • 7.4.3 音响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高校体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 8.1 高校体育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 8.1.1 “以人为本”原则
  • 8.1.2 多元高效原则
  • 8.1.3 动态持续原则
  • 8.2 高校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
  • 8.3 高校体育建筑的适应性设计
  • 8.3.1 建立校园体育设施网络,为高校生活注入活力
  • 8.3.2 重视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布局,将其纳入城市与社区规划发展
  • 8.3.3 创造与校园环境相和谐的建筑形态
  • 8.3.4 建立主体空间多元化动态功能模式
  • 8.3.5 增强辅助空间多元有机性
  • 8.3.6 优化结构选型,降低造价
  • 8.3.7 运用合理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 本章小结
  • 操作篇
  • 第九章 北京大学体育馆适应性设计
  • 9.1 项目概况
  • 9.2 设计要求
  • 9.3 适应性设计实践操作
  • 9.3.1 规划选址的适应性
  • 9.3.2 交通与停车的适应性
  • 9.3.3 与传统、地域文化的适应性
  • 9.3.4 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 9.3.5 与大型赛事——专业乒乓球比赛馆的适应性
  • 9.3.6 动态功能需求的适应性
  • 9.3.7 屋盖钢结构与屋面造型的适应性
  • 9.3.8 生态与技术的适应性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高校体育建筑后续问题研究
  • 10.1 高校体育建筑与社区互动模式研究
  • 10.2 高校体育建筑大型竞技比赛赛后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黑与白”——体育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一次尝试——桥北体育中心设计有感[J]. 建筑与文化 2020(03)
    • [2].杭州城市地标性体育建筑的历史跃迁[J]. 浙江体育科学 2020(04)
    • [3].基于可持续理念的体育建筑集约化设计 以遂宁体育中心为例[J]. 时代建筑 2020(04)
    • [4].突破体育建筑桎梏,实现可持续发展——评《精明营建:可持续的体育建筑》[J]. 工业建筑 2020(06)
    • [5].观念、模式、策略——体育建筑发展中的悄然转变[J]. 当代建筑 2020(06)
    • [6].体育建筑发展的当下思考:从增量到存量[J]. 当代建筑 2020(06)
    • [7].体育建筑的设计演变[J]. 当代建筑 2020(06)
    • [8].体育建筑的复合体验与专业进阶[J]. 世界建筑导报 2020(04)
    • [9].体育建筑设计思路转变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6)
    • [10].复合功能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研究初探[J]. 建设监理 2020(S1)
    • [11].变化与应变——体育建筑可变设计发展回顾与展望[J]. 建筑师 2018(05)
    • [12].体育建筑空间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05)
    • [13].浅谈我国援外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尝试[J]. 建筑与文化 2018(10)
    • [14].体育场所精神——《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体育建筑的文化记忆与表达”主题述评[J]. 体育与科学 2018(05)
    • [15].建筑策划与建筑可持续——以体育建筑为例[J]. 住宅科技 2017(04)
    • [16].关于体育建筑与商业功能的结合及转换——设计高效的体育建筑浅析[J]. 江西建材 2017(21)
    • [17].走向精明营建的体育建筑[J]. 城市建筑 2015(25)
    • [18].“走向精明营建的体育建筑”系列访谈[J]. 城市建筑 2015(25)
    • [19].综合性、立体化的体育建筑的精明思考——崔愷院士访谈[J]. 城市建筑 2015(25)
    • [20].体育建筑应回归理性——郭明卓总建筑师访谈[J]. 城市建筑 2015(25)
    • [21].体育建筑的精明设计应注重前期策划——庄惟敏院长访谈[J]. 城市建筑 2015(25)
    • [22].基于使用频率的大型体育建筑功能策划探析[J]. 城市建筑 2015(25)
    • [23].大场馆 大事件 大经济 大城市 体育建筑发展的深度思考[J]. 中华建设 2016(02)
    • [24].北京大型体育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研究[J]. 南方建筑 2016(04)
    • [25].学校体育建筑空间与舒适度和能耗的调查研究[J]. 建筑节能 2016(09)
    • [26].“体育建筑的新常态”主题沙龙[J]. 城市建筑 2016(28)
    • [27].简析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J]. 运动 2015(13)
    • [28].体育建筑赛场照明及相关电气设计问题探讨[J]. 现代建筑电气 2020(08)
    • [29].体育场馆的“营”与“建”[J]. 建筑学报 2019(05)
    • [30].启蒙——近代中国体育建筑的内化演变[J]. 新建筑 2017(05)

    标签:;  ;  ;  ;  ;  ;  

    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