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成瘾症的辨证论治与相关激素关系的探讨

乳腺成瘾症的辨证论治与相关激素关系的探讨

一、乳癖辨证分型与相关激素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梁慧智[1](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张荣[2](2020)在《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超声下肿块表现的关系,及影响体质的相关因素,为乳腺良性肿块的诊治及易发生乳腺良性肿块体质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乳腺良性肿块主要包括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体质、中医证型、超声下的肿块表现、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设计Excel模版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体质分布:(1)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体质分布:气郁质(32.5%)>血瘀质(22.5%)>痰湿质(15.0%)>阴虚质(8.3%)>气虚质(6.7%)>阳虚质(5.8%)>湿热质(5.0%)>平和质(3.3%)>特禀质(0.8%);(2)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体质分布为:气郁质(53.8%)>痰湿质(16.0%)>血瘀质(12.3%)>湿热质(6.6%)>气虚质(3.8%)>平和质(2.8%)=阴虚质(2.8%)>阳虚质(1.9%)>特禀质(0)。2.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1)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气滞证(45.8%)>痰瘀互结证(35.0%)>冲任失调证(19.2%);(2)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气郁结证(66.0%)>血瘀痰凝证(34.0%)。3.(1)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年龄存在一定联系(P<0.05)。(2)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气郁体质与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相关;血瘀体质、痰湿体质与痰瘀互结证、血瘀痰凝证相关;阴虚体质与冲任失调证相关。(3)患者体质与超声下肿块性质(P<0.05)、肿块血流状况(P<0.05)间存在相关性,气郁质患者中多见实性、混合性、血流0级的肿块;痰湿质患者中多见囊性、血流0级或Ⅰ级的肿块;血瘀质患者中多见囊性、血流Ⅰ级的肿块。体质与肿块的位置、数目、钙化情况无关。(4)患者的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是其体质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易感体质为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年龄可对中医证型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超声下的肿块性质、血流状况具有相关性;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可影响患者的体质分布。在疾病的诊治中,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潘佳慧[3](2020)在《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招募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受试者,利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并按照1:1:1 比例分为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6例,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1.干预方案(1)精灸组①取穴:肩井(双)、天宗(双)、膏肓(双)、肝俞(双)、胃俞(双)②定位:肩井(GB21):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天宗(SI11):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膏肓(BL43):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肝俞(BL18):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BL21):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128]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点涂上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用线香点燃艾炷尖端,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烧至艾炷三分之二时迅速移走艾炷,局部皮肤以红晕为度,每穴连灸2壮。(2)假精灸组①取穴:同精灸组。②定位:同精灸组。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涂上少量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将艾炷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点燃线香,做线香点艾炷姿势,但不点燃艾炷,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约5秒后更换艾炷,每穴共2壮。(3)空白组不做任何相关治疗。2.疗程每3天一次治疗,每周2次,月经期暂停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完成12次治疗,确定完成10次治疗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评价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1月);主要评价指标为McGill疼痛简化量表及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次要评价指标为血清E2、P激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均完成主要及次要评价指标,而随访期完成McGill疼痛简化量表中VAS视觉模拟评分。4.数据统计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平均秩和和四分位数表示(R(P25,P50,P75));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差异α=0.05。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86例,其中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P=0.126)、月经周期(P=0.836)、病程(P=0.188)、发作频率(P=0.218)、乳痛持续情况(P=0.159)、婚姻情况(P=0.362)及中医辨证分型情况(P=0.422)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McGill疼痛简化量表(MPQ)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MPQ评分呈下降趋势(P<0.001),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1.000)。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MPQ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2),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MPQ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MPQ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与空白组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①疼痛评级指数(PR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7),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精灸组的情感项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9),精灸组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假精灸组情感项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②视觉疼痛评分(VAS)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随访期精灸组VAS评分仍可维持治疗后水平(P=0.745),假精灸组VAS评分有一定回升,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306),空白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9),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间的时间因素及干预措施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治疗后及随访期精灸组在改善VAS评分优于假精灸组和空白组(P<0.05)。③现在疼痛评分(PP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PP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空白组治疗前后PPI评分无明显变化(P=0.257)。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在PP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88),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PP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PPI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PP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8)。(3)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结束时,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28.57%、13.79%,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血清E2、P激素水平组内比较:三组在治疗过程雌激素无明显变化(P=0.456),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呈升高趋势(P=0.02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相应的精灸组E2/P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E2/P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雌激素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孕酮及E2/P比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孕酮及E2/P 比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轻度),症状均可自行缓解,且受试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总体不良反应较少,精灸属于安全的治疗措施。结论:精灸可有效缓解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及内分泌激素情况。

陈梅兰[4](2020)在《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与单纯健康教育对照治疗乳痛症患者在乳房疼痛症状改善和复发方面的疗效差异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痛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把全部纳入106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对照组予单纯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联合消癖酊局部外治。4.治疗前后、治疗期间及随访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ardiff乳房疼痛量表,治疗结束后疗效根据计算受试者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判定。结果:1.纳入106例患者,脱落12例,实际纳入试验组49例,对照组45例。经过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6、15、21、7人,试验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2、8、18、17人,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两组疗效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8)。2.治疗前对照组VAS评分(5.04±1.31)与试验组VAS评分(5.2±1.34)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2.96±1.35)与试验组VAS评分(2.08±1.41)有显着差异,说明试验组改善乳房疼痛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VAS评分(3.2±1.22)与试验组VAS评分(2.31±1.40)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提示两组治疗疗效稳定,乳房疼痛无明显复发。3.对照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26±2.2)与试验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45±2.15)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1个月后,对照组(8.5±1.8)与试验组(8.82±2.26)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2个月后试验组(6.67±1.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75±2.19)(P<0.05),治疗第3个月后对照组(7.13±2.37)与试验组(6.1±1.9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4.随访期间(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均出现7例乳房疼痛症状反复,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25.0%,对照组复发率较试验组高,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提示消癖酊治疗乳痛症的药物安全性。结论: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在改善乳房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健康教育,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邓晶晶[5](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与假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疗效差异,为临床针灸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选取背俞穴、经验穴、络穴,分别予穴位埋线、假穴位埋线治疗,2周治疗1次,月经期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2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在乳房疼痛程度、乳房肿块情况、全身伴随症状情况三个方面进行量表评分,所采用的评分量表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穴位埋线组30例脱落1例,假穴位埋线组30例脱落2例,脱落病例没有完成全部治疗疗程,其结果不纳入统计分析,最终纳入数据穴位埋线组29例,假穴位埋线组28例。1.基线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月经周期、治疗前总积分、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乳房疼痛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值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减轻乳房疼痛,穴位埋线组对乳房疼痛的减轻程度大于假穴位埋线组。3.乳房肿块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值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乳房肿块,穴位埋线组对乳房肿块的改善程度大于假穴位埋线组。4.全身伴随症状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值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全身伴随症状,穴位埋线组对全身伴随症状的改善程度大于假穴位埋线组。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疗效比较:3个疗程结束后,计算两组总积分得到相应的改善率。在总有效率方面,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10%,假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55.17%,且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假穴位埋线组。结论:1.在相同治疗次数的情况下,穴位埋线组治疗乳腺增生症在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假穴位埋线组。2.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个疗程后穴位埋线组高于假穴位埋线组,说明穴位埋线组比假穴位埋线组疗效更优。3.穴位埋线相对于假穴位埋线刺激量大,疗效持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赵冬[6](2020)在《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协同疗效。方法此次研究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B超诊断为BI-RADS3级至4级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各36例为基础,共分为2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脱落,对照组出现1例脱落;治疗组在口服药物疗法基础上配合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再根据证型选取腧穴进行配穴;对照组采用口服“红金消结胶囊”治疗,每次4粒,每天3次。受试者每周接受3次针灸治疗,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统计数据,并于治疗结束后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再于治疗结束后半年、一年后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根据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1]制定而成: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范围、肿块硬度,及乳腺彩超结果。同时,对因药物和(或)针刺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年龄比较(P=0.85)、病程比较(P=0.76)、乳腺疼痛比较(P=0.67)、肿块大小比较(P=0.76)、肿块范围比较(P=0.72)、肿块硬度比较(P=0.85)。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积分、乳腺彩超、疼痛量表比较后,以上数据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分析(1)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7%(其中3例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1例治愈,5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3)经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Z=-2.244)(P=0.02),其中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得出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3)临床症状积分分析(1)在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其中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总积分为:17.17±9.04;治疗组治疗结束后临床总积分为:12.14±7.60;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32,P值小于0.05,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各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使用秩和检验:A治疗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18±6.97,治疗后为:4.24±5.63 Z=-5.511,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7±2.02,治疗后为:2.47±2.27 Z=-4.849,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79±1.86,治疗后为:3.00±1.28 Z=-1.801,P=0.072;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26±0.86,治疗后为:2.74±1.12 Z=-2.106,P=0.035;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乳房疼痛和肿块硬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对照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43±7.32,治疗后为:7.71±7.21 Z=-4.353,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0±2.16,治疗后为:3.17±2.29 Z=-3.897,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94±2.03,治疗后为:3.26±1.34 Z=-1.605,P=0.108;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34±0.97,治疗后为:3.00±0.74 Z=-1.646,P=0.100;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前后积分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乳腺彩超分级分析(1)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间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分级结果行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Z=-1.283,P=0.200,对照组、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0.538,P=0.59,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1.907,P=0.057,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联用“红金消结胶囊”,可以明显改善经乳腺彩超诊断为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肿块硬度、范围和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服用“红金消结胶囊”。其中在改善患者乳房疼痛方面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具有独到的作用。

艾比拜姆·喀迪尔[7](2020)在《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TT3、TT4、FT3、FT4、TSH、Anti-TG、Anti-TPO)、甲状腺彩超结果及性激素指标(FSH、E2、PRG、PRL、LH、T)的相关性,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乳腺增生症的维医辨证分型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运用临床研究方法,收集符合HMG西医诊断标准的212例患者,按照维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体液质分型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甲状腺彩超结果及性激素指标,填写问卷调查表,通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各项指标与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212例HMG患者维医证型结果为:涩味黏液质型95例(44.81%),沉液质增多型88例(41.51%),韭菜色胆液质型29例(13.68%),其发生频率为涩味黏液质型>沉液质增多型>韭菜色胆液质型。2)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36-45岁者最多,HMG的高发年龄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其中涩味黏液质型者最多;3)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涩味黏液质型最显着。4)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T3、T4、FT3、FT4、TSH、Anti-TG、Anti-TPO)平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患者中TSH、Anti-TG、Anti-TPO水平升高者最多见,其中沉液质增多型所占比例最高。5)T4影响因素的多因素X4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实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血清T4水平越低(β=-0.376,P=0.038),合并甲状腺实性结节的HMG患者T4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0.769,P=0.033);6)FT4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医不同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沉液质增多型HMG患者FT4水平低于涩味黏液质型HMG患者(β=-1.176,P=0.019);7)TS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漫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结节的HMG患者TSH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2.419,P=0.000);8)Anti-TG、Anti-TPO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漫性结节和低回声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结节和低回声结节的HMG患者Anti-TG、Anti-TPO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9)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甲状腺B超结果中甲状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212例HMG患者中检出甲状腺结节者111例,涩味黏液质型者出现频率最多。10)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性激素指标(FSH、E2、LH、PRL、PRG、T)平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激素水平异常患者中FSH、E2、PRL、T水平升高,LH、PRG水平降低者较多见,其中涩味黏液质型所占比例最高;11)FS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FSH水平越高(β=10.956,P=0.000);12)L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回声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低回声结节的HMG患者LH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32.712,P=0.008);13)PRG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血清PRG水平越低(β=-2.386,P=0.025);14)T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囊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T水平越低(β=-5.389,P=0.020),合并甲状腺囊性结节的HMG患者T水平低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HMG患者(β=-8.439,P=0.012),。结论:1)乳腺增生症最主要的维医证型是涩味黏液质型。2)HMG患者中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异常者以TSH、Anti-TG、Anti-TPO水平升高最多见,沉液质增多型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认为沉液质增多型HMG患者更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3)HMG患者中性激素指标异常者以FSH、PRL、T、E2升高,LH、PRG降低最多见,涩味黏液质型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认为涩味黏液质型HMG患者更容易发生性激素紊乱。

任宝凤[8](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黎柳娇[9](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敖燕飞[10](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二、乳癖辨证分型与相关激素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癖辨证分型与相关激素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器材准备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2.3 检测指标
        2.3.1 经络能量值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3.3 五大系统结果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3.4 体质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2.1 针刺疗法
        2.2 罐法
        2.3 灸法
        2.4 刮痧
        2.5 穴位埋线
        2.6 耳穴贴压
        2.7 穴位贴敷
        2.8 推拿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1 病名的由来
        3.2 流行病学
        3.3 发病机制
        3.4 治疗方法
        3.4.1 临床常用药
        3.4.2 手术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一) 病例纳入标准
        (二) 病例排除标准
    三、诊断标准
        (一) 中医辨证分型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方法
        (二)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一)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年龄分布
        (二)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三)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四) 超声下乳腺良性肿块的表现
        (五)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相关状况分布
    二、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一) 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二)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三、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一) 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二)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四、超声下乳腺良性肿块表现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一) 肿块性质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二) 肿块位置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三) 肿块数目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四) 肿块钙化情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五) 肿块血流情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五、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相关状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一) 患者性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二) 患者饮食喜好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三) 患者工作性质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讨论
    一、中医证型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规律
    二、中医体质与疾病诊疗的相关性
    三、辨体—辨病—辨证体系的相关认识
    四、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一)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
        (二)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三) 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五、中医体质与乳腺良性肿块的关系分析
        (一) 体质与肿块的产生
        (二) 体质与超声下肿块表现的关系
    六、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体质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良性肿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1.1 定义
        1.1.2 分类
        1.1.3 流行病学
        1.1.4 病因
        1.1.5 诊断
        1.1.6 治疗进展
    1.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源流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1.2.5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3 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1.4 艾灸治疗相关痛症的研究进展
    1.5 精灸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精灸的起源及功效
        1.5.2 精灸的临床应用
    1.6 安慰灸法的研究进展
        1.6.1 安慰灸的定义
        1.6.2 安慰灸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治疗方案
        2.2.4 评价时点及指标
        2.2.5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2.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2.7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结局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3.5 疗程安排的依据
    3.6 结果分析
    3.7 不足与展望
        3.7.1 样本量方面
        3.7.2 诊断方面
        3.7.3 评价指标方面
        3.7.4 中医分型论治方面
        3.7.5 心理状态与内分泌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炎理全格证明

(4)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1.1 乳痛症的概念
        1.1.2 乳痛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1.3 乳痛症的流行病学
        1.1.4 乳痛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1.5 乳痛症的治疗
        1.1.6 综上所述
    1.2 祖国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乳痛症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内治
        1.2.4 外治疗法
        1.2.5 针灸疗法
        1.2.6 中医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1.2.7 综上所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途退出标准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1.7 样本含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干预措施
        2.2.3 随访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3.1 观察指标
        2.3.2 疗效评价
        2.3.3 安全性指标
        2.3.4 资料搜集与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2.4.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4.2 脱落病例比较
        2.4.3 乳房疼痛情况
        2.4.4 安全性分析
    2.5 讨论
        2.5.1 消癖酊的作用机理
        2.5.2 临床疗效评价
    2.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1.1.1 乳腺增生症的命名变迁
        1.1.2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
        1.1.3 乳腺增生症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1.1.4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1.2.1 乳腺增生症的病名源流
        1.2.2 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
        1.2.3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治疗
    1.3 穴位埋线疗法的研究进展
        1.3.1 穴位埋线理论
        1.3.2 穴位埋线作用机制
        1.3.3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中止与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针具选择
        2.2.3 治疗方案
        2.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2.2.5 疗效评定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情况
        2.3.2 疗效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2 选穴依据
    3.3 选择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原因
    3.4 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引言
1 患者一般情况
    1.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6 分组
7 具体治疗方法
    7.1 基础治疗
    7.2 对照组
    7.3 治疗组
    7.4 针灸针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7.6 治疗周期
    7.7 随访时间
    7.8 不良反应及处理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8.1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8.1.1 CDFI
        8.1.2 疼痛量表
        8.1.3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8.2 安全性指标
9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0 统计学分析
11 基线分析
    11.1 年龄比较
    1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1.3 两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
    11.4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11.5 治疗前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12 治疗后结果
    12.1 综合疗效评价
    12.2 乳腺彩超分级治疗前后比较
    12.3 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12.4 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比较
    12.5 随访
13 安全性分析
    13.1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13.2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及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治疗方法及手段
    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辨证分型
    3 中医对乳癖的治疗
        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3.1.1 中药治疗
        3.1.1.1 中药内治法
        3.1.1.2 中药外治法
        3.1.2 针灸、推拿治疗
        3.1.3 其他治疗
        3.2 中医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
    4 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的提出
    5 结果与分析
        5.1 综合疗效
        5.2 改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方面
        5.3 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5.4 改善各临床症状方面
结论
不足之处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就读期间及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7)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室检测
        2.3 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2.1 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1 针刺选择依据
        1.2 罐法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3.1 研究结果总结
        3.2 疾病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1.1 乳癖概述
        1.2 乳癖病因病机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3 治疗方法
        3.1 现代西医治疗
        3.1.1 内分泌治
        3.1.2 手术治疗
        3.1.3 穿刺治疗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3.2.1 中草药治疗
        3.2.2 中成药治疗
        3.2.3 针灸、推拿治疗
        3.2.4 其他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出标准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1.7 脱落病例
        1.8 安全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紧急情况处理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3.3 疗效观察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3.5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3.1 展望
        3.2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四、乳癖辨证分型与相关激素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李梁慧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研究[D]. 张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D]. 潘佳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D]. 赵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艾比拜姆·喀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敖燕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乳腺成瘾症的辨证论治与相关激素关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