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是以沥青为原料,经破碎、成球、氧化不熔化、炭化和活化等工艺过程制备而得。其中,氧化不熔化是制备沥青基球状活性炭过程中最为耗时、耗能的关键步骤,直接制约制备成本。目前,工业中普遍采用的氧化不熔化反应器为箱式氧化炉,存在氧化效率低,能耗大、易烧料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沥青球氧化反应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次采用流化床反应器成功实现了对沥青球的高效氧化,并通过强化流化床系统中的传热和传质过程,使沥青球的氧化效率比传统反应器提高5倍以上。此外,将氧化后沥青球进行炭化、活化处理,制备了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并考察了其对CO2的吸附性能。用自制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沥青球的氧化过程,考察了沥青球的流化特性和氧化效果。当流化床进口气速达到0.21 m/s时,沥青球开始流化,并随之进入鼓泡阶段。在此流化条件下,以0.5℃/min速率升至300℃,并恒温2 h对沥青球进行氧化处理,得到表面形貌完好的氧化沥青球。将得到的氧化沥青球进行炭化处理,可以制得球体表面光滑、无裂纹的炭化球。在流化床反应器中,气固接触充分,气膜传质阻力小,利于氧分子向沥青球内部扩散,因此有效促进了沥青球的氧化,提高了沥青球的氧化效率。将炭化球在900℃下进行水蒸气活化,制得了沥青基球状活性炭。通过控制活化时间(10-60 min),调节了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孔结构。同时,考察了所制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25℃、气体流量50 ml/min(C02与N2体积比为1:4)时,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CO2的吸附量为0.66 mmol/g。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CO2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量受温度、CO2浓度、湿度、气体流量等因素的影响。吸附温度越低、CO2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随着气体流量和湿度的增加,吸附量减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吸附有机气体饱和废活性炭热再生的实验效果[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2].柱状活性炭与酸改性球形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研究[J]. 材料导报 2020(S1)
- [3].基于3D打印的中药废渣制活性炭技术研究[J]. 节能 2020(06)
- [4].煤质压块活性炭生产工艺[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6)
- [5].烟煤为原料制备压块活性炭[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6)
- [6].对失效活性炭热再生过程的思考[J]. 工业水处理 2020(09)
- [7].浸渍活性炭现场应用老化后的物理性能变化分析[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9)
- [8].木基活性炭出口年度分析概要[J]. 国际木业 2018(02)
- [9].废旧织物制备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J]. 纺织学报 2016(12)
- [10].活性炭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改性研究[J]. 工业催化 2016(11)
- [11].氨水浓度对果壳活性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7(01)
- [12].新鲜活性炭高吸附热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 低碳世界 2017(16)
- [13].活性炭活化技术在化学制药中的应用[J]. 化工管理 2017(05)
- [14].阿司匹林生产用废弃活性炭的微波一步再生[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3)
- [15].玉米芯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无机盐工业 2017(07)
- [16].生物质基活性炭对对硝基苯酚吸附性能比较[J]. 工业催化 2017(06)
- [17].生物质基活性炭对腐殖酸的吸附性能研究[J]. 矿冶 2017(04)
- [18].活性炭滤芯净水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 山西化工 2017(04)
- [19].活性炭表面化学[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36)
- [20].活性炭管中三苯的解吸效率分析[J]. 科技展望 2016(15)
- [21].低碳经济说活性炭[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1(Z2)
- [2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什么有关?[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1(02)
- [23].年产10万吨活性炭项目[J]. 中国粉体工业 2020(04)
- [24].水处理用活性炭的多膛炉再生工艺与效果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2)
- [25].活性炭在综合治理烧结烟气中的应用发展现状[J]. 四川冶金 2019(05)
- [26].煤质活性炭生产企业排气筒设置建议[J]. 河南科技 2020(02)
- [27].煤质柱状活性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陕西煤炭 2020(S1)
- [28].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活性炭滞留单元工程规模装置性能研究[J]. 辐射防护 2020(02)
- [29].松子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云南化工 2020(04)
- [30].蜂窝活性炭对乙酸乙酯吸附脱附性能研究[J]. 能源与环境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