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王俊阳,王为善,赵华,杨克迁

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王俊阳,王为善,赵华,杨克迁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双杂交系统,灵敏性,蛋白质相互作用,改进

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阳,王为善,赵华,杨克迁[1](2016)在《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解调控和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基于互补腺苷酸环化酶功能的细菌双杂交系统是一种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利用该系统时发现存在假阳性高的缺陷。进一步报告基因活性分析表明产生假阳性的原因是不同克隆的生理状态影响了LacZ的输出,即lacZ启动子除了受cAMP信号分子的控制,还受到其他调控蛋白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为了降低生理因素对报告基因的影响,我们向该系统引入用多拷贝lacZ启动子控制的gfp报告基因。这不仅通过增加lacZ启动子的数量,弱化了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实现了第二个报告基因gfp与lacZ同时报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提高了输出的准确性。系统的实验验证表明,我们改进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灵敏性确实得到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文超,胡骏,万磊,王建明,李绍清[2](2009)在《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钓取与水稻P80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杂交系统技术探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提供新基因功能研究信息的有效方法。本室应用Stratagene公司细菌双杂交试剂盒构建的水稻幼穗时期的细菌双杂交文库,克隆水稻P80全长cDNA测序正确后构建诱饵质粒pBT-P80,与靶质粒pTRG-cDNA文库大规模地共转化Screening菌株,筛选得到103个文库克隆,再对此103个克隆逐个分析,分离得到文库质粒后,再与pBT-P80做了103个validation菌株的验证,最终筛选并分离具有相互作用的pTRG-cDNA阳性克隆共24个,经测序后DNA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确定靶基因。结果发现有6个是重复的,共有18个蛋白基因,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1-07)

王坤,胡骏,彭晓珏,李绍清,朱英国[3](2009)在《红莲型杂交水稻细菌双杂交系统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Trizol试剂提取红莲型水稻杂种F1幼穗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后反转录并合成双链cDNA.经Sephrose CL-2B凝胶过滤柱层析后,收集大于400 bp以上的双链cDNA片段,将其连接到pTRG载体上,转化到XL1-Blue MRF′Kan感受态细胞后构建成红莲水稻幼穗细菌双杂交文库.经检测计算该原始文库容量为1.03×106pfu/mL,对随机挑取的100个克隆进行PCR鉴定显示重组率接近100%而且大于800 bp的插入片段达到97%.扩增后文库的容量达到1.05×1010pfu/mL.(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王应祥,郑焱,梁翠月,王秀荣,庄楚雄[4](2009)在《细菌双杂交筛选大豆GmWNK1互作蛋白系统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大豆根系cDNA文库,同时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表达载体pBT构建了融合表达质粒pBT-GmWNK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诱饵融合蛋白的表达检测及诱饵融合蛋白的自激活鉴定后作为诱饵,从大豆根部cDNA文库中筛选与GmWNK1发生互作的蛋白质,共获得18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发现,有10个阳性克隆编码已知蛋白,8个为假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WNK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9年04期)

王坤[5](2008)在《红莲型水稻杂种F1幼穗细菌双杂交系统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红莲型水稻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我们构建了红莲型水稻杂种 F1 的幼穗细菌双杂交系统文库。用 Trizol 提取红莲型水稻杂种 F1幼穗的总 RNA,分离纯化 mRNA, 经反转录合成双链 cDNA。在双链 cDNA 末端加上定向 EcoR Ⅰ/XholⅠ接头,再用 EcoR Ⅰ和 Xhol Ⅰ消化接头,形成两端分别带有 EcoR Ⅰ利 XholⅠ粘性末端的双链 cDNA。经自制 sephrose CL-2B 凝胶过滤柱层析后,收集大于400bp 以上的双链 cDNA 片段,将其连接到带有 EcoR Ⅰ和 XholⅠ末端的 pTRG 载体上,转化到 XL1-Blue MRF´:Kan 感受态细胞后构建成红莲水稻幼穗细菌双杂交文库。经测定显示该原始文库容量为1.03*106 pfu/mL,扩增后文库的容量达到 1.05*1010 pfu/mL,对随机挑取的100个克隆进行 PCR 鉴定,重组率为100%且97%的插入片段大于800bp。本实验希望通过构建红莲杂种 F1幼穗细菌双杂交文库,从而能够筛选红莲型 CMS 与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互作分子,为进一步深入了解 CMS 以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搭建较好研究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期刊2008-10-01)

冯辉[6](2007)在《一个新型细菌单杂交系统报告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转录因子发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体最为重要的两类生物大分子。基因的表达调控特别是转录调控主要体现为蛋白质与DNA分子间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发展有效的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对于深入理解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和发掘新功能基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生物大分子间亲和力为基础的筛选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鉴定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本课题基于募集RNA聚合酶实现转录激活这一基本原理,以商业化的细菌双杂交系统诱饵载体pBT为基础,成功构建了能用于分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细菌单杂交(B1H)筛选报告载体pBXcmT,并将其应用于筛选和鉴定与结核分支杆菌毒力基因CFP-10上游调控序列相互作用的潜在转录因子。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①以细菌双杂交系统报告菌株总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了约1.7 kb的His3-aadA报告基因片段,并进行了测序验证;②将pBT载体中λcⅠ和lac-UV5启动子切除,末端处理后自连环化,然后将上面获得的His3-aadA报告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该载体中构建了初始报告载体pRpb;③为了有效抑制自激活,降低筛选背景,通过构建和筛选部分基因文库,在pRpb报告基因上游成功引入间隔DNA插入片段,经过进一步酶切位点修饰,获得了衍生报告载体pRpb-S7;④构建了包含有两个XcmI位点的媒介DNA片段引入到衍生报告载体pRpb-S7的多克隆位点,成功构建成报告载体pBXcmT,该载体经过XcmI酶切后产生的T-载体可用于目的DNA PCR产物的快速克隆;⑤将结核分支杆菌H37Rv毒力蛋白CFP-10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克隆到pBXcmT报告基因His3-aadA上游,产生的重组质粒通过筛选病原菌基因文库,共获得了4个与该调控序列存在相互作用的潜在转录因子。因此,本研究基于商业化载体pBT成功构建了一个新的细菌单杂交报告载体,该载体不仅无自激活背景,而且在多克隆位点引入了方便的PCR产物克隆策略。与pTRG文库载体配合使用,该系统不仅可以鉴定和发现新的转录因子,而且也能通过已知的转录因子反向筛选其特异识别的DNA靶序列。本研究中新型细菌单杂交系统的构建对于发掘新功能基因及其识别的靶DNA位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熊生良,杨丰[7](2006)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双杂交系统是新近建立的一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分别以pBT、pTRG诱饵质粒构建编码WSSV基因组DNA随机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pBT-wssv、pTRG-wssv.重组质粒共转化双杂交报告菌株XLl-Blue MRF′,通过LB-TCK平板筛选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中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用于筛选WSSV中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该病毒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李建华,陈利玉[8](2006)在《细菌双杂交系统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双杂交系统是一种用于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近年来,新的细菌双杂交系统被不断地开发,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基因产物功能和致病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就细菌双杂交系统的原理与分类,在对病原微生物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识别与作用域作图、基因组范围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图谱的描绘、基因工程和药物的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06年03期)

熊生良[9](2006)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构建及结构蛋白VP664和VP41A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无包涵体的、类杆状双链环状DNA病毒,是危害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原之一,对世界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细菌双杂交系统是新近建立的一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我们分别以pBT、pTRG诱饵质粒构建编码WSSV基因组DNA随机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pBT-wssv、pTRG-wssv。重组质粒共转化双杂交报告菌株XLl-Blue MRF′,通过LB-TCK平板筛选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为该病毒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已经报道了一种简便而有效地从感染螯虾组织中大量提取和纯化完整WSSV病毒粒子的方法,为结构蛋白的鉴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VP664是至今知道的分子量最大的结构蛋白,全长18,234bp,预计编码6,077个氨基酸。从编码VP664基因的两端各选600 bp,分别命名为vp664n、vp664c。分别将vp664n、vp664c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以E. coli XL1-Blue为宿主菌,成功表达、纯化了目的蛋白并制备抗体。Western blot实验中蛋白特异抗体只与完整的病毒和核衣壳裂解蛋白中的VP664反应,而不和膜蛋白反应,证明VP664所编码的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定位于核衣壳。实验中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基因组中克隆到一个基因,它编码一个膜蛋白VP41A。利用DNA重组技术表达和纯化了重组蛋白VP41A,通过Ni-琼脂糖珠结合下拉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蛋白质可能与VP41A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再经过Nano-ESI-MS/MS质谱分析,该蛋白可能是一个细胞粘连蛋白,说明VP41A蛋白有可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论文开展了病毒核衣壳蛋白以及可能与病毒复制或调控相关的蛋白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揭示WSSV入侵的分子途径,探索病毒复制或转录的关键蛋白,为最终建立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6-06-27)

罗以勤[10](2006)在《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与tumstatin45-132相互作用蛋白质》一文中研究指出Tumstatin是最新发现的来源于人基底膜胶源Ⅳ的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因子,目前的研究表明tumstatin及不同片断是通过αvβ3整合素受体发挥抗肿瘤新生血管作用。其实对tumstatin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太清楚,如MMPs与αvβ3整合素受体相互作用可抑制肿瘤生长,tumstatin与αvβ3整合索受体相互作用对MMPs有无影响并不清楚:Tum-5可引起增殖中内皮细胞G1期阻滞并呈剂量依赖性,说明内皮细胞特异性凋亡与内(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6-06-01)

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菌杂交系统技术探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提供新基因功能研究信息的有效方法。本室应用Stratagene公司细菌双杂交试剂盒构建的水稻幼穗时期的细菌双杂交文库,克隆水稻P80全长cDNA测序正确后构建诱饵质粒pBT-P80,与靶质粒pTRG-cDNA文库大规模地共转化Screening菌株,筛选得到103个文库克隆,再对此103个克隆逐个分析,分离得到文库质粒后,再与pBT-P80做了103个validation菌株的验证,最终筛选并分离具有相互作用的pTRG-cDNA阳性克隆共24个,经测序后DNA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确定靶基因。结果发现有6个是重复的,共有18个蛋白基因,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阳,王为善,赵华,杨克迁.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改进[J].生物工程学报.2016

[2].黄文超,胡骏,万磊,王建明,李绍清.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钓取与水稻P80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C].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3].王坤,胡骏,彭晓珏,李绍清,朱英国.红莲型杂交水稻细菌双杂交系统文库的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

[4].王应祥,郑焱,梁翠月,王秀荣,庄楚雄.细菌双杂交筛选大豆GmWNK1互作蛋白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

[5].王坤.红莲型水稻杂种F1幼穗细菌双杂交系统文库的构建[C].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2008

[6].冯辉.一个新型细菌单杂交系统报告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转录因子发现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7

[7].熊生良,杨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李建华,陈利玉.细菌双杂交系统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6

[9].熊生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构建及结构蛋白VP664和VP41A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0].罗以勤.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与tumstatin45-132相互作用蛋白质[C].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细菌双杂交系统论文-王俊阳,王为善,赵华,杨克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