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选择了乙醇、正己烷、水为提取溶剂,研究了不同溶剂条件对黄酮、不饱和脂肪酸和总产量的影响,在m乙醇:m正己烷=7:3和1:1时复合营养物的提取分别作了单因素试验,得出提取复合营养物的适宜条件为:(1)乙醇:正己烷=7:3时,温度50℃,反应时间3h,固液比1:10;(2)乙醇:正己烷=1:1时,温度50℃,反应时间3h,固液比为1:20。对复合提取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液相色谱定性测定。本论文选取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三个因素进行黄酮提取条件的优化,得出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溶剂为70%乙醇,温度为70℃,液固比为20。用NaNO2-Al(NO3)3-NaOH显色法测定总黄酮的产量为1.41%。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RSD)对油松花粉中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其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为80℃,溶剂乙醇浓度为56%,液固比为17.9,加热3.2h回流提取。在此条件下,测定总黄酮的产量为1.49%。采用定磷法,测定油松花粉中的总核酸为0.66%。利用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双酶水解对油松花粉蛋白质进行水解制备小肽,确定了小肽的最佳水解条件:碱性酶水解:温度50℃、底物浓度4.5%、pH=10、水解时间2小时、酶浓度4000u/g。在此条件下,水解液的氮溶指数为80.30%。木瓜酶水解:温度为45℃、底物浓度为4.5%、pH值为6.5、水解时间为2小时、酶浓度为3000u/g。在此条件下,水解液的氮溶指数为41.63%。复合酶水解:温度为45℃、底物浓度为4.5%、pH值为9、木瓜酶水解时间为2小时、碱性酶与木瓜酶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水解液的氮溶指数为69.75%。测定水解液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碱性蛋白酶水解液的抑制率为40.57%,木瓜蛋白酶水解液的抑制率为29.25%,双酶水解液的抑制率为74.84%。同时测定水解液抗氧化活性AOV,碱性蛋白酶水解液的抗氧化活性为0.068mg/ml,木瓜蛋白酶水解液的抗氧化活性为0.034mg/ml,双酶水解液的抗氧化活性为0.119mg/ml。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松花粉功效研究及市场前景分析[J]. 食品与药品 2018(02)
- [2].响应面法优化油松花粉蛋白酶解工艺[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4)
- [3].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油松花粉多酚的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7)
- [4].保健食品之松花粉[J]. 科技视界 2016(11)
- [5].油松花粉多酚抗氧化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4)
- [6].松花·松花粉·松花饼[J]. 食品与生活 2019(05)
- [7].贝亲吸入风险较高[J]. 消费者报道 2016(04)
- [8].养颜益寿松花粉[J]. 现代养生 2017(07)
- [9].关于松花粉解决甘肃因病致贫问题的探索[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10)
- [10].国珍松花粉[J]. 青岛画报 2013(12)
- [11].“畅达”松花粉 用科技领航[J]. 河北画报 2012(01)
- [12].营养珍品松花粉[J]. 生态文化 2012(03)
- [13].松花粉的多重妙用[J]. 现代养生 2012(16)
- [14].绿色食品健康之源——油松花粉[J]. 中国食品 2009(04)
- [15].马尾松和云南松花粉的特异性分子鉴定[J]. 食品科技 2020(08)
- [16].松花粉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
- [17].保健佳品松花粉[J]. 养生月刊 2014(03)
- [18].松花粉,健康卫士[J]. 中国食品 2012(19)
- [19].美容上品——松花粉[J]. 养生月刊 2008(06)
- [20].松花粉渐成养生新宠[J]. 乡村科技 2013(04)
- [21].试论伊春林区开发红松花粉的可行性[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05)
- [22].油松花粉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2)
- [23].松花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9)
- [24].富铬松花粉中铬元素的含量测定及降血糖作用研究[J]. 安徽医药 2011(07)
- [25].神奇的松花粉[J]. 农家科技 2011(08)
- [26].松花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28)
- [27].松花粉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8)
- [28].松花粉的药用功效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9(12)
- [29].碱性蛋白酶水解法制备油松花粉肽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8(02)
- [30].松花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