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弹塑性动力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强地震,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指数
粘弹塑性动力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张俊发[1](2019)在《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震性能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需要对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方法。从有效应力与Cauchy应力张量,建筑材料损伤演化方程等方面对弹塑性损伤模型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建筑材料应变率与建筑结构损伤能释放率的相关关系,通过Bonora损伤模型获取失效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并计算整体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以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和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为依据,完成中强地震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利用实例进行分析,地震加速度值为0.3g的情况下,该模型的建筑结构相对位移时程曲线与实际位移曲线拟合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拟精度,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齐虎,李云贵,吕西林[2](2013)在《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动力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静力弹塑性损伤实用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损伤能量释放率阀值粘滞化,建议能考虑应变加载速率影响的实用本构模型.并将阻尼应力引入到本构模型中,使得建议的模型能直接在材料层次考虑刚度阻尼耗能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延缓受拉损伤的发展,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推导了该模型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详细数值算法,将建立的本构模型在ABAQUS中二次开发,通过对Koyna重力坝动力隐式分析表明:刚度阻尼的能量耗散作用能显着增强动力隐式分析的稳定性,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后能增强模型数值稳定性,提高模型计算效率,同时应变率效应对结构的位移反应有一定的影响,且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数值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杨鑫欣[3](2011)在《采动影响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和损伤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建筑物下压煤十分严重,地下煤炭开采将引起地表的移动与变形,导致上方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变形和损伤,若这种具有初始变形和初始损伤的建筑物处在地震作用下,其失稳破坏机理将更加复杂,因此研究该类建筑物灾变机理和保护机制,对解放建筑物下压煤和矿区建筑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地震区煤矿采动建筑物双重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编号:50804026),针对煤矿区地下开采过程中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害及其受强地震作用再一次损害的工程实际,研究地表变形引起的地表建筑物损伤规律及其在强地震作用下的灾变破坏机理和倒塌机制,考虑材料软化、强度退化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结构在采动影响作用下的分析以及结构在采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⑴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当前采动、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提出矿区建筑物应建立抗变形-抗地震双重保护机制;⑵详细讨论了采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机理,重点介绍了在采动影响条件下建筑物结构的损伤特点;⑶分结构、构件单元、材料叁个层次,深入探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及分析方法的优劣。利用ANSYS中的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定义了结构模型中梁、柱构件的非线性特性,实现了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⑷介绍了结构损伤的基本概念,综述了当前对于各种不同层次(材料层次、构件层次、结构层次)的损伤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分析对比选取了适合于本文的双参数损伤模型;⑸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实现了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创建了合理的边界以及选取了合适的荷载施加方法,成功的模拟了结构在在采动影响作用下以及在采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状态;⑹运用ANSYS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采动影响条件下进行分析,获得了采动过程中随着地表倾斜程度的加剧结构构件内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⑺在ANSYS中选择了合理的方法,成功的将采动影响与地震作用这一“静”一“动”两种作用耦合。实现了结构处于采动不同影响阶段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采动及地震双重作用下位移、时程曲线的发展变化规律;⑻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采动、地震作用下进行了双参数地震损伤评估,得到了在采动及地震双重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损伤演化、变化的规律;(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张志国,肖明,张雨霆,左双英[4](2010)在《大型地下洞室叁维弹塑性损伤动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地下洞室地震响应特性。根据运动学动力平衡方程,以Newmark直接积分法为基础,结合叁维弹塑性损伤有限元理论,编写动力时程计算程序。采用塑性附加荷载、损伤附加荷载思想考虑单元塑性及损伤情况,每时步计算对单元损伤状态进行继承,反映损伤不可逆性。采用增量变塑性刚度迭代法,求解非线性动力方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一般3步内收敛,计算快,精度高。阐述大型地下洞室动力响应时程分析中,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及动荷载的输入方式。通过对渔子溪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模拟计算表明,该程序计算速度较其他商业程序速度快,计算结果合理,准确,可以应用于地下工程动力时程分析。(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杜文风,高博青,董石麟[5](2009)在《考虑损伤累积的单层球面网壳弹塑性动力稳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力荷载作用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动力稳定问题,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钢材考虑损伤累积的本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动力时程计算时不同子步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不断修正,获得了考虑损伤累积的单层球面网壳的动力响应,进而对结构进行了动力稳定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损伤累积效应的单层球面网壳的动力响应增大,动力失稳的临界地震波峰值降低.(本文来源于《空间结构》期刊2009年02期)
徐晓红,高博青[6](2009)在《损伤对张弦桁架结构弹塑性动力稳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损伤是由结构构件材料内部微观缺陷的不断扩展引起并最终导致结构工作性能的降低乃至破坏.为了分析张弦梁上弦桁架杆单元损伤对结构弹塑性动力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并推导了考虑损伤影响的上弦桁架杆单元结构平衡方程,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损伤对结构动力性能的改变.通过计算分析,揭示了损伤的影响是张弦梁结构设计中值得考虑的不利因素,结构损伤随着地震强度的升高而增加,并最终使得位移曲线出现了分支,表明损伤给结构动力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空间结构》期刊2009年02期)
王克强,杜文风[7](2009)在《考虑损伤累积的双层柱面网壳弹塑性动力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力荷载作用下双层柱面网壳结构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动力稳定问题,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钢材考虑损伤累积的本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动力时程计算时不同子步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不断修正,获得了考虑损伤累积的双层柱面网壳的动力响应,进而对结构进行了动力稳定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9年11期)
傅衣铭,田燕萍[8](2008)在《考虑损伤效应的正交各向异性板的弹塑性静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损伤理论,建立了一个与应力球张量有关的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混合硬化屈服准则,该准则无量纲化后与各向同性材料的Mises准则同构,进而建立了混合硬化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增量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基于经典Kirchhoff板理论,获得了正交各向异性薄板的增量型运动控制方程,且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迭代法进行求解。数值算例中,讨论了损伤演化、外载荷参数等因素对正交各向异性薄板弹塑性静动力性质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考虑结构的损伤和损伤演化时,结构的力学性质将发生显着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吴建营,李杰[9](2006)在《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动力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损伤能释放率阀值的Perzyna粘性规则化,将作者提出的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动力推广,并将二者统一为一类基于能量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给出了建议模型的基本公式以及在不同应变率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建议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各种典型非线性行为,包括动力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1期)
李立云,杜修力,李亮,廖维张[10](2006)在《砂性土体损伤弹塑性动力本构中的损伤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弹性理论和塑性增量理论为基础的弹塑性动力模型正在成为介质材料动力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砂土等非黏性土体,建议了一种基于损伤的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来考虑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劲度松弛。假设土体介质损伤前后均为各向同性材料,其损伤细观上表现为孑L隙度的发展变化,应用Mori-Tanaka方法建立了宏观表征介质损伤程度的损伤变量与介质细观物性参数孔隙度的关系及演化规律,这几个损伤变量分别对应于介质体积模量和杨氏弹性模量(或剪切模量)的DK和DE(或DG)。最后,依据孔隙度随着介质体积应变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动态变化关系,推导了以体应变和孔隙水压力为自变量的土体损伤演化模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6-10-01)
粘弹塑性动力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静力弹塑性损伤实用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损伤能量释放率阀值粘滞化,建议能考虑应变加载速率影响的实用本构模型.并将阻尼应力引入到本构模型中,使得建议的模型能直接在材料层次考虑刚度阻尼耗能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延缓受拉损伤的发展,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推导了该模型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详细数值算法,将建立的本构模型在ABAQUS中二次开发,通过对Koyna重力坝动力隐式分析表明:刚度阻尼的能量耗散作用能显着增强动力隐式分析的稳定性,引入受拉塑性应变后能增强模型数值稳定性,提高模型计算效率,同时应变率效应对结构的位移反应有一定的影响,且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数值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弹塑性动力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张俊发.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齐虎,李云贵,吕西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动力扩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杨鑫欣.采动影响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和损伤评估[D].青岛理工大学.2011
[4].张志国,肖明,张雨霆,左双英.大型地下洞室叁维弹塑性损伤动力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5].杜文风,高博青,董石麟.考虑损伤累积的单层球面网壳弹塑性动力稳定研究[J].空间结构.2009
[6].徐晓红,高博青.损伤对张弦桁架结构弹塑性动力稳定的影响[J].空间结构.2009
[7].王克强,杜文风.考虑损伤累积的双层柱面网壳弹塑性动力稳定分析[J].科技资讯.2009
[8].傅衣铭,田燕萍.考虑损伤效应的正交各向异性板的弹塑性静动力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8
[9].吴建营,李杰.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动力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李立云,杜修力,李亮,廖维张.砂性土体损伤弹塑性动力本构中的损伤演化[C].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2006